按需求自重构的通用流程管理平台
2008-04-30 10:25:5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1广东电网公司佛山南海供电局 2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3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 许志华1 蔡泽祥2 李志兴3
摘要:为了对电力系统各种复杂业务进行流程灵活定制,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通用流程平台,提出SRAD(Self-rebuilding According Demand)技术体系即为“按需求自重构”。采用可由用户设定的工作流定义方式,由系统使用部门指派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流程的定义、执行和控制来定义、修改系统的框架结构,提高了系统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通用流程管理平台的实现显著提高了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增强了流转细节的透明度和系统的柔性。
关键字:按需求自重构;通用流程;工作流;信息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0867(2006)10-0044-04
电力生产中众多的关键业务并不是单个部门或人员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需要多人协同工作的复杂的工作流程,如电力企业中常见的缺陷管理、停电申请、工作票签发、图形资料管理等。现有的管理软件大多是按企业现有流程进行软件开发,完成信息产生和自动传递,工作能够实现在网上自动流转。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手工传递时存在的问题,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间接提高了企业效率。企业的业务流程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多数管理软件提供的流程处理功能却是不能灵活定义的,缺乏一种柔性的方案,如能动态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就可达到企业管理的长期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项目在软件开发中采用了工作流技术的一些基本思想,根据企业的各项业务,抽象出业务流程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可灵活对流程进行配置的流程管理平台,用于对系统的各项复杂业务进行管理和控制。
1 工作流的有关概念和模型构成
工作流的定义为:根据既定的顺序规则,部分或全部实现一个流程的自动化[1]。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环节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还包括过程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环节的详细描述,如环节的执行者、需要和产生的数据等。本文应用工作流技术中的流程模型,在一定简化基础上,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归纳。环节有以下几种类型:开始环节、结束环节、普通环节、并列环节、子流程环节等,由此可以表示出如图1的所有复杂流程。
图1 流程模型图示((a) (b))
图(a)中,1为开始环节,6为结束环节,3、4、5均为并列环节。图(b)中,1、10分别为开始环节和结束环节,2、3、4合并作为子流程环节11,5、6、7、8合并作为子流程环节12,6、7又为子流程12中的并列环节。如图1(b)的子流程环节11、12均是并列环节。运用子流程环节的概念,可以使流程表达更清晰,解决问题更容易。
环节进行任务处理后,可以进行的操作有:“通过”、“退回”和“直接终止”三种。比如在工作票管理中,变电站人员如果认为工作票不合格,必须将此工作票作废,流程直接终止。执行“通过”和“退回”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前进或后退到某个环节。各种环节类型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构成了本系统的业务流程模型,该模型可以表达出系统中的所有业务流程。
2 系统体系结构
SRAD(Self-rebuilding According Demand)技术体系即为“按需求自重构”,由系统使用部门指派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修改系统的框架结构。SRAD体系保证系统根据管理员的定义自动重构,以适应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动,不需改动软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软件系统的通用性。流程管理平台可分为流程定义、流程执行与控制两大部分,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2][3]。
图2 系统体系结构图
流程定义部分提供灵活友好的界面供用户自行定制和修改流程信息,实现流程的灵活定义与配置,此配置信息被存入数据库中,生成工作流程数据库。流程执行和控制部分完成具体流程实例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当某一流程的初始环节被激活,新的流程实例在系统任务表中被创建,该环节被处理后,在系统日志中记录此步骤;当被激活的不是初始环节,则修改系统任务表,经当前环节的审批人处理后,记录于系统日志,然后引用流程数据库中对此流程的定义,确定下一环节,这样直至整个流程的结束。
