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类节能产品推广缘何举步维艰
2006-03-29 09:25:14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在当前能源和电力供应日益紧张的时期,仍然有相当多的产品制造企业只顾及短期利益,依靠大量消耗能源来获取经济增长,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正式实施,自此,节能――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终于进入了有法可依的阶段,同时,节能产品认证工作也被写入了节能法。
机电类节能产品认证收效甚微
伴随节能法的实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也于1998年成立。认证中心通过检验产品的能效水平,评定产品的节能等级,以促进节能产品在市场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的节能产品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即由企业提出要求,由认证中心或其指定检测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检测,进而评定其节能等级。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立法至今,已经进入了第7个年头,产品认证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不过5年,在5年中仅有200多家各领域的龙头企业的产品申请并通过检验,得到了认证。
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推进。2004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通知要求,从2004年至2006年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其中将节能产品认证作为全国实施资源节约的六项措施之一。2004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04]185号),将节能认证产品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两个文件的发布有效地促进了节能概念和产品的推广,特别是在家电、照明、办公等领域效果明显,这三类产品的节能认证工作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作为耗能大户的机电产品,由于受到行业特点、产品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的节能认证工作依然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机电产品当中只有电动机、金具等极少数类别的部分生产厂家的产品通过了认证。
节约能源需要依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节能产品需要技术研发成本、材料成本、工艺成本、市场开拓成本等诸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因而使节能产品的价格最终会高于普通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中大量应用的铜、钢等金属材料价格,近年来大幅度上涨,产品制造企业对利润回报更是心存质疑。而少量面市的节能产品也大多为高端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为了在主要机电产品消费市场――国内市场获得利润,更多企业还是选择了保守的道路。
推进机电产品节能认证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同的产品都需要有配套的能耗标准作为检测依据,而节能认证又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多家单位共同配合的问题,共同协调制定出为各方都认可的、可共用的损耗依据和规范标准是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工作的基础,而这还有待有关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协调。
有了认证并不能促进产品的销售,这也是一些企业对节能认证积极性不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在电力行业体现的尤为突出。电力是一个传统行业,垄断性强,虽然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已有2年多,但一些工作流程和方式仍在使用,加之机电产品本身价值高、成套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这类产品的采购形式以大宗采购、招标等方式为主,业主方也要从多方面考虑参数的配合及安全可靠性等问题。因此节能因素并不很受重视。
节能项目既带来企业效益,又带来社会效益,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而大多数人或企业尚未认识到我国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这一方面与节能宣传教育不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节能相关领域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也是主要原因。《节能法》颁布后,亟待建立新的节能法规体系和与之配套的规范、标准、技术规定等实施细则,使政府和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都能逐步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依法管能、依法用能。在这方面,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对节能项目采取了鼓励科研、资金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为引导用能单位节能和保护环境,限制能耗水平的政策法规,可促使企业使用节能产品,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长期效益可观,对此,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经济鼓励措施,以鼓励企业避免因担心增加初期投入带来的负担而忽视长期效益,选择能耗较高的产品。例如继续发布采购清单,将节能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行列;若参与评标,可获相应加分等。
节能产品何去何从
虽然节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也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节能概念推广仍然有待深入,产品认证工作的推进也并不容乐观,节能产品生产厂家更是抱着观望的态度。面对节能市场的尴尬局面,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该何去何从?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能源发展发生了3个基本变化:从供大于求变为求大于供,从国内问题变为国内、国际双重问题,从依赖自然资源变为更加依赖先进技术。我国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2003年,耗能高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例高达53%,节能潜力大有可挖,只要走过开始的这一段探索的路程,节能产品的前景相当广阔。
曾有人说:谁能抓住节能,谁就占领了行业洗牌的制高点。在开展节能工作的起步阶段,企业应利用这个机会推出强势产品、创造品牌,用节能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行业迫切需要有强势品牌崛起,以其技术的先进性来引领和提升中国机电产品的世界地位。
