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汞减排公约诞生 火电脱汞推上日程
2013-01-23 14:21:39 来源:国际金融报
A-
A+
电力18讯:
经过4年多的努力,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意减少汞排放,1月2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召开的有关汞问题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发布新闻公告,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就具体限排范围作出详细规定,以减少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不过,有环保组织批评这一协议不够强硬,未能就每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削减进行“量化”。
“汞污染”无处不在
汞,俗称“水银”。金属汞的工业用途很广泛,如金矿提炼、燃煤发电、水泥生产等。目前,每年有2000吨不可降解的金属汞被排放到大自然中。另外,汞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水银体温计、水银血压计、补牙材料、荧光灯管、含汞电池、某些美白护肤用品和电子产品等,这其中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用汞量占有很大比例。一支含汞体温计一旦破碎,溢出的水银迅速蒸发到空气中。这些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间内的空气汞浓度超出最大允许浓度的2000多倍。
目前,科学界认定的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汞污染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呼吸高浓度的汞蒸气;二是吃了体内有甲基汞的鱼类。前一种情况的发生率并不高,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高浓度汞蒸气。但是,大气中如果汞的浓度过高,对人体也是一种慢性伤害。
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所致。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国只有一些水体中的汞污染数据,没有大气中汞含量的数据,总而言之,“家底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由世界95家公益组织组成的零汞工作组发布了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海鲜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及其中的甲基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低估。
首个“汞条约”诞生
近年来,国际社会为限制汞排放与使用做出了积极努力。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公布《全球汞排放评估报告》。之后,两年一次的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都会讨论全球汞污染问题,要求对含汞农药、废弃电子产品等进行控制。
直到2009年2月,在肯尼亚举行的全球环境部长会议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才最终同意,就建立汞污染限制条约进行谈判。不过,一些汞排放大国拒绝加入或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国际条约。
1月13日至1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是第五届、也是最后一届谈判委员会会议,147成员国均派代表参加会议,充分表明了各国的重视程度。会议经过艰难磋商,最终于1月19日凌晨通过了有关限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公约规定2020年前禁止生产和进出口的含汞类产品有:电池,植入性医疗器械所使用的钮扣电池除外;开关和继电器;某些类型的荧光灯;肥皂和化妆品。2020年前应逐步淘汰某些非电子医疗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
不过,由于各方分歧较大,本次会议未能就生产企业的规模与排放量作出规定,这一问题将推迟到条约生效后的第一次会议上讨论。该条约将于今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上正式签署,顺利的话,有望在一到两年后生效并开始执行。
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海产丰富。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生产企业,其中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
经过4年多的努力,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意减少汞排放,1月20日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主持召开的有关汞问题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发布新闻公告,通过了旨在全球范围内控制和减少汞排放的国际公约《水俣公约》,就具体限排范围作出详细规定,以减少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的损害。不过,有环保组织批评这一协议不够强硬,未能就每个国家和地区如何削减进行“量化”。
“汞污染”无处不在
汞,俗称“水银”。金属汞的工业用途很广泛,如金矿提炼、燃煤发电、水泥生产等。目前,每年有2000吨不可降解的金属汞被排放到大自然中。另外,汞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也很广泛:水银体温计、水银血压计、补牙材料、荧光灯管、含汞电池、某些美白护肤用品和电子产品等,这其中体温计和血压计的用汞量占有很大比例。一支含汞体温计一旦破碎,溢出的水银迅速蒸发到空气中。这些外泄的汞全部蒸发后可以使一间15平方米大、3米高的房间内的空气汞浓度超出最大允许浓度的2000多倍。
目前,科学界认定的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的汞污染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呼吸高浓度的汞蒸气;二是吃了体内有甲基汞的鱼类。前一种情况的发生率并不高,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直接接触到高浓度汞蒸气。但是,大气中如果汞的浓度过高,对人体也是一种慢性伤害。
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由于汞污染所致。据专家介绍,目前,中国只有一些水体中的汞污染数据,没有大气中汞含量的数据,总而言之,“家底不清”。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由世界95家公益组织组成的零汞工作组发布了一项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显示,全球海鲜中的汞污染物含量及其中的甲基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被低估。
首个“汞条约”诞生
近年来,国际社会为限制汞排放与使用做出了积极努力。200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公布《全球汞排放评估报告》。之后,两年一次的联合国环境会议上,都会讨论全球汞污染问题,要求对含汞农药、废弃电子产品等进行控制。
直到2009年2月,在肯尼亚举行的全球环境部长会议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才最终同意,就建立汞污染限制条约进行谈判。不过,一些汞排放大国拒绝加入或签署任何具有法律约束性的国际条约。
1月13日至18日在日内瓦召开的是第五届、也是最后一届谈判委员会会议,147成员国均派代表参加会议,充分表明了各国的重视程度。会议经过艰难磋商,最终于1月19日凌晨通过了有关限制和减少汞排放的《水俣公约》。公约规定2020年前禁止生产和进出口的含汞类产品有:电池,植入性医疗器械所使用的钮扣电池除外;开关和继电器;某些类型的荧光灯;肥皂和化妆品。2020年前应逐步淘汰某些非电子医疗设备,如温度计、血压计。
不过,由于各方分歧较大,本次会议未能就生产企业的规模与排放量作出规定,这一问题将推迟到条约生效后的第一次会议上讨论。该条约将于今年10月在日本举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别会议上正式签署,顺利的话,有望在一到两年后生效并开始执行。
水俣病事件
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外围的“不知火海”是被九州本土和天草诸岛围起来的内海,海产丰富。水俣镇是水俣湾东部的一个小镇,有4万多人居住。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当时处于世界化工业尖端技术的氮生产企业,其中氯乙烯和醋酸乙烯在制造过程中要使用含汞的催化剂,这使排放的废水含有大量的汞。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