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节电业面临发展模式拐点
2006-03-17 09:11:5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来源: 新华社
我国电力供应短缺催生了全民节电意识的觉醒,节电业迅速兴起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但我国节电行业也正面临着从技术到市场全面的竞争升级问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下,我国节电行业已经站在了超越以往模式的历史拐点上。
--提高电能效率是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
我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形式--电力,供应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我国人均用电仅为世界平均用电的1/3,目前的电力供应缺口已达9.93%,预计到2010年会剧增至15%。
电力供应短缺促使各地纷纷开建电厂增加装机容量。2003年新增装机3484万千瓦,2004年5100万千瓦,2005年在6000万-7300万千瓦,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然而由“电荒”引发的电厂项目过度投资,同样为经济埋下隐患。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王庆一就曾担忧地表示,无序竞争、盲目上马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浪费资源,资源短缺局面加剧,而且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和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能效率成为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有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节能技术,我国仅节电这一项,每年的潜力就至少可达800亿元,这还不包括设备寿命延长和环保等方面附加效益。”美国能源科技企业英福特公司的年度研究报告也显示,我国终端用电设备的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国家战略为节电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现今,节能产业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节能产业已上升为21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大也明确指出: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也于近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根据发展改革委为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仅电机系统节能一项就形成年节电能力200亿千瓦时,绿色照明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节电能力290亿千瓦时。
我国近来出台的措施充分显示了政府大力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决心。正如有关专家预测,政府新政实施力度正在逐步加强,2006年我国节电行业即将迎来历史转折点。
--市场需求巨大节电业成为黄金产业
从节电业的社会效益来看,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此同时,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节电业成为一个充满金矿的领域。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重视与需求是推动节能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据美国财经刊物CFO(财政执行官)杂志最近发表的对美国10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电费开支通常为企业四项最大成本之一;在企业的传统观念中,电费成本是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直接控制的压力不大,无须单独加以考虑,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是错误的概念,因为除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外,电费的支出,通常是第三大项开支,节电可以从成本角度直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对多数企业而言,电费支出是未被企业控制的最后一项成本。企业通常认为电费是不可控制的,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却在于,由于科技的落后,传统的节电设备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跟上目前电力系统的更新换代和新型设备的使用所带来的节电需求。我国节电行业与国外的差距甚远,急需节电新产品新技术。依据现在国外节电技术日新月异,控制电费成本完全成为可能。
--机遇与挑战并存:节电业发展模式待变
中国节能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在节电行业促进会上表示,2003年开始的能源紧缺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器生产厂家已经达300余家。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并不多。由于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还未完善,且在节能比率的计算或测试上也较不一致,产品本身的技术可高可低,也导致这一行业正在成为一个低门槛的行业。另外,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更使得国内节电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英福特公司总裁雷永指出,节能行业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技术门槛很高。服务是节电产品的一大难题。由于节电产品为了使用方面,大都要求在设计上的简易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交钥匙”,就像电灯的开关一样,留在外面只有一个按钮,所有电线都盖在盒子里面;这同时却加大了维修的难度,尤其是当产品的维修频率比较大的,而用户又会对维修的反应时间提出特别的要求,这些都加大了人力成本;有时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看,可能维修一个产品的成本比换一个产品成本更高。正是这个原因,目前国内节电企业的服务都不太令人满意,更加强了用户的信任危机。
对此,英福特总裁雷永认为,全球化趋势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市场环境,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国节电行业应当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变短期盈利目标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雷永表示,能源科技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是2006年的节电市场,将是知识产权战略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节电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博弈的利器,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为此,英福特2006年将致力于倡导节电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并致力于推进企业实施。
雷永还指出,节电业的迅速发展,还需要国内尽快出台节电行业的标准与规范,以保护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对此,作为节能市场的最大买方,美国的经验或许值得我国节电行业及相关部门借鉴。节能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从2004年到2006年间,每年拨款3.4亿美元给州政府,用于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如高效节能灯的节电率可达75%以上,凡用户购买安装节能灯,75%的费用先由政府负担。此外,美国各州政府还制订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美国将能源生产的费用投资于节能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我国电力供应短缺催生了全民节电意识的觉醒,节电业迅速兴起成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不容忽视的新生力量。但我国节电行业也正面临着从技术到市场全面的竞争升级问题。在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下,我国节电行业已经站在了超越以往模式的历史拐点上。