可以预见,机电产品的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一场有关节能的技术比拼将在所难免,一部分技术雄厚,品牌强劲的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企业必将被淘汰,有限的资源将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优势企业上,在节能这条必经路上,制造企业愈发重品牌、重宣传、重形象、重理念,已经开始由产品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的道路。
机电类节能产品认证收效甚微
伴随节能法的实施,节能产品认证中心也于1998年成立。认证中心通过检验产品的能效水平,评定产品的节能等级,以促进节能产品在市场的推广应用。目前我国的节能产品认证属于自愿性认证,即由企业提出要求,由认证中心或其指定检测机构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检测,进而评定其节能等级。节能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立法至今,已经进入了第7个年头,产品认证工作真正开展起来不过5年,在5年中仅有200多家各领域的龙头企业的产品申请并通过检验,得到了认证。
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能工作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步推进。2004年4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国办发[2004]30号),通知要求,从2004年至2006年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全面推进能源、原材料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其中将节能产品认证作为全国实施资源节约的六项措施之一。2004年12月,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财库[2004]185号),将节能认证产品列入《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这两个文件的发布有效地促进了节能概念和产品的推广,特别是在家电、照明、办公等领域效果明显,这三类产品的节能认证工作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但作为耗能大户的机电产品,由于受到行业特点、产品特性等因素的影响,其的节能认证工作依然举步维艰,进展缓慢。目前,机电产品当中只有电动机、金具等极少数类别的部分生产厂家的产品通过了认证。
节约能源需要依赖更加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节能产品需要技术研发成本、材料成本、工艺成本、市场开拓成本等诸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因而使节能产品的价格最终会高于普通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中大量应用的铜、钢等金属材料价格,近年来大幅度上涨,产品制造企业对利润回报更是心存质疑。而少量面市的节能产品也大多为高端产品,主要销往国外。为了在主要机电产品消费市场――国内市场获得利润,更多企业还是选择了保守的道路。
推进机电产品节能认证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同的产品都需要有配套的能耗标准作为检测依据,而节能认证又涉及到多个行业领域、多家单位共同配合的问题,共同协调制定出为各方都认可的、可共用的损耗依据和规范标准是推进节能产品认证工作的基础,而这还有待有关上级领导部门的统一协调。
有了认证并不能促进产品的销售,这也是一些企业对节能认证积极性不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这一问题在电力行业体现的尤为突出。电力是一个传统行业,垄断性强,虽然实施电力体制改革已有2年多,但一些工作流程和方式仍在使用,加之机电产品本身价值高、成套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这类产品的采购形式以大宗采购、招标等方式为主,业主方也要从多方面考虑参数的配合及安全可靠性等问题。因此节能因素并不很受重视。
节能项目既带来企业效益,又带来社会效益,是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而大多数人或企业尚未认识到我国能耗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差距,这一方面与节能宣传教育不足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节能相关领域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也是主要原因。《节能法》颁布后,亟待建立新的节能法规体系和与之配套的规范、标准、技术规定等实施细则,使政府和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都能逐步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依法管能、依法用能。在这方面,相关部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对节能项目采取了鼓励科研、资金补贴、减少税收、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为引导用能单位节能和保护环境,限制能耗水平的政策法规,可促使企业使用节能产品,虽然初期投资较大,但长期效益可观,对此,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出台相应经济鼓励措施,以鼓励企业避免因担心增加初期投入带来的负担而忽视长期效益,选择能耗较高的产品。例如继续发布采购清单,将节能产品列入优先采购行列;若参与评标,可获相应加分等。
节能产品何去何从
虽然节能是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节能也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但节能概念推广仍然有待深入,产品认证工作的推进也并不容乐观,节能产品生产厂家更是抱着观望的态度。面对节能市场的尴尬局面,节能产品及生产企业该何去何从?
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能源发展发生了3个基本变化:从供大于求变为求大于供,从国内问题变为国内、国际双重问题,从依赖自然资源变为更加依赖先进技术。我国目前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2003年,耗能高的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例高达53%,节能潜力大有可挖,只要走过开始的这一段探索的路程,节能产品的前景相当广阔。
曾有人说:谁能抓住节能,谁就占领了行业洗牌的制高点。在开展节能工作的起步阶段,企业应利用这个机会推出强势产品、创造品牌,用节能作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的突破口。行业迫切需要有强势品牌崛起,以其技术的先进性来引领和提升中国机电产品的世界地位。
可以预见,机电产品的行业洗牌不可避免。一场有关节能的技术比拼将在所难免,一部分技术雄厚,品牌强劲的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将会脱颖而出。跟不上时代潮流的企业必将被淘汰,有限的资源将会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的优势企业上,在节能这条必经路上,制造企业愈发重品牌、重宣传、重形象、重理念,已经开始由产品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的道路。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