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与“低碳”可以实现共赢
清洁取暖助推能源结构调整
我国将持续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大幅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于学华
自2013年向大气污染“宣战”以来,我国清洁能源消费比重从14.5%提高到22.1%,煤炭消费比重历史性地下降到了60%以下。“我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步伐正在逐渐加快。”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房庆在近日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散煤综合治理大会上表示,这与大气污染防治和推进北方冬季清洁取暖等重大民生用能行动分不开。在坚持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要给蓝天“添彩”,不给气候“添乱”,“蓝天”与“低碳”可以实现共赢。
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
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提出,在本世纪末将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乃至1.5摄氏度以内。在《巴黎协定》的框架之下,我国提出了自主贡献目标。6月5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空气质量改善报告(2013-2018年)》显示,2018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45.8%,提前达到并超过了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40%~45%的目标,为实现我国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奠定了坚实基础。
能源结构调整对大气污染治理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能耗下降速度不断加快。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初步核算表明,2018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约38.3亿吨,与2013年相比,我国煤炭消费总量累计下降约1亿吨,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累计降低了约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部日前发布了《2018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初步核算,2018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从2005年的72%下降到2018年的59%,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2.1%,比上一年提高1.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3%,比2017年上升0.5个百分点。
“为落实《巴黎协定》将平均气温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内的要求,到2050年,要在短短的30年时间里,在保障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前提下,把使用化石能源排放的二氧化碳从100亿吨/年下降到30亿~40亿吨/年,是一个特别严峻的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在第四届中国散煤综合治理大会上表示,“实现能源结构调整是应对挑战的战略支点。我国要全面通过‘革命’改变能源供给形式、供给结构,改变能源消费方式,从而实现低碳发展。”
“双替代”是清洁取暖工作重点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煤炭消费量大且集中使用率低,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近年来,国家将北方清洁取暖作为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升级,改善空气质量的主要途径。
2018年,“双替代”仍是清洁取暖工作的重点。据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煤控研究项目分析师李雪玉介绍,在经历2017年“双替代”急速上马和冬季“气荒”之后,“双替代”的推进更加理性。除此之外,去年清洁取暖市场出现了许多新的模式,可再生能源供热进一步发展。
记者从煤控研究项目组了解到,去年北京、天津、河南、陕西等省市以“煤改电”
为主,随着北京平原地区“无煤化”,北京“煤改电”市场急剧缩减。河南是2018年“煤改电”最大的市场,约占全国“煤改电”市场的半壁江山。陕西作为北方清洁取暖重点区域的新晋省份,技术路径上以“煤改电”为主,市场潜力正在逐步释放。在“煤改气”领域,去年在“以气定改”“先立后破”的原则和储气设施逐步加快的情况下,采暖期供气紧张情况大幅减缓。“煤改气”市场在经历2017年爆发后,2018年遭遇寒潮。
值得注意的是,与2017年相比,去年伴随“煤改气”规模下滑的是“煤改电”规模明显提升。根据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公布的统计数据估算,2018年“煤改电”规模同比增长58%。去年“煤改电”配套电网10千伏及以下工程投资152.23亿元,分解单体工程10839项,惠及9391个村217.3万户居民,供暖面积约175万平方米。其中,去年新增客户采用蓄热电采暖的比例达到32%,较2017年提高16个百分点。
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
“在能源向清洁化、低碳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下,我国不能走西方国家煤改油、气的路径,应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能。”江亿称,这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一个基本战略决策,非常重要。2018年,我国出台了《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加快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高效能源体系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
煤控研究项目组近日发布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调研报告2019》建议,把低碳和清洁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来强调,立足于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长期战略,统筹电、气以及可再生能源等清洁和低碳能源的利用,使散煤综合治理既能改善环境质量,又能助力我国低碳转型。
江亿认为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清洁低碳发展:一是大力发展风电、光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核电,集中开发,长途输送。二是大幅度提高终端能源中电力比例,东部地区重点解决电力负荷侧的削峰填谷,变刚性负荷为柔性负荷。
三是建设跨地区的输热管网,充分利用火电厂余热和工业生产余热,为北方城镇建筑提供供暖基础负荷,实现低碳模式。
随着我国环保约束持续推进,清洁能源电力装机占比将实现大幅提升。“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电力体系即使是在能源转型和减排承诺的重压下依然无法完全摆脱火电。”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指出,火电未来要继续深挖机组技术潜力、加强污染物综合治理、开创产业循环经济、推进区域定制化服务。
高慧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