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西部农村低压电网降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8-04-23 11:32:4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作者: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电力公司 杨 杰
线损是供电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有效节约能源、实现电能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现根据西部地区农村低压电网及农电管理现状,就农网线损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一初步探讨。
一、农网线损居高的主要原因
(一)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西部农村虽然经过了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对供电基础薄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在最初通电过程中线路设计前瞻性不够,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网改造覆盖面小,且一期农网改造工程中架设的配电线路已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很多农村低压线路在技术上难以满足降损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线路架设规划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迂回线路多,一条主线走到头的现象严重,造成实际供电半径大于理论供电半径;变电所、变压器选址偏离负荷中心,单边供电的问题突出,造成部分出线供电半径过大;线路延伸过长,对个别或极少数用户普及供电时,考虑到节约投资,仅仅以延伸低压线路为主,无限制地延伸低压线路,导致低压供电半径过大;因为电力普及过程较长,早期架设的主线路设计配电容量小,在实际线路延伸中,用电负荷超过设计负荷,“卡脖子”供电问题突出。
2、变压器运行不合理。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出线少,特别是纯居民用电的低压台区为节约材料,大多以单相供电为主,使得各项负荷不能平均分布,造成中性点偏移,导致中性线损耗电量大;变压器匹配不合理,“大马拉小车”现象广泛存在;部分农业生产专用变压器季节性运行的特征较强,生产旺季负荷大,生产淡季负荷骤减或空载,而变压器容量不能根据负荷变化得到及时调整,使得变压器损耗大,供电效率低。
3、线路设备绝缘程度低。供电线路及设备的改造维修不及时,绝缘程度低的设备材料长期使用造成大量电能泄漏、损失。
4、高耗能配电设备的使用。高耗能配电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经过农网改造, SJ3型、S7型、多油断路器等高耗能设备仍未能完全淘汰,这些设备长期运行造成损耗大、运行效率不高。
5、树障问题突出。农村树木覆盖面大,对邻近导线及穿线树木如不能及时修剪,特别是树木生长旺季降雨量大,会导致雨季因树木大量漏电而线损居高的现象。
6、功率因数低,无功电量大。由于农村电网点多面广,农网投入不足,不能给予有效的无功补偿,造成农网功率因数低,无功电量大,供电效率低。
7、计量误差大。对计量装置检测检验不到位,计量装置负误差偏大;大量精确度低、故障多的电能表在农网中使用,不能准确计量;计量装置与用电负荷匹配不合理,甚至对负荷变化较大的用户仍然用恒定的计量装置计量,造成计量不准确。
(二)线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农电线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西部农电体制改革进程较慢,农电管理水平低,线损管理科学性、规范化程度低。
2、没有形成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线损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完善的线损管理机构、明确的管理办法、目标与措施,对降损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线损管理方法滞后。对线损指标分解、考核、奖惩不够科学合理,不能从主观上充分调动职工降损节能的积极性;线损分析未能日常化。不能组织有针对性的线损分析活动,对线路损耗大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改进。
4、违章用电现象突出。窃电及人为破坏电能计量装置等造成了大量电能损失。
5、电费回收率低。部分受地方政府保护的工业用电及破产、改制、效益差的企业电费难以回收结清,长期拖欠,甚至变成呆账、死账,变相增加了供电企业的线损。
二、降低农网线损应采取的措施
(一)技术措施
卓有成效地进行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网科技含量,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架设线路,提高电网技术水平,大力解决因技术滞后造成的线损居高的问题。
