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市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倾力为民谋福祉
2012-08-10 16:21:38 来源:汉中日报
A-
A+
电力18讯: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中央连续4年的“1号文件”都强调要推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是解决农民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它在巩固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等惠农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从统筹城乡发展高度,丰富与拓展惠农政策的内容和空间,是一项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展农村清洁工程势在必行。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审视我市“十一五”期间城乡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果断决策,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并将其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村、文明示范村,打造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农村新型社区,整体提升汉中城乡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文明。
高度凝练 科学概括
按照“全民动员、全面开展”、“市县联动、共同推进”的顺势而为果断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是,作为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主宰的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生活上的陈规陋习依然存在,无序建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柴草乱堆、蚊蝇乱飞等“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大、水平低且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制约着全市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我市农村的对外形象和广大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切实整治农村卫生环境面貌,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陋习,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开原则,我市重点在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等7个平川县的国道、高速公路、汉江沿线及临旅游景区的重点村庄集中开展以“八项建设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一是村庄主要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即村庄主要道路平整、硬化,道路两旁净化、绿化;二是建筑物整饰工程。即村庄建筑物达到风格基本统一、色调基本协调、窗檐基本规范的标准;三是房前屋后平整绿化工程。即农户庭院整洁,并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四是饮水清洁工程。即保护水源地,保障人畜饮水质量,推广集中供水;五是农村节能推广工程。即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绿色清洁能源;六是圈厕厨改建工程。即开展猪圈鸡舍、厕所、厨房的改建,根治农村污染源头,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七是垃圾及农肥集中堆放处理工程。即垃圾和农肥集中堆放,无害化处理;八是村庄污水有组织、成系统排放工程。即污水集中汇集,避免污水横流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蚊虫滋生。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农村清洁工程准确定位和概括为“五化”、“四新”、“八要求”。“五化”即实现村庄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目标;“四新”即让居民生活习惯得到新规范、生活环境实现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生活方式实现新转变;“八要求”即三通建到村,步道连农家,三改不漏户,民居一个色,垃圾集中收,美化进院落,污水不横流,卫生成习惯。
建立机制 真抓实干
首先,以领导包抓为表率,强力启动。市上四大班子29位市级领导和71个市级部门,包抓7个平川大县100个重点村庄的农村清洁工程,进行点对点的扶持和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示范带动下,全市共有338位市、县级领导和715个市县部门包抓702个村庄,达到全市村庄总数的25.6%,通过培育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强力推进了农村清洁工程的开展。
其次,以规划编制抓龙头,规范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村庄实际,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有机地与当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组织规划部门专业人员编制完成全市510个村庄的建设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用地,注重个性和特色,配套完善各类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把村庄规划作为建设的蓝图和纲领,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合理布局。
第三,以宣传服务抓引导,科学推进。市农村清洁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环境整治、建筑整饰、项目建设、优惠政策等多角度编制宣传指导资料5套2000余册,免费向社会各界发放;编发工作简报80余期,及时将清洁工程开展中形成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宣传推广,并组成专家技术组巡回对全市11个县区30余个乡镇200多个村庄进行了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编制完成十余个重点村庄的整治方案。同时,建立“一月一会、一月一报、一月一查”工作制度,通过现场巡查检查和信息报送等方式,对全市城镇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进行督促检查,促进工作开展。在营造氛围上,主动邀请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视察全市清洁工程,营造人人关注、个个支持、多方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先后在《人民网》、《陕西日报》及《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等多家中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消息、新闻千余条,广泛宣传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绩,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坚定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清洁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以手段创新抓投入,多方筹资。市财政率先挤出500万元资金作为市级包抓村庄的启动资金,各县区积极响应,一方面财政配套一定资金,另一方面按照“市县争取一点,镇上补贴一点,村上自筹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五级分担思路,向上争取财政资金和项目扶持资金,向社会争取民间资金和捐助资金。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汉台、南郑、城固等8个县区年度财政预算中农村清洁工程专项经费不得少于500万元;镇巴、留坝、佛坪3县不得少于200万元。力争今年702个村全面达到“八项任务”的要求。同时,实行以奖代补、政府与群众分担、发动群众投劳等方式,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民政、农业、卫生、环保、扶贫、林业等扶持政策,争取并捆绑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监管,使清洁工程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
