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发电公司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2007-03-08 17:10:23 来源:
A-
A+
电力18讯: 落实环保措施 奉献绿色能源
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立章建制催生和谐企业
2006年,在集团公司、中电国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思想指导,以公司五年发展规划为工作方向;坚持在安全生产上下功夫,在经营管理上做文章,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在逆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6年完成发电量656559万千瓦时,销售收入186723万元,实现利税42306万元,资本金回报率18.81%,净资产回报率13.07%,供电煤耗340.63克/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5.16%,等效可用系数90.08%,平均利用小时5338小时,负荷系数73.63%,非停次数1次。
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抓小防大,确保全年安全局面
2006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集团公司“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以“聚精会神抓安全、一心一意谋发展”严格要求自己,紧紧围绕“抓落实、严考核、重实效”的九字方针,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第一,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逐级签订2006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安全目标明确,责任压力到位,从而提高了职工抓安全、保安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第二,组织开展好安全活动。坚持开好每月一次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分析会和安全网络会,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网。公司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班组,加强指导,努力提高班组安全活动的水平,提高了每一位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三,组织开展好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和安全性专家评审工作,对于查出的问题逐条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以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实行跟踪检查、闭环管理。第四,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以反习惯性违章、作业危险点分析为重点。工作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做好事故预想,并不断完善安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到警钟常鸣,提高防范意识。第五,加强外包队伍安全管理,突出现场和人身安全管理,年度完善了大修期间对外包工程、外包队伍、外借人员的管理补充规定,做到管理责任到位、措施实施到位、监督防范到位。
强化生产设备管理,努力提高设备运行水平
1、加强设备管理,进一步提高发电设备可靠性。2006年,通过进一步强化设备点检管理和运行岗位管理责任制,抓好设备缺陷管理,加强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分析,使设备管理逐步向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过渡,运行操作逐渐向全能值班发展,年度实现了设备无事故,非计划停运发生1次,比核定指标减少5次,同比减少1次,设备等效可用系数达到了90.08%,发电设备可靠性逐年提高。
2、优化检修组织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年设备检修任务。公司严格按照中电国际《机组A/B级检修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及要求进行机组计划检修工作,检修管理努力实现“三制一化”。做到停前有计划、修时有监督、修后有评估的闭环管理,组织开展了全年的检修工作。检修过程中继续贯彻以项目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检修文件包为载体的检修过程管理模式。落实项目责任制,每一个检修项目皆明确有具体的质检人,加强质检人员对检修项目全过程的跟踪、监督、验收签证等管理,确保了机组计划检修工艺纪律、文件包和“施工三措”等规定的规范执行,基本实现了检修作业标准化和检修管理规范化。通过各级检修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年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设备检修任务。创出了#2机组改造性大修后连续运行401天、#3机组大修后连续安全运行215天、#1机组小修后全优的好成绩。
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
1、提高环保意识,树“诚信、负责、服务、和谐”的环保理念。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和国家环保政策(特别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标准要求日益严格,火电厂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对内加强思想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环保意识。实际工作中大力提倡以技术进步促进环保工作,开展好规范化管理;对外则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管理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取帮助和指导;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来大力推动公司环保工作发展,逐步树立起“诚信、负责、服务、和谐”的环保理念。
2、建章立制,完善制度管理体系。自公司成立以来,决策层始终重视环保工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一个长期目标。为保证公司各项环保措施得到良好执行,公司成立了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有效工作,先后制定了《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环保技术监督实施细则》、《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环保事件管理规定》、《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环保风险管理规定》等相关配套制度,使企业环保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制定公司环境保护“十一五”实施细则。2006年,按照公司董事会批准的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环保总体目标和要求、公司组织制订的环境保护“十一五”实施细则,将目标细化,明确了今后每年的减排目标与计划。“十一五”期间,公司将节能、环保统筹管理,从节能降耗入手,结合污染治理,最终实现公司建设“安全文明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目标。
