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华银株洲发电公司:“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驱动引擎”
2013-03-25 14:56:1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对凝结水泵和一次风机增加变频器,一年时间节约电量4396万千瓦时,折合节约成本1670万元;对锅炉实施天然气点火改造,每次点火节约资金10万元;员工自主研发的一项发明专利,通过实际应用,多次创造飞灰可燃物最低纪录……一项项科技成果创造效益的背后,其关键词,就是“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株洲发电公司坚持用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引擎”。把在科技人员中深入开展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不断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和管理实践中,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培育了大批技术领军人才,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软实力。2012年11月26日,株洲发电公司被授予全国2011至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个平台 触发科技创新热潮
以“专业学组竞赛平台”模式运作的“讲、比”竞赛活动,是株电公司的一大特色。该公司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科技需要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搭建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专业学组竞赛平台”根据专业学科不同,将科技人员分为热机、综合、电子、会计、管理、后勤、运行、退休等十个专业学组,平台全面记录、报导、考核各学组开展活动的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评比活动,根据学组完成的科技项目数量、学术论文、开展活动情况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多项指标进行打分评比,企业与学组分别签订合同,对评比领先的学组给予表彰,兑现奖励。
专业学组竞赛平台评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钻研学科、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2011年至2012年间,株电公司科技人员撰写论文达76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达14篇,获地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项2个,完成安全环保、技术革新、节能降耗和管理创新项目98个,其中有8个项目被列为重大技术革新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200 多条,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取得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及明显的社会效益。
两项制度 凸显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
为让员工广泛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营造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株电公司先后制定了《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保证各项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
该公司产业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助理(挂职)黄昕 无疑是这两项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在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他就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始研究如何降低煤粉锅炉飞灰,2010年,他研发的《大型煤粉锅炉飞灰循环装置及方法》获得发明专利,该项目从2011年开始,在株电公司得到部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该发明专利的原理,株电公司加强了对省煤器灰斗排灰的治理,实现省煤器灰斗正常排灰的同时,使锅炉飞灰可燃物下降、排烟温度降低,同时减少了对空预器等尾部烟道设备的磨损、减轻了除尘器的负担。飞灰可燃物从4%下降到3.8%、排烟温度降低了2℃,多次创造了飞灰可燃物最低纪录。
另一方面,株电公司根椐员工需求,努力为提高广大员工科普素质服务。在每年科普宣传周,该公司均采用板报、咨询、宣传图册等形式,对科普知识进行宣贯,还邀请学者、专家进行相关知识讲座,深层次进行科技知识宣贯,如举办的“2012年‘七大板块’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讲座以及多次开展的专业人员培训讲座等,通过专家授课学习,提高了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找好自己的定位,发挥聪明才智,服务企业。
三个基本点 推动科技成果不断转化
“为企业生产服务”是株电公司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宗旨。该公司立足于“安全、经济、环保”三个基本点,积极探索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通过对项目的技术改造,为提高设备可靠性、经济性、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
针对城市电厂发展的局限性,株电公司组织的“干煤棚封闭改造”项目,于2009年3月动工,历时一年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阻止了干煤棚南北端空气对流引起扬尘,有效解决了干煤棚扬尘污染环境的问题,使得株洲白石港地区附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为株洲市创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做出了贡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火力发电厂中,风机和水泵是主要的耗电设备,2011年,株电公司将原有两台凝结水泵和一次风机增加变频器,此举改造节能效果非常显著,仅一年时间节约电量为4396万度,年节标煤1468吨,折合节约成本为1670万元,给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此项技术革新,在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职工优秀科技成果奖。
2011至2012年,株电公司组织对310MW机组#3、4锅炉实施了天然气点火改造,将原来的燃油点火系统设备改造为天然气点火系统,天然气系统设备运行安全、稳定、可靠,解决了燃油系统在锅炉升炉点火过程中烟囱冒黑烟的问题,且更经济环保。改造后的气枪较以前经济性更好,大约每次可节约12750立方米气,与原来的耗油相比较,每次可节约资金10万元,设备运行至今,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点火气枪系统的改造,对城市电厂的生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首席机制 造就专业精湛的团队。
株电公司在系统内首倡的“首席工程师”评选活动,是该公司的又一亮点。该活动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公司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献计献策。
“首席工程师”实行的是动态管理,任期为两年,从2009年开始第一届“首席工程师”评选至今,已连续评审两次。2011至2012年,在锅炉、汽机、电气、燃运、环保、运行、热控、电控、金属、节能、化学、信息十二个专业系列类别共评选出首席工程师11名,他们都有专业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两篇以上由本人为主编写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本专业的论文,有技术革新成果,并善于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生产技术难题,是该公司生产技术领域创新的领头雁、专业的带头人。
