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电能替代:老茶焕发新生 茶农脱贫致富
以前,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老寨村是个偏僻的市级贫困村。新罗区供电公司积极为当地特色农产品斜背茶发展创造条件,让斜背茶重新焕发生机,村民也踏上了致富路。
“我们的斜背茶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早就非常有名了。”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老寨村村主任陈华阳介绍说,平均海拔在1200米的老寨村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也极少长虫,甘醇、清冽的斜背茶在肩挑手扛的年代就畅销东南亚一带。
随着岁月的流逝,品质优良的斜背茶却没能抓住市场的潮流。当铁观音、岩茶等名茶渐渐声名大噪时,斜背茶正在慢慢地没落,被荒废的老茶树在山林间慢慢地与毛竹共存,与杂草共生,在无人问津的茶园中,静静地花开花落。如今,供电企业推行的电能替代让古老的斜背茶重新焕发了新生。
架设线路 保证制茶用电
走进老寨村,只见一幢幢小洋房鳞次栉比,宽阔、干净的小村道,让人完全不会将其与市级贫困村这个称呼联系在一起。到底是什么让其摘掉贫困的帽子,走上致富之路?
越来越火爆的茶叶市场让老寨村的村民们看到了商机。老寨村村民邓 妹回忆道:“我们这里的斜背茶不仅茶香味美,而且这里的森林和水没有受污染,也从来都不用农药,是完全纯天然的农副产品。”
这般诱人的好茶自然少不了繁琐而又耗时的工序了。“以前纯手工做茶,别提有多麻烦了,从采茶、晾茶、炒茶到制茶,要经过9道工序,差不多4个小时才能做好一锅茶。”邓 妹说,“再加上都是用灶头生火炒茶,要是火候没把握好,就等于白忙活了。”
“在采茶期间,每人每天都能采四五十斤茶青,现在茶园也都有人管理,采上一个月的茶青完全不成问题了!”从采茶到制茶,道道繁琐的工序,让高产的茶叶得不到有效的加工,一晚上加工四五公斤茶叶已经算高效率了。低效率的加工使斜背茶只够自产自销,想要靠着茶叶赚钱,最重要的就是在保证茶叶品质的情况下,提高生产效率。
老寨村村民另辟蹊径,如今已是电气化时代,用电能来代替手工能否保质又保量呢?用电是个好方法,可是对于连基础设施都还不太完善的老寨村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想到办法了就要去试试。我们先去跟新罗区供电公司江山供电所联系,是否可以保证我们的供电?”说干就干,村民们立即前往供电所了解情况。
得知老寨村的情况后,江山供电所立即到老寨村勘察,并与新罗区供电公司联系,迅速制定保障老寨村制茶的供电方案,为老寨村重新架设了一条单独的供电路线,既保证了村民们的正常用电,又保证了制茶过程中电压的平稳。
用心服务 助力脱贫致富
用电问题解决了,茶叶加工低效率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现在做茶可比以往轻松太多了,用电烤茶不仅保留了手工制茶的口感,还提高了茶叶的质量,一些小碎的茶叶沫都没有了,有时候一晚上就能做一百来斤茶叶呢。”邓 妹还告诉我们,“现在我们的茶不仅在龙岩地区畅销,还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还有不少慕名前来的茶叶爱好者,特地到我们村子里买茶叶。2014年,俄罗斯电视台还来采访我们呢!”
“柴改电之后,不仅茶叶的产量上去了,品质也大大提高了。茶好了,销量自然就好了。”说起柴改电,邓 妹笑着说道,“这都得感谢供电公司啊,解决我们村里用电难的问题,让我们茶农能放心地搞生产。”
近年来,新罗区供电公司通过农网改造升级,改造老化线路、加大供电线路半径、改造老台区等方式,完善电网结构,满足老寨村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现在,茶作为老寨村的第一大产业,短期内用电量大,容易造成电压不稳。每年快到4月份时,我们就会组织共产党员服务队对茶区线路开展特巡,并进厂、进户检查线路安全,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以保证采茶期间生产用电安全。”江山供电所所长吴海云说。
“我们村能够脱贫致富,多亏了供电公司,不仅让我们电用得安心,更是用得舒心呀!”陈华阳说。为更好地服务茶农,新罗区供电公司还开通了采茶期绿色服务通道,发放安全用电手册、张贴安全用电知识,还将江山供电所电话、员工手机号码在村公开栏公示,只要一个电话,他们都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解决用电问题。
有了充足的电力保障,终于从深山中走出去的斜背茶慢慢地取代毛竹,成为老寨村的第一大产业,村民们也踏上了致富的道路。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