4、对现有机组进行烟气脱硫技术改造:以地方环保总量指标为依据,以湿法脱硫技术为手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先行建设#3、#4机组脱硫工程。该工程启动后,得到了上级公司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环境保护专项治理资金及国家预算内资金的资助。#3机组烟气脱硫工程于2006年10月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的验收,并得到国家0.015元/千瓦时的脱硫电价补助。#3机组目前SO2年减排量达8612t/h。#4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已通过168小时试运行,目前正申报竣工验收。
5、随着几年来机组改造、设备技改等项目的实施,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衡量能耗的硬指标呈逐步下降趋势:#2机组于2005年上半年完成改造性大修,实现机组容量增加3万千瓦,供电煤耗从339g/KWH下降到328g/KWH,年节约原煤约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00吨,氮氧化物浓度从700mg/Nm3下降至384mg/Nm3,年减排氮氧化物2000吨左右,减交排污费约126万元;粉煤灰综合利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投运10多年来,灰场存灰不足20万m3,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很明显。
6、有效开展节水、节能工作。近年来,通过完善水务管理,提高工业水回用率,降低生产用取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公司目前耗水率已降至21吨/万度。
7、以“减排”为主要目标,清洁生产管理。对火力发电企业来说,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电力生产中影响环境因素的管理,即由先前的“污染收费”转向“排污收费”。督促电力企业抓好污染防治,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源。公司在生产中积极贯彻国家《清洁生产法》。在污染预防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坚持排放干净水,回收利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油污水、煤场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投运,确保了废水的达标排放。除灰方式目前为干、湿式除灰,除渣系统工业用水设计为厂内复用,输煤系统冲洗水经处理后重复利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了发电成本。公司利用机组计划检修、临检等机会对噪声源采取了隔声降噪措施。对锅炉安全阀、六大风机等设备装设消音器。此外,公司积极利用科学手段进行环保监测,安装了烟气在线监测装置,及时反馈环保信息。加强电除尘的综合治理,保持电除尘除尘效率达98%以上。
8、建立环境保护监督员工作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有关“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电监委《关于开展电力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公司及时在内部实行了企业环境监督员工作制度,2006年配合公司改制,安全生产部下设环保工程师和环境监测站,负责公司日常环保技术管理与污染源监测工作;并协调公司各部门共同做好环保监督;同时公司还成立了环保技术监督网,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好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确保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强环保工作力度。公司环保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环境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二是环保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企业的依法治企水平显著提高;四是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观,经营效益逐步显现出来。
内控经营成本,外拓发电、检修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内控经营成本,节约支出。在燃煤价格高位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关于加强对燃料采购成本、质检等环节的严格控制要求,对外加强与煤矿的沟通协调,保证燃料的落实供应;对内则积极主动强化燃料的管理:部门每月坚持做好燃料分析,及时反映燃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时上报中电国际布置的煤电联动等相关报表。月末参与燃料盘点,随时掌握盈亏动态,把占经营成本最大的燃料费用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继续开展“多发每度电,节约每分钱,利益共享”的增收节支活动。要求各部门从职责分工和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发挥主动性,合理控制预算,努力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教育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节约的开支即是企业增加的利润,努力实现年度利润目标。另外公司加大了对企业优化管理流程的投入。2006年年初公司自主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正式投用,真正实现了物流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物流工作成本。
