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煤都”六盘水市的转型报告
2013-07-23 09:20:46 来源:
A-
A+
电力18讯: 素有“江南煤都”美誉的六盘水,是国家“西电东送”、“黔煤外运”的主战场和全国六大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煤化工、矿山机械为支撑的工业体系。
“吃煤饭”、“念煤经”,六盘水这些年一路行来,发展提速、民生改善、后劲增强,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可是经济的快速崛起并没有冲昏六盘水决策层的头脑,在他们眼里,如何实现转型,避免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才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正当六盘水在转型路上漫漫求索之时,国家两个层面的文件点亮了这座工业城市前行的“路灯”。2009年9月,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的2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更是为六盘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冲出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贵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六盘水市,多年来,一直奉行“吃煤饭、念煤经”的发展方式。资源经济在快速带来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土法炼焦、土法炼锌星罗棋布。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珠江上游的北盘江,严重影响了长江和珠江的水质。
作为因煤建市,因煤兴市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寻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陷阱,成为摆在六盘水决策层面前的难题。
“早转快发展,迟转慢发展”。六盘水一方面在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凉都品牌上下功夫、做文章,另一方面,建立了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产业转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尝试建立相关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改写“煤”文章走循环经济之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国内外都在探索的大课题。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六盘水不断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资源节约型转变。这些年,这座工业城市一直瞄准一个方向――循环经济。
2009年9月30日,六盘水被国务院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既是对这座老工业城市多年来为可持续发展努力的肯定,又从国家层面对这座“三线建设”而兴起资源型城市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2010年年底,水矿集团鑫晟煤化工的产品“出炉”,标志着六盘水已经从煤焦产品时代开始步入煤化工产品时代。更令人瞩目的,这个投资26亿元的煤化工基地,配套建设了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和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通过“项目配套”,将废渣、废气、废水等循环再利用,“吃干榨尽”资源,实现污染零排放。
“项目配套”,就六盘水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它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走进地处盘县的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现它也在做好自身火力发电工作的同时,配套建成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一座4500千瓦余热电站,年综合利用自身产生的工业废渣45万吨,余热发电站也能供电约2800万千瓦时/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万吨/年。
截至目前,六盘水已配套建成煤矸石电厂4座,装机规模10.2万千瓦,年消化煤矸石、煤泥85万吨;建成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280万吨,年消化工业废渣150万吨;建成余热发电机组7台,装机规模4.9万千瓦。
煤矸石、废气、粉煤灰、煤泥等工业废弃物如今纷纷重新变身“原料”,六盘水正致力于编制生态型的工业链条。
瓦斯,这个曾是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随着上百台瓦斯发电机组在六盘水的一一落地,如今也变“害”为利。
据悉,六盘水的煤矿瓦斯存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占全省的一半。将这些过去抽放掉的“废物”重新利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
煤矿的矿井水也开始循环利用,经过净化的矿井水除部分返回井下生产再利用外,剩余部分纷纷转向供电厂、选煤厂生产用,甚至有的被用于城市保洁、绿化。据统计,六盘水每年可以节约水资源4616万吨。
曾经只能“点天灯”白白烧掉的焦炉煤气,也被六盘水市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了汽车燃料。现在,由该公司自行研发的两辆焦炉气新能源示范公交车已经开始上路运营,好评如潮,产业化成为接下来的“自然选择”。
据介绍,如今六盘水正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外部排放。经过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变“废”为宝行生态文明之举
与资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六盘水人很清楚,所谓工业废弃物,应该理解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废弃物势在必行。一批矸石发电、瓦斯发电、余热发电等项目和矸石砖厂、粉煤灰砖厂建成,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水泥、墙体材料,利用煤矸石、尾矿、瓦斯、余热发电亦蔚然成风。
