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多种资金 共同推动碳市场发展
我们代表券商给大家讲讲我们在碳市场当中的一些实践经验。其实国泰君安和(海通证券、中信证券)应该是国内目前最大的三家券商,国泰君安在碳市场其实进入的相对来说比较晚,我记得(中信证券)应该是在2008、2009年的时候就已经进入碳市场,他当时投到了国际市场,可能组建了一个国际市场小团队去做,但是2009年之后国际碳市场就不行了,所以那时候(中信证券)就转向了国内,2012年的时候,(中信证券)又开始尝试国内市场,2013、2014年有一些参与,2015年好像没有见过他们进入这个市场。我们国泰君安是从2015年才开始的,就是(中信证券)在这个市场运作还没有太好的起色,我们是从2015年才开始进入这个市场,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市场呢?因为我们当时觉得中国碳市场体量比较大,第二,它可能会是中国政府在整个中国经济转型中比较重要的工具,这个工具会干什么?它会引导资本市场,引导金融是朝着低碳领域投资,这个碳市场是杠杆,对于排放企业来说,将来的运营成本会增加,而对于低碳减排的项目来说,除了自己本身的收益之外,他会额外多一部分排放权,就是CCER减排量的收益,两者相比较的话,资本市场在未来应该会看到不同的项目,包括排放的项目和节能减排的项目,它的投资回报率会有天平,会有一个转向,然后让投资人看到来自低碳领域的投资回报可能会高于高排放领域,所以这个时候资本市场就会有一些资金原因进入低碳领域,撬动资本市场投向低碳领域,这可能也是中国未来在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内转型中比较重要的金融工具。在这个基础上,国泰君安高层开始决定进入这个市场,我们当时也建立了一个小团队,当时有一个博士,他在这个市场摸了半年,发现这个市场的规则他不是很了解,就是参加了各种交易所会议,研讨会议,最后发现还是没有摸清楚这个市场,这个市场给他造成一个印象,这个市场太专业,然后规则会有各种他觉得了解不透的情况,我总结下来,我们这个市场目前是完全规则化的市场,是政府制定的规则,但是它有另外一个特点,它的规则变化太多,因为它今天了解到的规则,到了几天之后发现不一样了。所以他觉得这个市场还是比较专业,需要一些专业人士去做,国泰君安那时候我就通过应聘的方式,因为我在碳市场已经做了将近十年,相对来说算是有一些专业的经验,开始推这方面的业务。
我们进入国泰君安通过几个事情,一个是申请牌照,券商做任何业务都是需要有金融牌照的,第一点就是向证监会申请牌照,牌照其实我是2014年进入国泰君安,花了半年时间,到2015年4月份才把牌照拿下来,然后开始拓展业务,第一块业务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业务就是CCER,我们认为我们能在CCER市场做什么事情呢?因为我们看到这个市场流动性非常差,很多CCER业主开发出来之后,CCER卖不出去,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认为国泰君安作为金融机构,我们最强的能力是什么?是交易,所以选择了从CCER作为突破口,我们从业主那边把CCER买过来,或者直接投入一些初期的开发成本,帮助业主把它开发出来,然后在交易市场上,通过我们的客户把它卖了,这是我们提供的方式,也就是帮助减排企业实现了它在碳市场的现金流,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个事。接下来我们开始做另外一个事情,就是配额交易,因为我们认为排放市场主要的市场规模是在配额,因为配额大家都知道50亿吨左右的水平,这个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我们在配额市场上做交易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呢?一个是成本在二级市场进行交易,就是买卖,另外向一些排放企业提供碳排放交易的服务,这个服务主要是指跟排放企业帮他进行碳资产保值增值的服务,另外是帮助他降低他的违约成本,保值增值我们当时利用的是上海环交所推出的借碳,借碳这个业务可以实现什么呢?我把控排企业的碳借过来,我们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借过来之后我会承诺给排放企业一个固定的收益,就是类似我跟他借钱,然后给他一个约定的利息,通过这种方式让企业感受到我的碳资产是可以实现保值增值,是可以赚钱的。另外降低成本的模式,我们通过跟控排企业进行一些配也和CCER的互换,我们碳市场有一个特点,CCER比例是有限制的,导致它的价格一般都会低于配额的价格,那么我们把CCER置换给排放企业,并且给他一个额外现金的话,这样的企业相对来说已经降低了他的履约成本,这是我们做的几种交易之一。我们今年在上海市场大概通过借碳和置换已经做了一百多万吨的规模。这两单做下来之后,我们会看到这个市场会存在一个问题,流动性始终没有能够达到我们认可的水平,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包括银行的抵押质押,包括回购交易。这些都是金融业试图在碳市场进行的各种创新,并且希望将来能够有复制,但是这里面最大的问题,这个市场流动性非常差,没有足够流动性的话,就会让金融机构在进行各种金融操作是难以舒展它的手脚。