2、加强外部沟通交流,积极争取电力市场份额。基于年度基本电量计划的偏低水平,公司加强了与江苏电网、地方政府的沟通,密切注意市场动态,主动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电力市场的一线信息,积极争取有利的电价,努力增加发电量。2006年实施了第二次煤电联动,公司积极争取到了低价电厂电价调整指标;#3机组脱硫设备通过环保验收后,公司又及时争取到了脱硫补偿电价;在双边交易竞标、争取替代发电指标、获得第二次华东电力市场调电试运行市场电量的工作中,公司领导在熟悉掌握电力市场运行规则、摸清区域电力市场政策和特点的基础上,亲自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了解和分析外部市场动态与公司4台机组运行情况,合理报价,年度累计获得交易电量78059万千瓦时,为完成董事会调整下达的年度发电量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巩固和进一步开发检修市场,创“常电检修”品牌。在巩固原有检修市场的基础上,2006年度检修分公司自我加压,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特长和管理优势,相继承接了江苏镇江发电有限公司#6机组C级检修、华润电力(常熟)#1机组B级检修、国华太仓#7机组C级检修、国华太仓#8机组A级检修等工程任务。实现了检修队伍真正能走得出、站得稳,为外部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创常电检修“安全第一、质量一流、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的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策划、平稳推进主辅分离的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实施主辅、运检分离是落实国家关于大中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和方针。结合中电国际三项制度改革的要求,同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公司在充分做到上下思想统一、信息传达到位的基础上,在公司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努力下,通过内部业务的重组,成立检修分公司、辅业分公司,通过内部模拟市场运作,形成以发电、检修、辅业三个主营业务相对独立的成本管理中心,实现“主业精干化、检修专业化、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运营模式。确保了体制改革的稳定性、可行性和可控性。
落实规划、突出重点,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明显
2006年,公司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电国际“三支队伍”建设规划和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以岗位培训为重点,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安全教育、岗位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特殊工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顺利完成了各项培训工作任务。截至年底,公司高级技能人才人数达476人,占生产技能人员总数39%。477人参与了特殊工种的取证和复审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黄晓刚代表中电投集团公司,在国资委和劳动保障部举办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300MW等级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值班员的比赛中获得铜奖,同时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及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力推三期扩建项目进度,加快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公司重点抓了水土、电网接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职业病防治、考古、试桩等报告或方案的审查、批复,并着手完成项目核准、评优材料以及主设备规范书初稿。目前三期扩建工程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一次接入系统通过审查,待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土地使用预申请申报已获国土资源部复函;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审查;二次接入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电力规划总院组织的专家审查;扩建工程职业病防治方案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的批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批文;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获得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批文;取水口冲淤分析通过专家审查;场地试桩报告通过了电力规划总院组织的审查;场地文物的考古分析获江苏省文物局的批复等。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抓紧各项准备工作材料的核准批复,力争早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核准,使扩建工程能按计划开工建设。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稳定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006年,公司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共与23个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稳定工作责任书》。在体制改革、干部聘用、岗位招聘、市场开拓等方面,体制改革前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必须遵守纪律的若干规定》,建立了党风廉政监督员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稳定工作分析会制度。同时积极配合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遵守、维护、贯彻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等主题活动,及时传达学习中电投集团公司和中电国际的相关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认真领会并参与推进中电国际以“静水深流、团队无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贯彻“责任、诚信、价值、智慧”的先进理念,全力实施公司五年发展规划,提升公司总体素质。
齐抓共管提升企业影响力
2007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作会议和公司董事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以公司“五年规划”为主线,全面推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创新”为动力;以“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将企业的管理推向新的高度。加快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推进扩建项目,提高三个成本管理中心运作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7年度的主要指标是:
―――发电量:完成62.7亿千瓦时;
―――供电煤耗:完成338克/千瓦时;
―――综合厂用电率:完成5.09%;
―――#1机组按期进行改造性大修;
―――#4机组脱硫改造一季度实现投运,抓紧#1、#2机组脱硫改造的准备和开工;
―――安全:力争全年无事故。
全年要着力抓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夯实基础,规范行为,努力使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安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职责,深刻吸取各类安全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
1.落实岗位职责,完善新体制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安全职责,把安全工作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亲自抓、负总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建立安全管理不留死角、岗位责任无缝连接、全员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2.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重点是结合目前三个成本中心的管理变化要求,修订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工作规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预防纠正措施、应急预案等;实现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工作制度、规程、标准以及措施要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协调顺畅。
3.扎实开展安全技术培训教育,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在健全安全保证体系与监督体系的同时,把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技术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广系统化、程序化的理论实际结合培训方式,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大纲,并认真组织实施,从而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防微杜渐,抓异常的分析和整改措施的落实。针对近年来机组在长期安全运行情况下出现的设备“劣化”现象增多的趋势,公司通过提高对“劣化”现象的分析水平,找出“劣化”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和预案,把可能出现的安全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狠抓源头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5.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理念,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安全文化的响应要求;完善生产现场安全可视信息以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员工对公司安全理念内涵的个人响应和情感认同,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把公司“珍爱生命,安全无小事”的安全文化根植到每位员工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安全意识,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深入开展对标管理,加强风险预控,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按照中国电力“基于风险预控式”的安全管理思想与方法,进一步完善维护消缺对策和设备检修策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设备缺陷发生率。继续加强运行指标分析管理,加强煤质、水质监督检测。进一步规范运行现场管理,杜绝电气、热机误操作事件发生,严密控制作业风险。完善检修项目公司制模式,提高检修作业标准,做好#1机组小修和#2机组的中修工作,力争#1机组改造性大修全优。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做好电价电量工作
一是多方协调,努力提高机组利用小时;二是优化电量结构,抓住煤电联动机遇,提高平均上网电价;三是积极做好竞价上网工作,在摸清华东电力市场运作规则及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灵活报价策略,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较高的竞价电量;四是做好煤炭采购的优化工作,提高优质煤、标煤单价低的煤的兑现率,努力降低标煤单价;五是积极争取#4机组脱硫电价,摊低发电成本。
实施精细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是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各项预算指标,实行部门指标与成本目标控制;二是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压缩非生产性费用开支,降低经营成本;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招投标管理,降低工程和物质费用;四是加大科技生产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新技术等手段,提高现役、新建装备的科技水平。以节能为导向,以降低单位能耗为目标,以安全为基础,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管理创新
规范三个成本中心运作模式,确立合同关系,规范关联交易,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管理理念提倡推陈出新;加大“三支队伍”建设力度;细化岗位职责,试行岗位绩效管理,推进业绩考核,初步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岗位培训力度,调整培训方式,强调培训效果的评估,逐步推进运行岗位的“全能值班”和检修岗位的“一专多能”,建立企业人才骨干队伍。