2.1 SRAD技术体系工作原理
生产部门虽然工作各不相同,但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基本上由菜单系统、权限控制、数据管理和流程管理等部分构成。实际工作情况的改变意味着框架结构中某些对象的改变,对框架结构的定义与描述组成了生产管理系统的构造系统(Building System,缩写为BS)。这些“定义与描述”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中。管理系统根据构造系
1广东电网公司佛山南海供电局 2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 3 广东电网公司佛山供电局 许志华1 蔡泽祥2 李志兴3
摘要:为了对电力系统各种复杂业务进行流程灵活定制,设计并开发了一个通用流程平台,提出SRAD(Self-rebuilding According Demand)技术体系即为“按需求自重构”。采用可由用户设定的工作流定义方式,由系统使用部门指派系统管理员,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对流程的定义、执行和控制来定义、修改系统的框架结构,提高了系统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通用流程管理平台的实现显著提高了电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增强了流转细节的透明度和系统的柔性。
关键字:按需求自重构;通用流程;工作流;信息管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3-0867(2006)10-0044-04
电力生产中众多的关键业务并不是单个部门或人员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涉及到多部门,需要多人协同工作的复杂的工作流程,如电力企业中常见的缺陷管理、停电申请、工作票签发、图形资料管理等。现有的管理软件大多是按企业现有流程进行软件开发,完成信息产生和自动传递,工作能够实现在网上自动流转。这种方法有效解决了手工传递时存在的问题,能够对各项工作进行监督考核,间接提高了企业效率。企业的业务流程在不断调整变化,但是多数管理软件提供的流程处理功能却是不能灵活定义的,缺乏一种柔性的方案,如能动态调整企业管理模式,就可达到企业管理的长期需要。
基于以上考虑,本项目在软件开发中采用了工作流技术的一些基本思想,根据企业的各项业务,抽象出业务流程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开发了一个可灵活对流程进行配置的流程管理平台,用于对系统的各项复杂业务进行管理和控制。
1 工作流的有关概念和模型构成
工作流的定义为:根据既定的顺序规则,部分或全部实现一个流程的自动化[1]。一个工作流包括一组环节及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还包括过程的启动和终止条件,以及对每个环节的详细描述,如环节的执行者、需要和产生的数据等。本文应用工作流技术中的流程模型,在一定简化基础上,对系统的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归纳。环节有以下几种类型:开始环节、结束环节、普通环节、并列环节、子流程环节等,由此可以表示出如图1的所有复杂流程。
图(a)中,1为开始环节,6为结束环节,3、4、5均为并列环节。图(b)中,1、10分别为开始环节和结束环节,2、3、4合并作为子流程环节11,5、6、7、8合并作为子流程环节12,6、7又为子流程12中的并列环节。如图1(b)的子流程环节11、12均是并列环节。运用子流程环节的概念,可以使流程表达更清晰,解决问题更容易。
环节进行任务处理后,可以进行的操作有:“通过”、“退回”和“直接终止”三种。比如在工作票管理中,变电站人员如果认为工作票不合格,必须将此工作票作废,流程直接终止。执行“通过”和“退回”操作时,操作人员可以选择前进或后退到某个环节。各种环节类型及其相互连接关系构成了本系统的业务流程模型,该模型可以表达出系统中的所有业务流程。
2 系统体系结构
SRAD(Self-rebuilding According Demand)技术体系即为“按需求自重构”,由系统使用部门指派系统管理员,可根据实际情况定义、修改系统的框架结构。SRAD体系保证系统根据管理员的定义自动重构,以适应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动,不需改动软件,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软件系统的通用性。流程管理平台可分为流程定义、流程执行与控制两大部分,系统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2][3]。
流程定义部分提供灵活友好的界面供用户自行定制和修改流程信息,实现流程的灵活定义与配置,此配置信息被存入数据库中,生成工作流程数据库。流程执行和控制部分完成具体流程实例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和管理;当某一流程的初始环节被激活,新的流程实例在系统任务表中被创建,该环节被处理后,在系统日志中记录此步骤;当被激活的不是初始环节,则修改系统任务表,经当前环节的审批人处理后,记录于系统日志,然后引用流程数据库中对此流程的定义,确定下一环节,这样直至整个流程的结束。
2.1 SRAD技术体系工作原理
生产部门虽然工作各不相同,但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结构基本上由菜单系统、权限控制、数据管理和流程管理等部分构成。实际工作情况的改变意味着框架结构中某些对象的改变,对框架结构的定义与描述组成了生产管理系统的构造系统(Building System,缩写为BS)。这些“定义与描述”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入数据库中。管理系统根据构造系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