第五,以经验推广抓效率,少走弯路。一是逐户建立清洁工程“明白卡”,将每户的整治任务梳理,列出每户农民“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标准”,并实行挂牌销号制度,做到阶段性任务定期公布、完成的任务定期销号。二是推行“门前三包责任牌”和“流动红旗”制度,签订门前自治协议书,弘扬先进,鞭策落后,规范和约束农民卫生行为。三是积极开展“美在农家”、“星级示范户”评选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充分发挥示范户、中心户和中小学生爱清洁、讲卫生的带动模范作用,常态化地宣传发动群众主体作用。四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民主模式,公开公正的组织项目施工,千方百计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做监督员,进行义务监管,真正做到“干群联动,全民监督”。
第六,以典型示范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先行一步,抓重点、促亮点,采取“一村看一组、一组看一户”的办法,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中心户的带头作用,巩固完善好汉台区新民寺村、南郑县徐庙村等第一批清洁工程市级示范村,发挥示范样板作用。同时对今年在全市十一个县区和汉中经济开展区确定出的15个市级示范村和50个县级示范村,采取定向指导,集中投资,重点打造的做法,力求建成一批新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全市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
大见成效 乘势而上
基础设施大投入。两年来,全市已累计投入清洁工程资金(含物资)达20.55亿元,重点针对农村通组、通户道路窄小未硬化、房屋破损色调不一、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截至目前,共硬化村庄道路5085公里,建设连户步道5537公里,整治污水管渠3519公里,修建垃圾池(房)7037座,整饰建筑物27.7万户,实现集中供水19.9万户。同时整合项目,新建休闲广场42处,配备体育健身器械230套,新增农村文化书屋300余个、文化墙2000余处。
清洁能源大推广。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推进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全市新增“三改”26.3万户,新增使用清洁能源14.6万户,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搞好废污水、垃圾处理,减少面源污染,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保障供水安全。同时,以除害防病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千余次,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提高工程实施两年来,全市各个交通要道沿线及风景旅游点周边等村庄和集镇容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硬化道路四通八达、白墙青瓦和谐农家、绿色庭院美丽如画”的新景象,充分展现了汉中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强大魅力。
思想观念大转变。随着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耳闻目睹居住环境前后发生的新变化后,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实施之初的不理解、“要我干”逐渐变为自觉干、“我要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使主体作用得到明显发挥,全市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达6.33亿元,掀起了农村清洁工程的整治热潮。宁强县江林村村民贺秀芳主动出资1.2万元平整硬化门前的下坡步道,修建花池,整治房前屋后卫生。农民的健康水平和清洁意识。
服务三农大作为。农村清洁工程开展以来,全市338位市县级领导和715个包抓部门坚持把702个包抓村作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主战场,市委书记张会民、市长胡润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数次深入包抓点调研检查,解决具体问题。各县区及市、县部门积极引导,扎实推进,全市各级干部进村入户累计达14.5万次,驻村蹲点7.4万人次,宣传培训人员77万人次。71个市级包抓部门均依托自身优势,积极为包抓村争取项目和资金,资金投入年平均增长在30%以上。
环境面貌大改变。围绕“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和谐,使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亮丽”这个总基调,全市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在治理“三堆”(柴草堆、粪土堆、垃圾堆)、“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拉乱挂、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坚持“三有”(有清运工具、有管理制度、有保洁队伍)上狠下功夫。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46万平方米,修建各类花池上千个,新增保洁员1000余人、保洁车800余辆,702个村均先后制定了相应的保洁管护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清洁农村经济大促进。农村清洁工程不仅净化、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还活跃了农村经济,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通过发展清洁种植和健康养殖,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发展有机肥、食用菌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产业和农村物业管理,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进入清洁工程村落,靓丽整洁,河道沟渠清澈见底,白墙小楼、鱼游清溪,小村院落、绿树野花,碧水蓝天下,人耕田间,一派祥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人前往,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农家乐和庭院经济的大发展。勉县定军山镇诸葛村依托处于定军山脚下和毗邻武侯墓景区的区位优势,把实施好农村清洁工程与发展壮大农家乐产业相结合,全村民居均按照统一模式和风格“穿衣戴帽”,通过改水、改厕、绿化、亮化和道路硬化,使村容村貌和吃、住、行等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快速发展“定军人家”品牌农家乐49户,另有近10户正在筹建当中,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收增收。