全面落实五年发展规划,促进企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是积极大力推进扩建项目的各项工作,完成核准所需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开展设计和主设备招标工作,全力争取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二是做好#1机组2006年年底实施改造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加快#1、#2机组烟气脱硫改造前期准备;四是完成董事会批准的年度技改计划任务;五是加强设备管理,机组的各项运行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容量机组一流水平;六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作业;强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应急体系“两个建设”;严格环境监测与监督管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努力创建环境和谐型企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在创建企业和谐发展氛围的大环境下积极研究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把中电国际“责任、诚信、智慧、价值”的工作理念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健全公司文化体系,引导员工树立先进的企业价值观,创造“沟通无限、团队无价”的企业工作氛围;贯彻“做好每件事、努力每一天”的企业精神,积极探索检修、辅业公司文化建设。推进“三制一化”管理工作格局。二是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企业制度中要体现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影响和提高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企业制度的控制力,促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完善,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实现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
立章建制催生和谐企业
2006年,在集团公司、中电国际的正确领导和关心支持下,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思想指导,以公司五年发展规划为工作方向;坚持在安全生产上下功夫,在经营管理上做文章,扎实有效地开展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董事会下达的各项考核指标,在逆境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006年完成发电量656559万千瓦时,销售收入186723万元,实现利税42306万元,资本金回报率18.81%,净资产回报率13.07%,供电煤耗340.63克/千瓦时,综合厂用电率5.16%,等效可用系数90.08%,平均利用小时5338小时,负荷系数73.63%,非停次数1次。
加大安全生产管理,抓小防大,确保全年安全局面
2006年以来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牢固树立集团公司“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以“聚精会神抓安全、一心一意谋发展”严格要求自己,紧紧围绕“抓落实、严考核、重实效”的九字方针,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工作:第一,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逐级签订2006年度《安全目标责任书》,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奖惩考核制度,安全目标明确,责任压力到位,从而提高了职工抓安全、保安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第二,组织开展好安全活动。坚持开好每月一次的安全第一责任人分析会和安全网络会,健全公司、部门、班组三级安全网。公司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深入生产一线、深入班组,加强指导,努力提高班组安全活动的水平,提高了每一位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第三,组织开展好季节性安全大检查和安全性专家评审工作,对于查出的问题逐条分析原因、落实整改措施。以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对各项防范措施的落实情况实行跟踪检查、闭环管理。第四,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培训,以反习惯性违章、作业危险点分析为重点。工作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做好事故预想,并不断完善安全监督约束机制,做到警钟常鸣,提高防范意识。第五,加强外包队伍安全管理,突出现场和人身安全管理,年度完善了大修期间对外包工程、外包队伍、外借人员的管理补充规定,做到管理责任到位、措施实施到位、监督防范到位。
强化生产设备管理,努力提高设备运行水平
1、加强设备管理,进一步提高发电设备可靠性。2006年,通过进一步强化设备点检管理和运行岗位管理责任制,抓好设备缺陷管理,加强设备运行可靠性的分析,使设备管理逐步向专业点检和精密点检过渡,运行操作逐渐向全能值班发展,年度实现了设备无事故,非计划停运发生1次,比核定指标减少5次,同比减少1次,设备等效可用系数达到了90.08%,发电设备可靠性逐年提高。
2、优化检修组织管理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全年设备检修任务。公司严格按照中电国际《机组A/B级检修管理制度》规定的程序及要求进行机组计划检修工作,检修管理努力实现“三制一化”。做到停前有计划、修时有监督、修后有评估的闭环管理,组织开展了全年的检修工作。检修过程中继续贯彻以项目管理为基础、以质量管理为中心、以检修文件包为载体的检修过程管理模式。落实项目责任制,每一个检修项目皆明确有具体的质检人,加强质检人员对检修项目全过程的跟踪、监督、验收签证等管理,确保了机组计划检修工艺纪律、文件包和“施工三措”等规定的规范执行,基本实现了检修作业标准化和检修管理规范化。通过各级检修人员的共同努力,全年高质量地完成了全部设备检修任务。创出了#2机组改造性大修后连续运行401天、#3机组大修后连续安全运行215天、#1机组小修后全优的好成绩。
奉献绿色能源,服务社会公众
1、提高环保意识,树“诚信、负责、服务、和谐”的环保理念。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和国家环保政策(特别是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计划》)的标准要求日益严格,火电厂环境保护工作已经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多年来,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为目标,对内加强思想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来提高广大职工的环保意识。实际工作中大力提倡以技术进步促进环保工作,开展好规范化管理;对外则加强与地方政府、相关管理职能部门、行业协会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及时获取帮助和指导;通过“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来大力推动公司环保工作发展,逐步树立起“诚信、负责、服务、和谐”的环保理念。