任期两年一届的“首席工程师”,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按照 “首席工程师”管理制度,每位首席工程师都带有一名或多名徒弟,师徒之间签署合同作保障,对传道授业情况由株电公司分时段进行考评,各位“首席工程师”们在传道授业中尽心尽责,充分发扬“和谐争先、创新求变”的企业精神,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焦点技术、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使徒弟们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快速得到提高,通过“传、帮、带”管理,促进了青年科技者的快速成长。(陶虹)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株洲发电公司坚持用科技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引擎”。把在科技人员中深入开展的“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不断深入到企业生产、技术革新和管理实践中,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培育了大批技术领军人才,有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软实力。2012年11月26日,株洲发电公司被授予全国2011至2012年度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个平台 触发科技创新热潮
以“专业学组竞赛平台”模式运作的“讲、比”竞赛活动,是株电公司的一大特色。该公司积极探索适应企业科技需要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搭建了信息和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促进了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专业学组竞赛平台”根据专业学科不同,将科技人员分为热机、综合、电子、会计、管理、后勤、运行、退休等十个专业学组,平台全面记录、报导、考核各学组开展活动的情况,每半年进行一次评比活动,根据学组完成的科技项目数量、学术论文、开展活动情况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等多项指标进行打分评比,企业与学组分别签订合同,对评比领先的学组给予表彰,兑现奖励。
专业学组竞赛平台评比活动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钻研学科、进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2011年至2012年间,株电公司科技人员撰写论文达76篇,省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达14篇,获地市级以上优秀论文奖项2个,完成安全环保、技术革新、节能降耗和管理创新项目98个,其中有8个项目被列为重大技术革新项目;提出合理化建议200 多条,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取得70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及明显的社会效益。
两项制度 凸显科技工作者主体地位
为让员工广泛参与技术创新活动,营造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株电公司先后制定了《大唐华银株洲发电有限公司知识产权管理办法》、《科技项目管理办法》,从制度上保障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保证各项科技项目的顺利开展。
该公司产业开发服务中心主任助理(挂职)黄昕 无疑是这两项制度的受益者之一。在该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从2006年开始,他就投入大量的精力开始研究如何降低煤粉锅炉飞灰,2010年,他研发的《大型煤粉锅炉飞灰循环装置及方法》获得发明专利,该项目从2011年开始,在株电公司得到部分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利用该发明专利的原理,株电公司加强了对省煤器灰斗排灰的治理,实现省煤器灰斗正常排灰的同时,使锅炉飞灰可燃物下降、排烟温度降低,同时减少了对空预器等尾部烟道设备的磨损、减轻了除尘器的负担。飞灰可燃物从4%下降到3.8%、排烟温度降低了2℃,多次创造了飞灰可燃物最低纪录。
另一方面,株电公司根椐员工需求,努力为提高广大员工科普素质服务。在每年科普宣传周,该公司均采用板报、咨询、宣传图册等形式,对科普知识进行宣贯,还邀请学者、专家进行相关知识讲座,深层次进行科技知识宣贯,如举办的“2012年‘七大板块’所面临的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讲座以及多次开展的专业人员培训讲座等,通过专家授课学习,提高了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使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能更好地找好自己的定位,发挥聪明才智,服务企业。
三个基本点 推动科技成果不断转化
“为企业生产服务”是株电公司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宗旨。该公司立足于“安全、经济、环保”三个基本点,积极探索促进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通过对项目的技术改造,为提高设备可靠性、经济性、节能降耗、环保减排等做出了积极贡献,推进了科技成果的不断转化。
针对城市电厂发展的局限性,株电公司组织的“干煤棚封闭改造”项目,于2009年3月动工,历时一年建成投入使用,建成后,阻止了干煤棚南北端空气对流引起扬尘,有效解决了干煤棚扬尘污染环境的问题,使得株洲白石港地区附近居民生活环境得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为株洲市创建全国“卫生模范城市”做出了贡献,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在火力发电厂中,风机和水泵是主要的耗电设备,2011年,株电公司将原有两台凝结水泵和一次风机增加变频器,此举改造节能效果非常显著,仅一年时间节约电量为4396万度,年节标煤1468吨,折合节约成本为1670万元,给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此项技术革新,在2011年被评为湖南省十大职工优秀科技成果奖。
2011至2012年,株电公司组织对310MW机组#3、4锅炉实施了天然气点火改造,将原来的燃油点火系统设备改造为天然气点火系统,天然气系统设备运行安全、稳定、可靠,解决了燃油系统在锅炉升炉点火过程中烟囱冒黑烟的问题,且更经济环保。改造后的气枪较以前经济性更好,大约每次可节约12750立方米气,与原来的耗油相比较,每次可节约资金10万元,设备运行至今,未发生过环境污染事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点火气枪系统的改造,对城市电厂的生存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首席机制 造就专业精湛的团队。
株电公司在系统内首倡的“首席工程师”评选活动,是该公司的又一亮点。该活动建立了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工程技术人员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展示自己的才华,更好地为公司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献计献策。
“首席工程师”实行的是动态管理,任期为两年,从2009年开始第一届“首席工程师”评选至今,已连续评审两次。2011至2012年,在锅炉、汽机、电气、燃运、环保、运行、热控、电控、金属、节能、化学、信息十二个专业系列类别共评选出首席工程师11名,他们都有专业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有两篇以上由本人为主编写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本专业的论文,有技术革新成果,并善于解决工作中的难点、生产技术难题,是该公司生产技术领域创新的领头雁、专业的带头人。
任期两年一届的“首席工程师”,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传、帮、带”的作用,按照 “首席工程师”管理制度,每位首席工程师都带有一名或多名徒弟,师徒之间签署合同作保障,对传道授业情况由株电公司分时段进行考评,各位“首席工程师”们在传道授业中尽心尽责,充分发扬“和谐争先、创新求变”的企业精神,将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焦点技术、专业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使徒弟们在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快速得到提高,通过“传、帮、带”管理,促进了青年科技者的快速成长。(陶虹)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电力节能技术监督导则》版本
2018-11-04
- 【典型案例】信号干扰引起温度
2018-08-14
- 标准解读|电站热工自动化标准
2018-08-04
- 某1000MW超超临界机组DEH故障
2018-07-05
- 钰海燃气热电智能化建设探索与
2018-06-09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