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上海环境友好的变电站建筑
2007-04-02 15:02:1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吴凯 王长兴
本网讯 记者吴凯、通讯员王长兴报道:闹市区采用高压输电的方式,是世界各地大都市供电的发展趋势。身处现代都市市中心的变电站建筑造型的艺术性、与周边环境风格的和谐一致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变电站建筑由于其特殊的使用性质,与各种环境的协调有着相当的难度。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是积极的、多方面的,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既有风格的统一,又要把色彩的协调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变电站建筑与环境要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变电站的造型空间和装饰要以严谨的功能空间为基础;造型定位要以环境空间的物质与建筑性质为基础;线性构图要点到为止,建筑物“收顶”要达到功能、美观、与周边环境协调吻合;通过采用明亮的色调、丰富的色彩系列,塑造建筑自身的形象与个性,给人以活跃、热情、乐观的崭新的建筑形象,协调建筑与环境的风格。
外滩建筑群中的220千伏复兴变电站
220千伏复兴变电站2台18万千伏安变电容量,30路35千伏出线,坐落在上海南外滩高层住宅区。结合高层住宅建造,立面的处理充分考虑协调变电站部分与高层住宅部分的关系。建筑在高层部分采取横向分割,将住宅的一至三层与变电站部分横向统一起来,并且通过相同的材质达到协调。建筑的外立面处理典雅,立面线条简洁明快,色彩淡雅宜人,建筑底座、阳台的玻璃栏板、凸窗以及建筑顶部的细节处理均表达了优雅温馨的建筑风格。
本站与高层住宅大楼相结合建造项目是上海市的一项试点工程。在南外滩中心城区,变电站与住宅楼共生建造,变电站与住宅楼的土地征用费和工程造价都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二幢18层住宅楼,外立面丰富、美观,弥补了变电站体量大、立面简单的缺点,与南外滩的环境融为一体,保持了景观的一致性,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其次,由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电气设备的小型化,提高了可靠性,将变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效益。
与外国领事馆毗邻的110千伏古羊变电站
110千伏古羊变电站位于长宁区古北开发区内,南侧紧靠今后的外国领事馆。变电站为混凝土框架二层,半地下室,用地面积约2200m2,站本体建筑面积约993 m2,总建筑面积1969 m2,建筑高度12.60m,绿化率22%,2003年11月26日开工,2004年6月28日投运。
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帅军庆称赞变电站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无论近看还是远观,颇有小区会所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变电站外表呆板的样式。
变电站的外立面采用干挂烟灰色花岗岩,4.96米以上部分采用玻璃幕墙(内贴防爆膜),同时改变了原来变电站传统外窗的形状和尺寸,显得很秀气。变电站四角采用铝合金遮阳板,既隐藏了落水管,又使整个立面有层次感,还能充分体现了现代感,同时不失庄重大方。排风机口带上了花饰铁艺的面罩,亦显“出挑”。屋面由原来的坡屋面改为带绿化的平屋面,让四周的高楼又多了一片绿化。三个气楼采用了铝合金百叶封闭,既满足了通风,又保证变电站整体的现代感。
江南水乡古建筑特色的35千伏解放变电站
屋顶以三个“老虎窗”、青砖作为墙面,具有江南水乡古建筑特色的35千伏综合智能化解放变电站,2007年1月10日在青浦城区建成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本市与国际大都市城市环境紧密结合的首座仿古建筑变电站,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力致力于环境友好型建设的积极成果。
座落在青浦老城区五厍浜路上的这座变电站,远远望去就像一栋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建筑,墙面用一块块大小仿古青砖砌成,几株翠竹、棕榈、茶花、阳台及庭院式铸铁楼梯扶手更为变电站增添了几分古韵。据了解,这座变电站周边地区目前已列为旧区改造,城镇整体布局将建成水乡特色的商业住宅区,为了能让变电站与今后整体环境相匹配,青浦供电分公司按照区规划局要求,采用古建筑风格造型建造了这座变电站。
该变电站由两台容量为2万千伏安主变及20路10千伏出线组成,采用VQC自动化系统。投运后将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以及居民用电提供更加有力的电力支撑。
