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区域优势 吸引更多企业参与市场
首先也是感谢主办方今天的邀请,同时也是感谢刚刚刘处长对我们的肯定,我们非常希望交易所领导像刘司长一样我们这么宽容,作为交易部门的负责人,每天受到交易所领导的批评,成交量的问题。领导经常说你一天的成交量还没有一个菜市场成交量大,交易部负责人怎么当的,一个夏天的成交量还没有武汉卖麻辣小龙虾经营额大,你看个人投资者进入碳市场真的有这么难吗,所以非常感谢刘处长对我们的鼓励。我本来想介绍湖北交易所是全国七个试点里面倒数第二个开业的交易所,我们是2014年4月2日开业的,今天我发现倒数第一没有来,所以我们是六个试点当中最后一个开业的交易所,总体交易情况,目前二级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是2.9亿吨,累计成交额是68亿元,平均非履约期一天在3万―5万吨之间,履约期的时候有过单日突破100万吨的水平,非常短暂。总体湖北试点价格是在10元/吨―30元/吨之间,今天我看了一下收盘价是18.5元/吨。纳入企业的数量,最开始我们纳入了年综合能耗在6万吨以上标煤的企业,是138家,后来我们发现在第二年的时候,又有一些企业漏报的情况,所以我们在原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控排企业数量从138家变到186家,今年我们会和国家标准统一,一万吨标煤,湖北有697家企业纳入,从试点成效来讲,2015年湖北138家企业排放总量为2.36亿吨,同比减少了767万吨,排放量下降3.14%,行业层面上共有九个行业实现了减排,我们目前纳入了十五个行业,其中电力、钢铁、有色、医药、汽车等六个行业,排放同比下降1037万吨,石化品和食品、饮料等三大行业排放增长率同比下降,控排企业通过二级市场交易,在碳市场直接收益1.1亿元。我们部门也是直面投资人的部门,现在有几个数据给各位领导汇报一下。第一,个人投资者,我们现在开发了将近8000个个人投资者,有112家机构投资人,包括我们现在186家的控排企业,另外我们还有45家基金会员单位,目前在湖北碳市场有六支碳基金参与,除此之外我们还参与设计了十几个碳金融的产品,比如说碳配额托管业务,碳基金,碳保险,碳众筹,境外投资者入市等等。除了这些碳的产品以外,我们也是尝试推了出碳期货远期的产品,这个产品主要有几个特点,第一是1+0交易,当天买可以当天卖。第二,20%的保证金,它有五倍的杠杆。第三,它涨跌幅是正负4%。湖北市场近两年以来的履约率也是100%,但是我们100%履约率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呢?我们第一年履约期往后延了一个月,第二年履约期往后延了一个半月,所以全国碳市场履约期设定了截止日期,会不会往后延,可能也要给企业明确的交代,不能让企业抱有侥幸心理。
从湖北试点的特色上来讲,我觉得两个特点:第一,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从以前的李鸿忠书记,到王国生省长,然后现在换成了蒋超良书记,王晓东省长,历来的省里面领导对我们的工作都非常关心,包括分管金融的曹广晶省长,分管国资的许克振省长,也多次到碳交易所调研工作,组织召开专题协调会,解决碳交易所在发展当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除了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外,我们几个主管部门,首先是湖北省发改委业务主管部门,然后湖北省国资委,湖北省金融办对我们也是非常关心。从省里面的领导到各级主管部门,到交易所三方的协同比较好。第二,我们企业自身对碳资产重视程度比较高,一方面是由于我们从2011年给湖北省企业进行了大量不间断的培训,更重要的方面,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区位的自身优势。湖北省一百多家企业里面,80%以上企业自身碳配额都是一百万吨以上,所以企业的碳资产比较多,他才有做交易,做碳金融的动力。所以企业自身的重视,也是湖北市场到目前为止还运行比较良性的原因之一。另外关于对全国碳市场有什么思考和建议,因为我最后一个,可能待会儿再转到我这里来的时候时间就比较仓促了,我先借此机会跟各位领导汇报一下,因为我们部门主要和市场主体,我作为交易所的中层干部,在微观层面上,具体操作层面上有一些感悟。
