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积极推进碳排放权交易 电力行业需未雨绸缪
2013-10-10 16:13:37 来源:
A-
A+
电力18讯: ( 姚飞宇 北京报道)随着经济发展,气候问题受到了全球绝大部分国家的关注,气候制度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治理机制,无论是1992年通过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还是2009年形成的《哥本哈根协议》,都是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这些协议的核心都是为了减缓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约束世界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经济要发展,资源要节约,从而“低碳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成为了主流社会的共识,碳交易产业迅速发展。
碳交易市场试点加速推进
所谓碳交易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催生了一个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碳市场,目前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第二大交易市场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特征以及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快、幅度大的特点。据统计,201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已达72亿吨,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4.2%。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争取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为了实现这个行动目标,2011年11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包括逐步建立跨省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月,国家发改委还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的是通过试点建立特定区域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计划于2015年起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台上线交易,当天成交2笔,成交碳配额2万吨,总额超60万元人民币。深圳市由此成为中国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目前各试点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上线前的测试工作,广东政府明确表态要力争在2013年底前完成首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并开始碳排放权交易。北京、上海预计今年都会启动碳市场实质性的相应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是大势所趋。
碳交易对电力行业影响深远
电力行业是碳交易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第一笔交易就是由电力企业参与的。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火电占电力装机、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75%、82%左右,火电厂消耗的原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55%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40%左右。
对电力行业来说,碳交易既充满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
对于减排任务最重的火电企业来说,它将是受碳排放权不利影响最大的。节能减排的压力将使火电企业不可能获得足够的配额,根据欧盟ETS机制的碳配额分配,大部分火电厂只能分到2/3额度,只能通过购买第三方配额来完成任务,从而碳交易必然增加火电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对目前受煤价下跌刚过上好日子的火电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将倒逼火电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的步伐,逐步淘汰容量小、能耗高的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碳配额、电量指标等关键要素并不由火电企业决定,火电企业只能从提升自身经营能力、降底自身碳排放强度入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的措施和“上大压小”的策略,来降低发电厂发电煤耗,从而更好地应对碳交易时代的来临。
碳交易将大大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像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在发电过程中几乎无碳排放产生,各国都把清洁能源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也提出来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发电企业必须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电网企业表面上与碳交易没什么交集,但长期来说,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火电企业可能会将受碳交易影响的成本上升通过提高上网电价的办法,传递给电网企业,从而影响电网企业的利润;第二,碳交易会使高耗能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从而改变当地的用电状况,进而影响区域电力供需形势;第三是,随着高耗能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迫使电网企业要更快发展远距离输电技术。
电力企业需积极应对碳交易
碳交易的发展,将对电力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电力企业做好应对措施了吗?
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多数电力企业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相当重视,并且踊跃参与,其参与方式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CDM)交易,是以卖碳为主。比如,火电企业主要是在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以及天然气发电的CDM项目开发方面,通过参与国际交易,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而CDM项目,更是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欧盟碳交易市场逐渐降温,碳价格从最高的20欧元/吨,降到了目前的0.58欧元/吨(2013年9月),且多数CDM项目被违约或终止,这使得参与国际碳交易的电力企业将目光更多放到了国内市场。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除了首日交易了两笔,至今仍无其他交易。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不管是碳排放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交易模式不够成熟,还是政府强制、企业自主参与性不够,但中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巨大压力,都将改变不了未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乃大势所趋这个客观的事实。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将对未来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碳放权交易势在必行的情形下,电力企业应当:
第一,积极应对。顺应新形势,提高认识,超前谋划,积极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在机制和市场规律,为未来的碳交易做好准备。
第二,加强合作。⑴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合作,实现碳排放量大的项目与无碳或低碳项目(如新能源项目)间的互补,降低电力企业整体所需额度,实现节能减排;⑵加强电力企业间的合作,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碳交易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⑶加强电力行业和其他能源行业的合作,求同存异,共同应对碳市易市场;⑷加强电力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行业协会将分散的企业组织起来,集中表达电力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主张,争取在配额制定上有所倾斜,从而变不利为有利,既能保证生产,又能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
第三,摸清家底。无论是转让自已的碳排放权配额,还是购买其他人的碳排放权配额,前提都是要对自己的碳配额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做好自己碳资产的清点工作就非常重要。电力企业不能等到节能减排考核期到时再去考虑碳交易。
