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参与 为市场提供良性循环机制
天津也七个试点城市之一,我们是2013年12月28日启动的,到今年已经完整走过了三个履约年,天津其实跟其他七个试点相比,它是有比较鲜明特点的,它是重工业城市,从纳入交易试点的企业数目来看,它是最少的,只有110多家企业,跟其他地域相比企业数量比较少,但是它占到整个天津总排放量比例是很大的,基本占到了天津总排放量的50%―60%,所以纳入天津试点的都是个儿比较大的企业,但是数量比较少。那我们交易所实际上全程参与了天津碳市场建设,包括政策起草,规则制定,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研发设计,已经配额分配交易,以及后期企业履约,监控等等过程,我们都是全程参与了。包括这些过程当中,我们也是给企业提供了很多场次的培训。通过这三年平台的运行,实际上碳交易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我们觉得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比如配额分配合理性,比如交易平台运行稳定性,比如排控企业履约积极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因为我们履约率也是从2013年96%到2014年99%,到今年2015年是100%履约。刚才刘处也提到天津可能从一开始交易量一直不是特别活跃,我就想起刚才上一场嘉宾童总说到,好像交易所有倾向,有的交易所倾向流动性,有的交易所倾向价格稳定,实际上交易所是没有倾向的,从交易所自身利益考虑肯定倾向流动性,他希望碳市场流动性越活跃越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呢?从更深层次来分析,可能跟碳市场政策性市场的背景有关系,也就是跟七个试点背后的政府对于市场的定位有关。就是说他对这个市场定位到底是把这个市场定位为一个企业完成履约的平台,还是要定位成金融产品,金融市场,实际上我们从七个试点不同开始以后表现出来不同的特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各地政府对这个市场定位不同造成的运行过程中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所以我想说明年全国碳市场启动,国家对全国碳市场是什么定位,是定义为企业完成履约的平台,还是想做成流动性很强的金融产品,这个我想也是各位金融界朋友比较关心的问题。
我们交易所在当初试点启动的时候,在制度设计包括在平台规则设定的时候,我们从试点启动初期,为今后全国碳市场交易做好了准备,做好了衔接,我们在试点启动初期,我们的交易系统就实现了云的平台化的系统,我们也设计了很多种交易模式,包括挂牌、拍卖、协议以及包括未来可能国家允许的远期包括期货,如果以后有新的产品加入云交易平台时,不用再重新开发,直接加入新的产品就可以了。但是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设计这么多交易品种呢,其实也是为了应对各方面的监管需求,因为我们交易所是没有倾向性的,但是我们要受到各方面的监管,包括我们的业务受到国家发改委,我们交易规则要受到各地金融办或者证监会的监管,所以我们需要设计比较多的交易流程来应对各种各样的监管。另外,从整个三年的试点来说有什么经验和教训,我个人认为,碳交易作为市场机制节能减排的手段,要想做好这个事情,首先我觉得培养市场主体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市场主体第一个市场主体控排企业要有市场意识,要有参与交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愿意参与到这个市场当中来。你要让企业愿意参与到市场当中,你可能不能仅仅靠强制手段说你要参与进来,这样肯定不行,你强制进来,他可能履约的时候看了够了就不交易了,配额也是放在他的登记簿没有任何变动。我们可能就要通过企业在碳资产管理过程中,它通过一些比如说碳资产的质押置换,包括碳资产的远期产品,通过这样一些手段,让它看来本来可能要掏很多钱的事情,变成了我可以少掏钱,或者有一些大的企业专门成立了碳资产部门,它跟市场上有经验的碳商合作,他从中还获得了一些碳市场的收益。我今天听到一个消息,BP在新加坡拿到新加坡碳市场碳配额,去年一年通过碳市场赚到了4亿美金的收益。
所以我们要让刚进来的企业尝试到他从碳市场当中,觉得这个东西是有利可图的,他可能就会有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加强自身的能力建设,他就会加大节能减排的投入,这样可能就会给市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能否参与到或者以及他们是否愿意参与到碳市场当中来呢,对市场流动性提升,以及碳配额价值发现也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我们看不管是欧洲的交易所还是美国的碳排放权交易所,像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都是他们主要参与碳市场的机构,他们对碳配额价值发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也是呼吁在明年全国碳市场成立以后,对于金融机构能否参与到碳市场当中来是非常重要的。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