第一,个人投资者,希望个人投资者更多进入市场,机构当然是希望个人投资者更多进入市场,韭菜越多越好,但是个人投资者进入市场,我们在打交道过程当中,湖北的个人投资者基本上都是我们部门开发出来的。个人投资者有一些疑问,有一些是在试点阶段能够解决的,有一些是不能解决的,我也是再次提出来。一、个人投资者交易体验非常不好,因为现在37、38号文不允许各个交易所做连续交易,所以我们湖北目前采取的是每五分钟为一个交易时段,前四分钟报价,后一分钟撮合,投资人经常打电话问我们你们系统为什么一卡一卡的,报价了为什么没有成交,我们经常给他们解释交易规则是什么。包括有的第一次交易规则还是挂牌的方式,各个地方交易方式不一样,给投资人造成很大的困扰,我们希望在全国碳市场开启以后,能不能采取连续交易的形式。二、个人投资者它的开户体验非常不好,现在者或者用户被非常方便的互联网+方式培养的很懒惰了,各个交易所现在采取的开户方式要么是网上寄材料,到现场开户,开一个户要经历两三天的时间,如果我们明年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以后,我想会不会有类似于双十一的时间节点,我们今年的双十一7分钟内成交额破一百亿,全国碳市场开启之前,肯定会有很多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关注这个事情,真正到你开的那一天,可能会有十万或者一百万个人投资者有开户的需求,这时候他找谁开户,可能现在九个交易所目前开户方式都没有办法在一个星期内,两个星期内把这些投资人开户,所以开户形式还有待完善,我们也可以借鉴债权公司现在采取的手机验证的方式做开户的优化。三、这些个人投资者不清楚影响碳价的因素到底有哪些,满怀热情开了一个户进来,感觉进了一个黑箱子,今天的价格涨了,明天的价格跌了,今天的成交量涨了,明天的成交量又不行了,从头到尾不知道为什么,赚的钱都是稀里糊涂赚的,所以我们也是欢迎(海通)证券分析员讲的,多出一些市场分析报告,交易所不能出分析报告,我们很想让投资者参与进来,但是我们是一个中立平台,不能告诉他们价格是要涨还是跌,我们需要和像(海通)这样的券商,多出一些专业的年报,向投资人推广这些东西,让他们有更多价格评判的依据。比如像股票市场,前一段时间放开了二胎,可能第二天玩具股票、钢琴股票就涨了等等,所以碳交易市场缺乏碳价和信息的联动。
第三,投资人找过我们,企业拒不履约怎么办,这个在试点阶段确实是一个问题。湖北省企业不履约的话,第一是三倍价格罚款,第二是双倍扣除第二年配额,但实际在操作过程当中,湖北省发改委罚款上限只有15万元,也就是说,这个企业就算第二年给他双倍扣除了,他每年只交15万,碳市场的事情就跟我没关系了,好在我们湖北企业没有这么做的,但是这个事情确实在试点阶段投资人没有办法护回避的,全国碳市场这个问题应该会得到解决。
第四,投资人经常怀疑核查当中是否有猫腻,控排企业是否给核查机构做课题,是否给核查人员好处费。这个问题我们也只能说是大部分都是好的,当然我开发投资人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跟我谈半个小时以内的人都来开户,来买碳,谈半个小时以上的基本上没有戏了,往往是宏观层面的投资人不会考虑这么细,从长期来讲,他买的是一个稀缺的投资产品,中长期是一个慢的,考虑比较细的投资人往往会因为细节的问题,觉得还是有风险,包括湖北省内,就是刚刚核查机构专家讲的,核查报告尺度不统一的问题,各个核查机构之间出的核查报告模板都不一样,甚至包括一个核查机构各个核查小组出的报告模板都不一样。省发改委在3月份,核查机构把核查报告提交上去确认以后,只有短短一个月时间审这么多报告进行确认,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国家履约的时候也会涉及到这个问题,8000到1万家企业,留给国家发改委时间真的很紧张,怎么保证核查报告的质量。刚才CEC、CQC都提出了相应的看法,这个我回去可以跟我们投资人做一个交代。再一个,他们把核查机构核查过程当中,只做算术题,不去核查数据的有效性,我是根据企业上报来的数据我算出结果就行了,至于企业数据怎么来的,是不是真实的,我们还不是应该更加去考证。
第五,投资人担心价格炒高了,发改委会不会干预?虽然2017年―2019年是全国碳市场的初级阶段,价格区间是30―200块钱,但是我真的开市以后,迅速把碳价炒到200块钱,发改委会不会允许投资人这么做,毕竟碳市场的40亿吨,拿出5%―10%也不是多大的流通盘。
第六,我们现在规定国家发改委和各省发改委,还有核查机构,还有交易所员工是不能参与碳交易,那控排企业的碳交易员能不能参与碳交易,我们在培训的时候,企业交易员问我们非常多,因为他们是对碳交易最先接触到,最感兴趣的一帮人,我们可能还要给他们一个明确的回答。因为我们已经发现在试点阶段过程当中,这些控排企业的交易员自己也开一个交易账户,明明现在碳市场价格30块钱一吨,他不要,他要企业的配额25块钱先卖到自己的账户,第二天再以28块钱一吨卖出去,所以控排企业交易员能不能参与碳交易,这是关于个人投资者的问题。