6年前,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炸毁生产能力达8000万块/年的3个烧结页岩砖厂,投资3.5亿元在钟山区教场村建设年产180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生产技改项目。
仅这一变化,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每年就能消耗粉煤灰等固体工业废料123万吨,减少标准煤耗约1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37万吨,二氧化硫气体排放1480万吨,该项目还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就六盘水来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粉煤灰制新型建材、中水循环利用……六盘水正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西南煤海”正悄悄变脸。印象中“傻大黑粗”变身“生态文明”,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六盘水的煤矸石利用量就达485万吨,粉煤灰利用量85.1万吨,脱硫石膏利用量6.52万吨,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瓦斯发电利用煤矿瓦斯1亿立方米。而以煤矸石、钢渣、粉煤灰等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节能建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等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年产值就高达15亿元以上。
六盘水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的努力更是得到了外界的肯定。过去,不少想都不敢想的新兴产业纷纷落户凉都,铝业技改、煤矿成套装备制造、玻璃纤维、生物制药……几乎所有的投资者看重的都是这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蓝天映碧水,高原夏景美,青山绿水正重现六盘水。目前,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达39%,市区空气优良率年年100%,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30多年来,从傻大黑粗到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从产业单一、资源型开发到多业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六盘水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崛起路,绘就了一幅气势如虹的路线图。
如今,中国凉都六盘水不但将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致力于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更在朝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生态文明大踏步前进。
“吃煤饭”、“念煤经”,六盘水这些年一路行来,发展提速、民生改善、后劲增强,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财政收入,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可是经济的快速崛起并没有冲昏六盘水决策层的头脑,在他们眼里,如何实现转型,避免资源枯竭带来的发展困境才是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正当六盘水在转型路上漫漫求索之时,国家两个层面的文件点亮了这座工业城市前行的“路灯”。2009年9月,国务院将六盘水列为全国资源富集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2012年国务院的2号文件,再次明确提出支持六盘水开展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走出破解资源环境制约难题的新路子”。更是为六盘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冲出发展困境,实现转型发展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
作为贵州乃至西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的六盘水市,多年来,一直奉行“吃煤饭、念煤经”的发展方式。资源经济在快速带来财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据相关资料显示,六盘水森林覆盖率最低时曾跌至7.55%,水土流失面积占了总面积的80%以上,荒漠化、石漠化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境内小煤窑遍地开花,土法炼焦、土法炼锌星罗棋布。煤矿、洗煤厂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污水,源源不断地排进长江上游的三岔河,珠江上游的北盘江,严重影响了长江和珠江的水质。
作为因煤建市,因煤兴市的资源型城市,六盘水资源型产业比重大、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粗放等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经济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如何寻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资源陷阱,成为摆在六盘水决策层面前的难题。
“早转快发展,迟转慢发展”。六盘水一方面在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保护生态环境、打造凉都品牌上下功夫、做文章,另一方面,建立了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环境保护、产业转型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并尝试建立相关的制度安排和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改写“煤”文章走循环经济之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国内外都在探索的大课题。
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六盘水不断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资源节约型转变。这些年,这座工业城市一直瞄准一个方向――循环经济。
2009年9月30日,六盘水被国务院列为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这既是对这座老工业城市多年来为可持续发展努力的肯定,又从国家层面对这座“三线建设”而兴起资源型城市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