因为如果流动性不行的话,一旦我们跟排放企业或者是所有持有碳资产的客户进行各种交易或者抵质押的话,一旦对方出现违约,那么我们放出的资金很有可能会面临无法回收的情况。这是金融机构风控的非常重要的指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进行这方面的操作。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市场流动性比较差,所以我们在上海市场又尝试了另外一个工具,就是做市商,目前上海叫做流动性提供商,做市商大家可能会认为大家都是做庄的,实际上做市商有自己做市商的机理。它主要的方式,就是说向市场提供流动性,就是我在交易市场进行双边报价,让有卖需求的客户,他能找到买方,找到我,有购买需求的客户能够找到卖方,也是找到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客户就不会担心他手里面的碳资产缺口或者富余,没有出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向市场提供一种信号,这个市场有人做了流动性,那么为了配额随时都可以出得去。当然这里面可能会有价格方面的考虑,如果我们作为做市商的话,我们手里面一定有一定的库存,而且这个成本应该比较低,如果成本很高的话,我们会面临很大的困难,这是我们在上海市场做的尝试。我们目前在上海市场总的交易量,应该已经占到上海是13%―15%的水平,总交易额今年已经做了大概一千多万的规模,通过交易市场进行的交易。
另外,我们认为这个市场将来要发展的话,必须要引入新的投资人,或者引入大量的散户,因为对于排放企业或者投资人来说,他在这个市场参与的交易会面临各种风险,这种风险怎么转移呢,任何进入这个市场的机构,他都希望把自己手里的风险转移给其他人,特别是我们的控排企业,当配额价格进行巨大波动的时候,排放企业它的成本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波动,这个对企业的影响或者利润或者当年的收入考核来说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考虑我怎么才能稳定我的排放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他需要各种工具来实现,比如包括我们现在上海这边准备启动的远期交易模式,你可以在现在就锁定未来一段时间的成本,还有一些我们券商能够提供的各种衍生品交易工具,这些都可以帮助客户锁定它的成本。但是另外一块,怎么让碳市场之外的机构能够进入这个市场,我们今年也进行了尝试,那就是发了一支碳信托,碳信托的模式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个市场目前存在的需求是什么?第一,碳资产公司本身是非常有积极性在这个市场进行各种交易的,但是他手里的资金非常有限,如果是这些专业机构资金都非常有限的话,我们怎么样才能期望这个市场能够有朝一日能够起来呢?所以我们认为这些专业的机构它有资金的需求,通过一些金融市场的产品,可以为这些碳资产公司提供融资的工具,因为它足够专业,我们认为它的风险控制能力,和它对碳市场的交易和操作能力会比较强,所以我们对这类机构给予一定的信任度,通过一些金融方面的操作,给他提供一部分资金,通过碳信托或者资管计划,或者基金的方式,为这些碳资产公司提供一些资金方面的服务。当然我们也要求回报,这个回报一个是国泰君安本身,另外一个是碳市场广大的投资群体,散户或者其他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投资者给他的是一个优先级的收益,一旦这个市场,一个基金,这个产品有收益的话,会先赋予优先级,给他一个固定的收益。然后碳资产公司他在归还了优先级收益之后,剩下那部分才是归碳资产公司,这样的话,整个分配相对来讲比较公平,通过这种方式,我们研发了一个信托产品,而且我们国泰君安也投入了资金在里面,另外我们也是作为投资顾问,去帮助这个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运作。这几点做下来,我们认为目前碳市场最主要问题就是流动性,我觉得流动性如果迟迟起不来的话,我们市场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对这个市场失去信心,我也是想通过这个会议给大家一个号召,就是说咱们在市场做不管是做交易,做一级市场还是做什么样的市场,其实参与的积极性肯定是要有的。另外一块,要能够让这个市场形成公允的价格,如果没有公允价格的话,新的投资人进入这个市场完全摸不准这个市场,有的说它是二十块钱,有的说它是十块钱,有的说它是五块钱,它已经搞不清楚了,对这个市场必须要有公允的价格,公允价格是什么来体现的,其实还是流动性,只要流动性起来,这个价格是没有问题的。其实我是来自于国泰君安的自营交易部门,自营交易部门实际上做的是交易,它的模式是公司给我一笔资金,给我一定授权,我就会在市场上进行各种交易,包括配额的买卖交易,CCER交易,以及其他与碳市场有关的一切投资,是做这种模式。我们的交易今年其实也是叫真枪实弹的在市场上做,真的是真金白银在市场上交易。对于这种市场我们做交易的话其实面临很大的风险。风险体现在哪里呢?