第二是控排企业,我们有一个比较强的体会,从2011年给他们做培训,做到2015年,做了四年培训不如他们自己交易一年。也就是说,教会他这些原理,教会他怎么游泳是没有用的,一定要把它放在水里让他自己去参与,举个例子,湖北省一个企业叫(华新水泥),他在湖北省首个履约期的时候,配额缺损是110万吨,当年他花了3300万来履约,这个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就花了3300万履约,我们从2011年―2015年过程当中不断给他培训,他不断换人,换了主管领导。但是他花了3300万以后,集团迅速成立一个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处,现在处里的人都具备很高的碳交易应对能力。所以一定要交易起来以后,要么这些企业赚到钱了,要么这些企业付出成本了,他才会很快的学会碳交易,而且企业比我们想象的对碳交易我觉得要专业得多。现在很多企业提出的专业问题不像是接触半年,可能比我们接触碳市场五年十年提出的问题还要专业。在企业层面,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考虑极端的问题,比如我们在湖北试点的时候发现,有一些企业它在年初的时候就破产,但是发改委没有及时跟进到企业破产的企业,企业破产以后,把它所有配额都转到交易所然后卖掉,我们后期怎么来弥补这方面的问题。再一个,我们湖北有一个交易规则,20万吨和20%的上限,我们是为了防止企业配额分配过程中,出现了不准确的情况,因为湖北企业配额体量还是比较大,比如像武钢去年盈余配额就有两百多万吨,如果两百多万吨都卖流入市场,影响肯定是非常大的,全国碳市场8000―1万家企业,万一出现了某些行业或者某些企业分配不足,在没有上限的情况下,一家企业需要很多,一家企业却很多,是不是百分之百执行让他履约的问题,我也希望政府部门做一下考虑。
第三,投资机构。我总结了一下,投资机构现在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一、试点配额到底如何向全国过渡,我有没有盈利的机会。二、全国碳市场CCER抵消系统到底是什么,哪些CCER能用?三、九个交易所开业以后,同一个交易产品如何快速进行套利,获取差价,这可能是目前投资者比较关注的三个问题。不管是个人投资者、企业还是投资机构,九个交易所同时开业,一定会打开九个客户端,然后在每笔做买卖决策的时候,到价格最低的交易所去买,然后卖给价格最高的交易所。再一个,我们这些投资机构在和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有一些非正常的竞争手段,我们怎么去监管,比如说这个企业,可能是国有企业,可能是民营企业,他富余二十万吨配额,我们碳市场管理公司跟他说你把配额低价卖给我,我一吨给你多少好处费,采取这种贿赂的形式,在试点期间是非常常见的。就是碳市场公司的这些恶性竞争,包括国有企业现在新的管理办法出来以后,交易过的配额是纳入资产负债表,就变成国有资产,国有资产在交易的过程当中,我们本身各个交易所大部分也是产权交易所,比如我们现在采取的是你必须要有会议纪要,采取定向转让的时候盖章了,交易所才能让你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第四,基金会员也好,碳券商也好,或者今天揭牌的碳交易营业部也好,这些主体如果仅仅靠交易所手续费返佣能不能存活下来,能不能活得很好,我们知道像一些贵金属,原油交易,这些会员经常打电话到交易所来,首先问的是能不能跟客户资金做对赌,他要的不仅仅是交易的手续费,他还要客户所有的亏的钱当成他赚的钱,我们碳交易所作为国有交易平台,我们当然只能采取手续费返佣的方式,全国碳市场手续费有多少呢?分到九个交易所有多少呢?交易所再往碳券商、碳资产营业部分又有多少呢?能不能把他们养活得好这也是问题。
第五,我们几个比较在湖北市场成功的碳基金,如果全国市场想有比较好的交易量,我们测算了一下,试点地区比较好的,可能年换手率也就达到3%左右,按照全国碳市场40亿吨配额总量来算,按3%换手率,每一天日均成交量也就是50万吨,这个成交量我们认为还是偏小,所以在没有项目远期,在没有做市商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要引进做市商,做市商有没有比较好的进场的渠道呢?如果我们在市场的初期不对做市商进行拍卖,不能让他们通过比较便利的方式批量获得一些成本比较低的配额,他也很难承担有限的做市商的责任。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