2010年年底,水矿集团鑫晟煤化工的产品“出炉”,标志着六盘水已经从煤焦产品时代开始步入煤化工产品时代。更令人瞩目的,这个投资26亿元的煤化工基地,配套建设了年产200万吨干法水泥项目和2×3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通过“项目配套”,将废渣、废气、废水等循环再利用,“吃干榨尽”资源,实现污染零排放。
“项目配套”,就六盘水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它将资源综合利用工程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走进地处盘县的黔桂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发现它也在做好自身火力发电工作的同时,配套建成年产12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一座4500千瓦余热电站,年综合利用自身产生的工业废渣45万吨,余热发电站也能供电约2800万千瓦时/年。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万吨/年。
截至目前,六盘水已配套建成煤矸石电厂4座,装机规模10.2万千瓦,年消化煤矸石、煤泥85万吨;建成4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产水泥280万吨,年消化工业废渣150万吨;建成余热发电机组7台,装机规模4.9万千瓦。
煤矸石、废气、粉煤灰、煤泥等工业废弃物如今纷纷重新变身“原料”,六盘水正致力于编制生态型的工业链条。
瓦斯,这个曾是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随着上百台瓦斯发电机组在六盘水的一一落地,如今也变“害”为利。
据悉,六盘水的煤矿瓦斯存量约为4万亿立方米,占全省的一半。将这些过去抽放掉的“废物”重新利用,极大地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
煤矿的矿井水也开始循环利用,经过净化的矿井水除部分返回井下生产再利用外,剩余部分纷纷转向供电厂、选煤厂生产用,甚至有的被用于城市保洁、绿化。据统计,六盘水每年可以节约水资源4616万吨。
曾经只能“点天灯”白白烧掉的焦炉煤气,也被六盘水市新蓝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成了汽车燃料。现在,由该公司自行研发的两辆焦炉气新能源示范公交车已经开始上路运营,好评如潮,产业化成为接下来的“自然选择”。
据介绍,如今六盘水正按照“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筹划一批”的原则,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造、产品设计、加强管理,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外部排放。经过不懈努力,已初步形成了洗煤煤泥干化利用、矿井水及工业废水治理回收利用、焦炉煤气掺烧发电、余热余压发电、粉煤灰制新型墙体材料、煤矿瓦斯发电及浓缩罐装民用、煤矸石发电、冶金渣综合治理等循环发展模式。
变“废”为宝行生态文明之举
与资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六盘水人很清楚,所谓工业废弃物,应该理解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废弃物势在必行。一批矸石发电、瓦斯发电、余热发电等项目和矸石砖厂、粉煤灰砖厂建成,利用粉煤灰、脱硫石膏生产水泥、墙体材料,利用煤矸石、尾矿、瓦斯、余热发电亦蔚然成风。
6年前,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做了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炸毁生产能力达8000万块/年的3个烧结页岩砖厂,投资3.5亿元在钟山区教场村建设年产180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生产技改项目。
仅这一变化,六盘水恒远新型建材有限公司每年就能消耗粉煤灰等固体工业废料123万吨,减少标准煤耗约14.7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37万吨,二氧化硫气体排放1480万吨,该项目还被列为“国家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就六盘水来说,目前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在工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粉煤灰制新型建材、中水循环利用……六盘水正积极探索利用工业废弃物,变“废”为宝,“西南煤海”正悄悄变脸。印象中“傻大黑粗”变身“生态文明”,摆脱“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两高一低”发展模式,走出“污染、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怪圈。
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六盘水的煤矸石利用量就达485万吨,粉煤灰利用量85.1万吨,脱硫石膏利用量6.52万吨,装机容量10万千瓦的瓦斯发电利用煤矿瓦斯1亿立方米。而以煤矸石、钢渣、粉煤灰等废渣为主要原料的新型节能建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等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年产值就高达15亿元以上。
六盘水全力打造生态文明的努力更是得到了外界的肯定。过去,不少想都不敢想的新兴产业纷纷落户凉都,铝业技改、煤矿成套装备制造、玻璃纤维、生物制药……几乎所有的投资者看重的都是这个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
蓝天映碧水,高原夏景美,青山绿水正重现六盘水。目前,六盘水市森林覆盖率达39%,市区空气优良率年年100%,生态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30多年来,从傻大黑粗到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从产业单一、资源型开发到多业并举、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六盘水走出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崛起路,绘就了一幅气势如虹的路线图。
如今,中国凉都六盘水不但将继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致力于实现采掘文明向制造文明转变,更在朝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生态文明大踏步前进。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