第四,储备人才。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将会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和金融交易本质上是一样的,做好碳交易人才储备相当重要。碳交易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懂行业知识、环保政策、节能技术,又要熟知碳交易市场规则,还要精通金融知识,提前培养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第五,技术创新。低碳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认真对待,电力企业更要有前瞻性,大力引进能够促进企业低碳发展的新技术、新手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利用,走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完)
碳交易市场试点加速推进
所谓碳交易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合同的一方通过支付另一方获得温室气体减排额,买方可以将购得的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从而实现其减排的目标。碳交易催生了一个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碳市场,目前欧盟是全球最大的碳交易市场,第二大交易市场是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特征以及特殊国情,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增长快、幅度大的特点。据统计,2010年我国化石燃料燃烧排放二氧化碳已达72亿吨,约占世界排放总量的24.2%。2009年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争取实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为了实现这个行动目标,2011年11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1)》白皮书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包括逐步建立跨省区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同月,国家发改委还下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目的是通过试点建立特定区域的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逐步形成区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并计划于2015年起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
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交易平台上线交易,当天成交2笔,成交碳配额2万吨,总额超60万元人民币。深圳市由此成为中国首家正式启动碳交易试点的城市。目前各试点省市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上线前的测试工作,广东政府明确表态要力争在2013年底前完成首期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并开始碳排放权交易。北京、上海预计今年都会启动碳市场实质性的相应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是大势所趋。
碳交易对电力行业影响深远
电力行业是碳交易市场最重要的主体之一,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平台的第一笔交易就是由电力企业参与的。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火电为主,火电占电力装机、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75%、82%左右,火电厂消耗的原煤占全国煤炭消费量的55%以上,排放的二氧化碳占全国碳排放量的40%左右。
对电力行业来说,碳交易既充满了挑战,又带来了机遇。
对于减排任务最重的火电企业来说,它将是受碳排放权不利影响最大的。节能减排的压力将使火电企业不可能获得足够的配额,根据欧盟ETS机制的碳配额分配,大部分火电厂只能分到2/3额度,只能通过购买第三方配额来完成任务,从而碳交易必然增加火电企业的经营成本。这对目前受煤价下跌刚过上好日子的火电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将倒逼火电企业加快结构调整与技术革新的步伐,逐步淘汰容量小、能耗高的小火电机组,大力发展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碳配额、电量指标等关键要素并不由火电企业决定,火电企业只能从提升自身经营能力、降底自身碳排放强度入手,通过切实可行的提高机组运行效率的措施和“上大压小”的策略,来降低发电厂发电煤耗,从而更好地应对碳交易时代的来临。
碳交易将大大促进清洁能源的发展,像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核电等在发电过程中几乎无碳排放产生,各国都把清洁能源作为低碳经济发展的核心,我国也提出来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发电企业必须把握机遇,大力发展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能力。
电网企业表面上与碳交易没什么交集,但长期来说,还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火电企业可能会将受碳交易影响的成本上升通过提高上网电价的办法,传递给电网企业,从而影响电网企业的利润;第二,碳交易会使高耗能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从而改变当地的用电状况,进而影响区域电力供需形势;第三是,随着高耗能企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迫使电网企业要更快发展远距离输电技术。
电力企业需积极应对碳交易
碳交易的发展,将对电力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但电力企业做好应对措施了吗?
根据我们的调查,绝大多数电力企业对国际碳排放权交易相当重视,并且踊跃参与,其参与方式主要是基于清洁发展机制的项目(CDM)交易,是以卖碳为主。比如,火电企业主要是在水电、风电、生物质发电、热电联产以及天然气发电的CDM项目开发方面,通过参与国际交易,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而CDM项目,更是国内众多新能源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但随着欧盟碳交易市场逐渐降温,碳价格从最高的20欧元/吨,降到了目前的0.58欧元/吨(2013年9月),且多数CDM项目被违约或终止,这使得参与国际碳交易的电力企业将目光更多放到了国内市场。
深圳碳排放权交易所除了首日交易了两笔,至今仍无其他交易。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不管是碳排放权交易尚处于试点阶段,市场机制不够完善,交易模式不够成熟,还是政府强制、企业自主参与性不够,但中国节能减排面临的巨大压力,都将改变不了未来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乃大势所趋这个客观的事实。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的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将对未来的经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碳放权交易势在必行的情形下,电力企业应当:
第一,积极应对。顺应新形势,提高认识,超前谋划,积极研究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在机制和市场规律,为未来的碳交易做好准备。
第二,加强合作。⑴加强电力企业内部的合作,实现碳排放量大的项目与无碳或低碳项目(如新能源项目)间的互补,降低电力企业整体所需额度,实现节能减排;⑵加强电力企业间的合作,互通有无,相互借鉴碳交易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教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⑶加强电力行业和其他能源行业的合作,求同存异,共同应对碳市易市场;⑷加强电力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单个企业的力量是有限的,通过行业协会将分散的企业组织起来,集中表达电力企业在碳排放权交易方面的主张,争取在配额制定上有所倾斜,从而变不利为有利,既能保证生产,又能完成节能减排的任务。
第三,摸清家底。无论是转让自已的碳排放权配额,还是购买其他人的碳排放权配额,前提都是要对自己的碳配额需求有清晰的认识,所以做好自己碳资产的清点工作就非常重要。电力企业不能等到节能减排考核期到时再去考虑碳交易。
第四,储备人才。电力企业应该认识到,成熟的碳交易市场将会有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和金融交易本质上是一样的,做好碳交易人才储备相当重要。碳交易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既要懂行业知识、环保政策、节能技术,又要熟知碳交易市场规则,还要精通金融知识,提前培养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
第五,技术创新。低碳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需要认真对待,电力企业更要有前瞻性,大力引进能够促进企业低碳发展的新技术、新手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利用,走自己特色的低碳发展之路。(完)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