2、建章立制,完善制度管理体系。自公司成立以来,决策层始终重视环保工作,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公司的一个长期目标。为保证公司各项环保措施得到良好执行,公司成立了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并开展有效工作,先后制定了《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环保技术监督实施细则》、《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环保事件管理规定》、《江苏常熟发电有限公司环保风险管理规定》等相关配套制度,使企业环保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制定公司环境保护“十一五”实施细则。2006年,按照公司董事会批准的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环保总体目标和要求、公司组织制订的环境保护“十一五”实施细则,将目标细化,明确了今后每年的减排目标与计划。“十一五”期间,公司将节能、环保统筹管理,从节能降耗入手,结合污染治理,最终实现公司建设“安全文明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目标。
4、对现有机组进行烟气脱硫技术改造:以地方环保总量指标为依据,以湿法脱硫技术为手段,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第一阶段先行建设#3、#4机组脱硫工程。该工程启动后,得到了上级公司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并得到了环境保护专项治理资金及国家预算内资金的资助。#3机组烟气脱硫工程于2006年10月通过江苏省环保厅的验收,并得到国家0.015元/千瓦时的脱硫电价补助。#3机组目前SO2年减排量达8612t/h。#4机组烟气脱硫工程已通过168小时试运行,目前正申报竣工验收。
5、随着几年来机组改造、设备技改等项目的实施,供电煤耗、厂用电率等衡量能耗的硬指标呈逐步下降趋势:#2机组于2005年上半年完成改造性大修,实现机组容量增加3万千瓦,供电煤耗从339g/KWH下降到328g/KWH,年节约原煤约1.5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00吨,氮氧化物浓度从700mg/Nm3下降至384mg/Nm3,年减排氮氧化物2000吨左右,减交排污费约126万元;粉煤灰综合利用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投运10多年来,灰场存灰不足20万m3,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很明显。
6、有效开展节水、节能工作。近年来,通过完善水务管理,提高工业水回用率,降低生产用取水量及污染物排放量。公司目前耗水率已降至21吨/万度。
7、以“减排”为主要目标,清洁生产管理。对火力发电企业来说,政府部门加大了对电力生产中影响环境因素的管理,即由先前的“污染收费”转向“排污收费”。督促电力企业抓好污染防治,控制和治理工业污染源。公司在生产中积极贯彻国家《清洁生产法》。在污染预防控制、资源综合利用、废物回收利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坚持排放干净水,回收利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油污水、煤场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投运,确保了废水的达标排放。除灰方式目前为干、湿式除灰,除渣系统工业用水设计为厂内复用,输煤系统冲洗水经处理后重复利用,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了发电成本。公司利用机组计划检修、临检等机会对噪声源采取了隔声降噪措施。对锅炉安全阀、六大风机等设备装设消音器。此外,公司积极利用科学手段进行环保监测,安装了烟气在线监测装置,及时反馈环保信息。加强电除尘的综合治理,保持电除尘除尘效率达98%以上。
8、建立环境保护监督员工作制度。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有关“建立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实行职业资格管理”和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电监委《关于开展电力行业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的要求,公司及时在内部实行了企业环境监督员工作制度,2006年配合公司改制,安全生产部下设环保工程师和环境监测站,负责公司日常环保技术管理与污染源监测工作;并协调公司各部门共同做好环保监督;同时公司还成立了环保技术监督网,在总工程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明确好各级责任人员的职责,确保在今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强环保工作力度。公司环保工作取得良好效果:一是环境监督员制度的建立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二是环保管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企业的依法治企水平显著提高;四是企业经营环境有所改观,经营效益逐步显现出来。
内控经营成本,外拓发电、检修市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内控经营成本,节约支出。在燃煤价格高位持续上涨的情况下,公司按照集团公司和中国电力关于加强对燃料采购成本、质检等环节的严格控制要求,对外加强与煤矿的沟通协调,保证燃料的落实供应;对内则积极主动强化燃料的管理:部门每月坚持做好燃料分析,及时反映燃料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按时上报中电国际布置的煤电联动等相关报表。月末参与燃料盘点,随时掌握盈亏动态,把占经营成本最大的燃料费用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继续开展“多发每度电,节约每分钱,利益共享”的增收节支活动。要求各部门从职责分工和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发挥主动性,合理控制预算,努力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教育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节约的开支即是企业增加的利润,努力实现年度利润目标。另外公司加大了对企业优化管理流程的投入。2006年年初公司自主开发的物流信息系统正式投用,真正实现了物流工作的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规范化,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物流工作成本。