--提高电能效率是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
我国是全球人均能源保有量最低的国家之一,人均能源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作为能源供应的主要形式--电力,供应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我国人均用电仅为世界平均用电的1/3,目前的电力供应缺口已达9.93%,预计到2010年会剧增至15%。
电力供应短缺促使各地纷纷开建电厂增加装机容量。2003年新增装机3484万千瓦,2004年5100万千瓦,2005年在6000万-7300万千瓦,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已经超过5亿千瓦。然而由“电荒”引发的电厂项目过度投资,同样为经济埋下隐患。中国能源研究会研究员王庆一就曾担忧地表示,无序竞争、盲目上马导致的唯一后果就是浪费资源,资源短缺局面加剧,而且对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污染和破坏。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电能效率成为突破电力瓶颈的另一解决途径。据介绍,目前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仅为3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产值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倍多。有专家指出,“按照目前的节能技术,我国仅节电这一项,每年的潜力就至少可达800亿元,这还不包括设备寿命延长和环保等方面附加效益。”美国能源科技企业英福特公司的年度研究报告也显示,我国终端用电设备的节电潜力约为2000亿千瓦时,相当于两个三峡电站的发电量。
--国家战略为节电产业提供政策支持
现今,节能产业已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竞争能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节能产业已上升为21世纪我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指出:节能是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长远战略方针。党的十五大也明确指出: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办和国家统计局也于近期下发通知,从2006年开始实施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
根据发展改革委为落实《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目标提出的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仅电机系统节能一项就形成年节电能力200亿千瓦时,绿色照明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节电能力290亿千瓦时。
我国近来出台的措施充分显示了政府大力推动经济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转变的决心。正如有关专家预测,政府新政实施力度正在逐步加强,2006年我国节电行业即将迎来历史转折点。
--市场需求巨大节电业成为黄金产业
从节电业的社会效益来看,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与此同时,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使节电业成为一个充满金矿的领域。从市场需求层面来看,企业或其他组织的重视与需求是推动节能产业发展的直接动力。
据美国财经刊物CFO(财政执行官)杂志最近发表的对美国10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电费开支通常为企业四项最大成本之一;在企业的传统观念中,电费成本是成本的一部分,因此直接控制的压力不大,无须单独加以考虑,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是错误的概念,因为除物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外,电费的支出,通常是第三大项开支,节电可以从成本角度直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二,对多数企业而言,电费支出是未被企业控制的最后一项成本。企业通常认为电费是不可控制的,事实上真正的问题却在于,由于科技的落后,传统的节电设备和手段已经远远不能跟上目前电力系统的更新换代和新型设备的使用所带来的节电需求。我国节电行业与国外的差距甚远,急需节电新产品新技术。依据现在国外节电技术日新月异,控制电费成本完全成为可能。
--机遇与挑战并存:节电业发展模式待变
中国节能协会的一位负责人在节电行业促进会上表示,2003年开始的能源紧缺引发了国内对节电产业的投资热情,近几年国内涌现出的节电器生产厂家已经达300余家。然而,真正形成规模和品牌、具有技术实力的企业并不多。由于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还未完善,且在节能比率的计算或测试上也较不一致,产品本身的技术可高可低,也导致这一行业正在成为一个低门槛的行业。另外,盲目投资、缺乏核心技术、不重服务甚至假冒伪劣更使得国内节电业无序竞争愈演愈烈。
英福特公司总裁雷永指出,节能行业是一个高技术的行业,技术门槛很高。服务是节电产品的一大难题。由于节电产品为了使用方面,大都要求在设计上的简易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交钥匙”,就像电灯的开关一样,留在外面只有一个按钮,所有电线都盖在盒子里面;这同时却加大了维修的难度,尤其是当产品的维修频率比较大的,而用户又会对维修的反应时间提出特别的要求,这些都加大了人力成本;有时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来看,可能维修一个产品的成本比换一个产品成本更高。正是这个原因,目前国内节电企业的服务都不太令人满意,更加强了用户的信任危机。
对此,英福特总裁雷永认为,全球化趋势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市场环境,以短期盈利为目标的企业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法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在此背景下,我国节电行业应当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变短期盈利目标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雷永表示,能源科技行业属于高科技行业。但是2006年的节电市场,将是知识产权战略时代,知识产权已经成为我国节电企业与跨国公司同台博弈的利器,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就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为此,英福特2006年将致力于倡导节电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并致力于推进企业实施。
雷永还指出,节电业的迅速发展,还需要国内尽快出台节电行业的标准与规范,以保护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对此,作为节能市场的最大买方,美国的经验或许值得我国节电行业及相关部门借鉴。节能是美国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美国《能源政策法》规定,从2004年到2006年间,每年拨款3.4亿美元给州政府,用于鼓励购买节能新产品。如高效节能灯的节电率可达75%以上,凡用户购买安装节能灯,75%的费用先由政府负担。此外,美国各州政府还制订了地方节能产品税收减免政策。美国将能源生产的费用投资于节能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浙江能监办通报前三季浙江电力
2018-11-18
- 节能技术改造与服务供需精准对
2018-10-21
- 涉及11台机组!山东公示2018年电
2018-09-17
- 宁夏公布2018年煤电淘汰落后产
2018-07-05
- 大连一热电厂倾倒粉尘造成污染
2018-05-26
热点排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