第一,政策预期非常不明确。我们不管今年还是去年,手里拿到的各种配额或者资金,不仅包括券商,也包括市场上愿意很多配这种风险的碳资产公司,他会有一个极大的动力去促使他们把这个东西卖掉,因为一旦这个东西落在自己手里面,而且政策发生了变化,意味着他就死掉了,因为他所有的资金都砸到了这个里面,或者CCER里面。这个时候政策的确定性就非常重要了,如果说政策不确定性的话,未来投资机构也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因为他看不到未来这个市场给他的预期。举个例子,美国美联储对联邦利率的调整,美联储主席每次都会向外界释放一点信号,就告诉外界将来的利率应该会怎么样,他有鹰派、鸽派,各种美联储的官员发表各种对市场的看法,对加息的认识,向市场释放这种信号。我们公司另外一个团队做外汇交易的,他们每天都会关注这个东西,他们在关注这个东西的时候,他们会考虑什么呢?对于美联储的利率,他们会参考一些网站或者一些公开的数据上,他会显示,一旦美联储的官员讲话之后,这个市场会有调研,这个调研如果认为利率加息会达到70%或者60%以上概率的话,那么这个时候美联储官员一般都会在下个月利息会议上决定加息了。我觉得这个是反馈的过程,咱们中国现在的政府跟市场其实这种反馈非常少,因为政府现在主要把精力投入在规划方面,但是没有跟市场进行各种反馈,他知道市场在做什么样的事情,或者市场在发生什么样的事情,但是我觉得这是比较重要的事情,政府应该向市场释放一定的信号,告诉我们未来对这个市场的预期是怎样的,未来一年,未来两年,未来五年,未来十年,这个预期是什么样的,然后市场才能根据预期作相应的判断,如果这个预期完全没有的话,这个市场没有人投资人愿意投资进来,因为他不知道将来发生什么,这个预期是非常重要。
另外一点是我们的交易机制,因为我做很多碳市场的交易,包括在上海、北京和其他几个交易所我也都有了解,我觉得这个交易机制非常重要,我们的交易机制究竟未来要维持这个价格在一个稳定的状态,还是要维持流动性非常好呢,我觉得这两者要有取舍,其实刚才我的观点就比较明确了,我是倾向维持流动性,因为流动性好起来的话,价格不是问题。但是我们现在交易机制里面,有很多交易所它的交易机制是有不同倾向的,有一些是支持流动性的,有一些是不支持流动性的,所以将来全国在这方面应该做充分的考虑,现货市场还是包括将来的期货市场,它到底要不要撮合,允不允许撮合竞价机制,这个机制对市场是有非常重大影响的,如果一旦机制设计的不好,未来市场流动性会枯竭,最后会成为政府定一个价格,成了碳税。这个是我提出的另外一个问题,我觉得需要市场思考的,我们也很乐意同政府或者同我们的在座各位,以后有机会做各方面的探讨。
另外是第三方机构提到的MRA的问题,我只是说我的一点体会,我觉得对于配额和CCER来说,他将来进入市场的话,就会成为完全标准化的东西,不管它的前面生产状态什么样子,它最后都会成为等价等值的东西,但是我觉得生产过程非常重要。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它的成本比较低,也能够,它的成本也能够,都能生产出来,我们觉得这个机制似乎是有问题的,不管服务质量比较高的生产商和服务质量比较低的生产商,最后生产出来的东西质量都是一样的,最后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个是需要去仔细思考的,怎么样才能通过一个非常严格或者非常公允的标准,让不同的生产商怎么去生产,它生产出来的东西都是一样的,这个是值得市场去思考的。我之前在其他场合也提过,这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东西,我一旦发现有更低的成本生产东西,我肯定愿意以更低的产品去采用,当然这里面也存在一些职业道德的问题。我主要说的就是这些,希望大家能够理解。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