2、加强外部沟通交流,积极争取电力市场份额。基于年度基本电量计划的偏低水平,公司加强了与江苏电网、地方政府的沟通,密切注意市场动态,主动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电力市场的一线信息,积极争取有利的电价,努力增加发电量。2006年实施了第二次煤电联动,公司积极争取到了低价电厂电价调整指标;#3机组脱硫设备通过环保验收后,公司又及时争取到了脱硫补偿电价;在双边交易竞标、争取替代发电指标、获得第二次华东电力市场调电试运行市场电量的工作中,公司领导在熟悉掌握电力市场运行规则、摸清区域电力市场政策和特点的基础上,亲自协调,组织相关部门召开专题会议,及时了解和分析外部市场动态与公司4台机组运行情况,合理报价,年度累计获得交易电量78059万千瓦时,为完成董事会调整下达的年度发电量计划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巩固和进一步开发检修市场,创“常电检修”品牌。在巩固原有检修市场的基础上,2006年度检修分公司自我加压,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自身技术特长和管理优势,相继承接了江苏镇江发电有限公司#6机组C级检修、华润电力(常熟)#1机组B级检修、国华太仓#7机组C级检修、国华太仓#8机组A级检修等工程任务。实现了检修队伍真正能走得出、站得稳,为外部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创常电检修“安全第一、质量一流、服务优质、管理科学”的品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精心策划、平稳推进主辅分离的体制改革
深化企业体制改革,实施主辅、运检分离是落实国家关于大中型企业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政策和方针。结合中电国际三项制度改革的要求,同时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公司在充分做到上下思想统一、信息传达到位的基础上,在公司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努力下,通过内部业务的重组,成立检修分公司、辅业分公司,通过内部模拟市场运作,形成以发电、检修、辅业三个主营业务相对独立的成本管理中心,实现“主业精干化、检修专业化、服务社会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运营模式。确保了体制改革的稳定性、可行性和可控性。
落实规划、突出重点,教育培训工作成效明显
2006年,公司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电国际“三支队伍”建设规划和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年度教育培训计划,以岗位培训为重点,以提高职工综合素质为目标,在安全教育、岗位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特殊工种培训、学历教育等方面顺利完成了各项培训工作任务。截至年底,公司高级技能人才人数达476人,占生产技能人员总数39%。477人参与了特殊工种的取证和复审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公司黄晓刚代表中电投集团公司,在国资委和劳动保障部举办的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300MW等级火电机组集控运行值班员的比赛中获得铜奖,同时获得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及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力推三期扩建项目进度,加快前期准备工作
2006年,公司重点抓了水土、电网接入系统、工程可行性研究、职业病防治、考古、试桩等报告或方案的审查、批复,并着手完成项目核准、评优材料以及主设备规范书初稿。目前三期扩建工程完成或正在进行的工作有:一次接入系统通过审查,待国家电网公司批复;土地使用预申请申报已获国土资源部复函;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通过江苏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的审查;二次接入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电力规划总院组织的专家审查;扩建工程职业病防治方案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的批文;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获得了国家环保总局的批文;劳动安全预评价报告获得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批文;取水口冲淤分析通过专家审查;场地试桩报告通过了电力规划总院组织的审查;场地文物的考古分析获江苏省文物局的批复等。接下来需要进一步抓紧各项准备工作材料的核准批复,力争早日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核准,使扩建工程能按计划开工建设。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稳定工作,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2006年,公司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共与23个单位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和稳定工作责任书》。在体制改革、干部聘用、岗位招聘、市场开拓等方面,体制改革前出台了《关于党员干部在深化体制改革中必须遵守纪律的若干规定》,建立了党风廉政监督员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稳定工作分析会制度。同时积极配合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学习、遵守、维护、贯彻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月”等主题活动,及时传达学习中电投集团公司和中电国际的相关会议精神。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认真领会并参与推进中电国际以“静水深流、团队无价”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贯彻“责任、诚信、价值、智慧”的先进理念,全力实施公司五年发展规划,提升公司总体素质。
齐抓共管提升企业影响力
2007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作会议和公司董事会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企业发展全局,以公司“五年规划”为主线,全面推进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以“创新”为动力;以“静水深流”的企业文化为核心,将企业的管理推向新的高度。加快节能、环保项目的建设,推进扩建项目,提高三个成本管理中心运作水平,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07年度的主要指标是:
―――发电量:完成62.7亿千瓦时;
―――供电煤耗:完成338克/千瓦时;
―――综合厂用电率:完成5.09%;
―――#1机组按期进行改造性大修;
―――#4机组脱硫改造一季度实现投运,抓紧#1、#2机组脱硫改造的准备和开工;
―――安全:力争全年无事故。
全年要着力抓好的几个方面的工作:
夯实基础,规范行为,努力使
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再上台阶
安全是电力企业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公司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要求,牢固树立“任何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安全理念,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状的职责,深刻吸取各类安全事故教训,举一反三,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