1、合理规划电网结构,缩小供电半径。严格根据各电压等级的供电半径,合理确定变电所、低压台区的分布;低压台区应采取多出线,避免迂回,不论用户的用电性质如何,低压主线都应以三相四线供电为主,以分解电流的办法降低线损;变电所、变压器选址应确定在负荷中心;提高主线路的供电能力,根据经济发展速度超前设计建设电网,根据用电负荷确定导线截面。
2、合
线损是供电企业经营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有效节约能源、实现电能利用效率最大化的最佳途径。现根据西部地区农村低压电网及农电管理现状,就农网线损居高不下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作一初步探讨。
一、农网线损居高的主要原因
(一)技术上存在的问题
西部农村虽然经过了一、二期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对供电基础薄弱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由于在最初通电过程中线路设计前瞻性不够,农村经济发展较快,农网改造覆盖面小,且一期农网改造工程中架设的配电线路已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造成很多农村低压线路在技术上难以满足降损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线路架设规划不合理,供电半径过长。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迂回线路多,一条主线走到头的现象严重,造成实际供电半径大于理论供电半径;变电所、变压器选址偏离负荷中心,单边供电的问题突出,造成部分出线供电半径过大;线路延伸过长,对个别或极少数用户普及供电时,考虑到节约投资,仅仅以延伸低压线路为主,无限制地延伸低压线路,导致低压供电半径过大;因为电力普及过程较长,早期架设的主线路设计配电容量小,在实际线路延伸中,用电负荷超过设计负荷,“卡脖子”供电问题突出。
2、变压器运行不合理。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配电出线少,特别是纯居民用电的低压台区为节约材料,大多以单相供电为主,使得各项负荷不能平均分布,造成中性点偏移,导致中性线损耗电量大;变压器匹配不合理,“大马拉小车”现象广泛存在;部分农业生产专用变压器季节性运行的特征较强,生产旺季负荷大,生产淡季负荷骤减或空载,而变压器容量不能根据负荷变化得到及时调整,使得变压器损耗大,供电效率低。
3、线路设备绝缘程度低。供电线路及设备的改造维修不及时,绝缘程度低的设备材料长期使用造成大量电能泄漏、损失。
4、高耗能配电设备的使用。高耗能配电设备不能及时更新,经过农网改造, SJ3型、S7型、多油断路器等高耗能设备仍未能完全淘汰,这些设备长期运行造成损耗大、运行效率不高。
5、树障问题突出。农村树木覆盖面大,对邻近导线及穿线树木如不能及时修剪,特别是树木生长旺季降雨量大,会导致雨季因树木大量漏电而线损居高的现象。
6、功率因数低,无功电量大。由于农村电网点多面广,农网投入不足,不能给予有效的无功补偿,造成农网功率因数低,无功电量大,供电效率低。
7、计量误差大。对计量装置检测检验不到位,计量装置负误差偏大;大量精确度低、故障多的电能表在农网中使用,不能准确计量;计量装置与用电负荷匹配不合理,甚至对负荷变化较大的用户仍然用恒定的计量装置计量,造成计量不准确。
(二)线损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农电线损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由于西部农电体制改革进程较慢,农电管理水平低,线损管理科学性、规范化程度低。
2、没有形成明确的、可操作性强的线损管理体系。没有形成完善的线损管理机构、明确的管理办法、目标与措施,对降损节能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3、线损管理方法滞后。对线损指标分解、考核、奖惩不够科学合理,不能从主观上充分调动职工降损节能的积极性;线损分析未能日常化。不能组织有针对性的线损分析活动,对线路损耗大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有效改进。
4、违章用电现象突出。窃电及人为破坏电能计量装置等造成了大量电能损失。
5、电费回收率低。部分受地方政府保护的工业用电及破产、改制、效益差的企业电费难以回收结清,长期拖欠,甚至变成呆账、死账,变相增加了供电企业的线损。
二、降低农网线损应采取的措施
(一)技术措施
卓有成效地进行低压配电网的改造,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农网科技含量,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架设线路,提高电网技术水平,大力解决因技术滞后造成的线损居高的问题。
1、合理规划电网结构,缩小供电半径。严格根据各电压等级的供电半径,合理确定变电所、低压台区的分布;低压台区应采取多出线,避免迂回,不论用户的用电性质如何,低压主线都应以三相四线供电为主,以分解电流的办法降低线损;变电所、变压器选址应确定在负荷中心;提高主线路的供电能力,根据经济发展速度超前设计建设电网,根据用电负荷确定导线截面。
2、合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