上海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对电力设施的整体要求和具体要越来越高,通过工程项目审批越来越困难,上海电力在探求电力与城市发展和谐统一,在遵循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力工程“典型化”战略的前提下,在创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和谐社会方面不懈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本网讯 记者吴凯、通讯员王长兴报道:闹市区采用高压输电的方式,是世界各地大都市供电的发展趋势。身处现代都市市中心的变电站建筑造型的艺术性、与周边环境风格的和谐一致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变电站建筑由于其特殊的使用性质,与各种环境的协调有着相当的难度。建筑与环境的协调是积极的、多方面的,而不是简单的模仿;既有风格的统一,又要把色彩的协调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因此,变电站建筑与环境要形成良好和谐的关系,变电站的造型空间和装饰要以严谨的功能空间为基础;造型定位要以环境空间的物质与建筑性质为基础;线性构图要点到为止,建筑物“收顶”要达到功能、美观、与周边环境协调吻合;通过采用明亮的色调、丰富的色彩系列,塑造建筑自身的形象与个性,给人以活跃、热情、乐观的崭新的建筑形象,协调建筑与环境的风格。
外滩建筑群中的220千伏复兴变电站
220千伏复兴变电站2台18万千伏安变电容量,30路35千伏出线,坐落在上海南外滩高层住宅区。结合高层住宅建造,立面的处理充分考虑协调变电站部分与高层住宅部分的关系。建筑在高层部分采取横向分割,将住宅的一至三层与变电站部分横向统一起来,并且通过相同的材质达到协调。建筑的外立面处理典雅,立面线条简洁明快,色彩淡雅宜人,建筑底座、阳台的玻璃栏板、凸窗以及建筑顶部的细节处理均表达了优雅温馨的建筑风格。
本站与高层住宅大楼相结合建造项目是上海市的一项试点工程。在南外滩中心城区,变电站与住宅楼共生建造,变电站与住宅楼的土地征用费和工程造价都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二幢18层住宅楼,外立面丰富、美观,弥补了变电站体量大、立面简单的缺点,与南外滩的环境融为一体,保持了景观的一致性,其社会效益是不可估量的。其次,由于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推动了电气设备的小型化,提高了可靠性,将变电站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极大地提高了环境效益。
与外国领事馆毗邻的110千伏古羊变电站
110千伏古羊变电站位于长宁区古北开发区内,南侧紧靠今后的外国领事馆。变电站为混凝土框架二层,半地下室,用地面积约2200m2,站本体建筑面积约993 m2,总建筑面积1969 m2,建筑高度12.60m,绿化率22%,2003年11月26日开工,2004年6月28日投运。
华东电网公司总经理帅军庆称赞变电站的建筑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无论近看还是远观,颇有小区会所的风格,打破了传统变电站外表呆板的样式。
变电站的外立面采用干挂烟灰色花岗岩,4.96米以上部分采用玻璃幕墙(内贴防爆膜),同时改变了原来变电站传统外窗的形状和尺寸,显得很秀气。变电站四角采用铝合金遮阳板,既隐藏了落水管,又使整个立面有层次感,还能充分体现了现代感,同时不失庄重大方。排风机口带上了花饰铁艺的面罩,亦显“出挑”。屋面由原来的坡屋面改为带绿化的平屋面,让四周的高楼又多了一片绿化。三个气楼采用了铝合金百叶封闭,既满足了通风,又保证变电站整体的现代感。
江南水乡古建筑特色的35千伏解放变电站
屋顶以三个“老虎窗”、青砖作为墙面,具有江南水乡古建筑特色的35千伏综合智能化解放变电站,2007年1月10日在青浦城区建成投入商业运行。这是本市与国际大都市城市环境紧密结合的首座仿古建筑变电站,充分体现了上海电力致力于环境友好型建设的积极成果。
座落在青浦老城区五厍浜路上的这座变电站,远远望去就像一栋古色古香的江南水乡建筑,墙面用一块块大小仿古青砖砌成,几株翠竹、棕榈、茶花、阳台及庭院式铸铁楼梯扶手更为变电站增添了几分古韵。据了解,这座变电站周边地区目前已列为旧区改造,城镇整体布局将建成水乡特色的商业住宅区,为了能让变电站与今后整体环境相匹配,青浦供电分公司按照区规划局要求,采用古建筑风格造型建造了这座变电站。
该变电站由两台容量为2万千伏安主变及20路10千伏出线组成,采用VQC自动化系统。投运后将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以及居民用电提供更加有力的电力支撑。
上海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对电力设施的整体要求和具体要越来越高,通过工程项目审批越来越困难,上海电力在探求电力与城市发展和谐统一,在遵循国家电网公司关于电力工程“典型化”战略的前提下,在创建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和谐社会方面不懈努力,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