1.落实岗位职责,完善新体制下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强化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安全职责,把安全工作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亲自抓、负总责。把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建立安全管理不留死角、岗位责任无缝连接、全员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
2.强化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建立科学有效的制度体系。重点是结合目前三个成本中心的管理变化要求,修订完善各项安全生产制度和工作规程、工作标准、管理标准、预防纠正措施、应急预案等;实现制度体系的健全完善,工作制度、规程、标准以及措施要做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保证安全生产管理的协调顺畅。
3.扎实开展安全技术培训教育,加强安全生产队伍建设。在健全安全保证体系与监督体系的同时,把加强培训、提高全员安全技术素质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大力推广系统化、程序化的理论实际结合培训方式,具体岗位具体分析,制定培训计划,编制培训大纲,并认真组织实施,从而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防微杜渐,抓异常的分析和整改措施的落实。针对近年来机组在长期安全运行情况下出现的设备“劣化”现象增多的趋势,公司通过提高对“劣化”现象的分析水平,找出“劣化”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相应整改措施和预案,把可能出现的安全大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狠抓源头管理,保证安全生产的持续稳定。
5.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安全管理理念,深入推进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对安全文化的响应要求;完善生产现场安全可视信息以及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措施;充分调动每个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强化员工对公司安全理念内涵的个人响应和情感认同,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把公司“珍爱生命,安全无小事”的安全文化根植到每位员工各项工作中去,从而提高员工个人安全意识,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安全管理。
深入开展对标管理,加强风险预控,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按照中国电力“基于风险预控式”的安全管理思想与方法,进一步完善维护消缺对策和设备检修策略,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设备缺陷发生率。继续加强运行指标分析管理,加强煤质、水质监督检测。进一步规范运行现场管理,杜绝电气、热机误操作事件发生,严密控制作业风险。完善检修项目公司制模式,提高检修作业标准,做好#1机组小修和#2机组的中修工作,力争#1机组改造性大修全优。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做好电价电量工作
一是多方协调,努力提高机组利用小时;二是优化电量结构,抓住煤电联动机遇,提高平均上网电价;三是积极做好竞价上网工作,在摸清华东电力市场运作规则及规律的基础上,制订灵活报价策略,以合理的价格获取较高的竞价电量;四是做好煤炭采购的优化工作,提高优质煤、标煤单价低的煤的兑现率,努力降低标煤单价;五是积极争取#4机组脱硫电价,摊低发电成本。
实施精细管理,努力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一是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上,不断细化各项预算指标,实行部门指标与成本目标控制;二是严格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压缩非生产性费用开支,降低经营成本;三是进一步完善、规范招投标管理,降低工程和物质费用;四是加大科技生产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新技术等手段,提高现役、新建装备的科技水平。以节能为导向,以降低单位能耗为目标,以安全为基础,努力降低经营成本。
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管理创新
规范三个成本中心运作模式,确立合同关系,规范关联交易,进一步理顺管理关系,管理理念提倡推陈出新;加大“三支队伍”建设力度;细化岗位职责,试行岗位绩效管理,推进业绩考核,初步建立绩效管理体系,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岗位培训力度,调整培训方式,强调培训效果的评估,逐步推进运行岗位的“全能值班”和检修岗位的“一专多能”,建立企业人才骨干队伍。
全面落实五年发展规划,促进企业可持续、和谐发展
一是积极大力推进扩建项目的各项工作,完成核准所需的相关支持性文件,开展设计和主设备招标工作,全力争取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二是做好#1机组2006年年底实施改造的各项准备工作;三是加快#1、#2机组烟气脱硫改造前期准备;四是完成董事会批准的年度技改计划任务;五是加强设备管理,机组的各项运行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容量机组一流水平;六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和绿色作业;强化环境友好型企业、环境应急体系“两个建设”;严格环境监测与监督管理,开展危险废物环境保护专项整治,努力创建环境和谐型企业。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是在创建企业和谐发展氛围的大环境下积极研究企业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把中电国际“责任、诚信、智慧、价值”的工作理念与本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健全公司文化体系,引导员工树立先进的企业价值观,创造“沟通无限、团队无价”的企业工作氛围;贯彻“做好每件事、努力每一天”的企业精神,积极探索检修、辅业公司文化建设。推进“三制一化”管理工作格局。二是把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体系的建设结合起来,企业制度中要体现企业文化,用企业文化来影响和提高企业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巨大影响力和企业制度的控制力,促进企业自身的管理完善,从而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