目前,全市已建成规范化的农家乐700多家,年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收入达9亿多元。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中央连续4年的“1号文件”都强调要推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农村清洁工程是解决农民最现实、最直接、最迫切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改善当前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手段,是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它在巩固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等惠农政策基础上,进一步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从统筹城乡发展高度,丰富与拓展惠农政策的内容和空间,是一项深受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展农村清洁工程势在必行。2010年初,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和审视我市“十一五”期间城乡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果断决策,率先在全省实施了农村清洁工程,并将其列为全市重点工作之一,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村、文明示范村,打造一批具有现代气息的农村新型社区,整体提升汉中城乡发展水平,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共同繁荣文明。
高度凝练 科学概括
按照“全民动员、全面开展”、“市县联动、共同推进”的顺势而为果断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的农村经济得到全面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但是,作为传统农业为主、农业人口占主宰的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的农民在生活上的陈规陋习依然存在,无序建房、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柴草乱堆、蚊蝇乱飞等“脏、乱、差”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帐大、水平低且缺乏有效管理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不仅制约着全市广大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严重影响我市农村的对外形象和广大村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切实整治农村卫生环境面貌,改变农村居民的生活陋习,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开放的胜利成果,开原则,我市重点在汉台区、南郑县、城固县、洋县、西乡县、勉县、宁强县等7个平川县的国道、高速公路、汉江沿线及临旅游景区的重点村庄集中开展以“八项建设任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清洁工程。一是村庄主要道路硬化、绿化工程。即村庄主要道路平整、硬化,道路两旁净化、绿化;二是建筑物整饰工程。即村庄建筑物达到风格基本统一、色调基本协调、窗檐基本规范的标准;三是房前屋后平整绿化工程。即农户庭院整洁,并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人居环境;四是饮水清洁工程。即保护水源地,保障人畜饮水质量,推广集中供水;五是农村节能推广工程。即积极推广太阳能、沼气等绿色清洁能源;六是圈厕厨改建工程。即开展猪圈鸡舍、厕所、厨房的改建,根治农村污染源头,有效改善农村卫生环境;七是垃圾及农肥集中堆放处理工程。即垃圾和农肥集中堆放,无害化处理;八是村庄污水有组织、成系统排放工程。即污水集中汇集,避免污水横流的现象,从根本上杜绝蚊虫滋生。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将农村清洁工程准确定位和概括为“五化”、“四新”、“八要求”。“五化”即实现村庄的硬化、净化、绿化、美化和亮化目标;“四新”即让居民生活习惯得到新规范、生活环境实现新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新提高、生活方式实现新转变;“八要求”即三通建到村,步道连农家,三改不漏户,民居一个色,垃圾集中收,美化进院落,污水不横流,卫生成习惯。
建立机制 真抓实干
首先,以领导包抓为表率,强力启动。市上四大班子29位市级领导和71个市级部门,包抓7个平川大县100个重点村庄的农村清洁工程,进行点对点的扶持和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示范带动下,全市共有338位市、县级领导和715个市县部门包抓702个村庄,达到全市村庄总数的25.6%,通过培育示范典型,以点带面,强力推进了农村清洁工程的开展。
其次,以规划编制抓龙头,规范建设。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结合村庄实际,将农村清洁工程建设有机地与当地“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组织规划部门专业人员编制完成全市510个村庄的建设整治规划,合理布局村庄建设用地,注重个性和特色,配套完善各类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把村庄规划作为建设的蓝图和纲领,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合理布局。
第三,以宣传服务抓引导,科学推进。市农村清洁领导小组办公室从环境整治、建筑整饰、项目建设、优惠政策等多角度编制宣传指导资料5套2000余册,免费向社会各界发放;编发工作简报80余期,及时将清洁工程开展中形成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宣传推广,并组成专家技术组巡回对全市11个县区30余个乡镇200多个村庄进行了现场指导、跟踪服务,编制完成十余个重点村庄的整治方案。同时,建立“一月一会、一月一报、一月一查”工作制度,通过现场巡查检查和信息报送等方式,对全市城镇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进行督促检查,促进工作开展。在营造氛围上,主动邀请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视察全市清洁工程,营造人人关注、个个支持、多方参与的良好工作氛围。先后在《人民网》、《陕西日报》及《汉中日报》、汉中电视台等多家中省市主流媒体刊发消息、新闻千余条,广泛宣传农村清洁工程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成绩,不断增强工作合力,坚定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清洁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第四,以手段创新抓投入,多方筹资。市财政率先挤出500万元资金作为市级包抓村庄的启动资金,各县区积极响应,一方面财政配套一定资金,另一方面按照“市县争取一点,镇上补贴一点,村上自筹一点,群众集资一点”的五级分担思路,向上争取财政资金和项目扶持资金,向社会争取民间资金和捐助资金。今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汉台、南郑、城固等8个县区年度财政预算中农村清洁工程专项经费不得少于500万元;镇巴、留坝、佛坪3县不得少于200万元。力争今年702个村全面达到“八项任务”的要求。同时,实行以奖代补、政府与群众分担、发动群众投劳等方式,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民政、农业、卫生、环保、扶贫、林业等扶持政策,争取并捆绑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资金监管,使清洁工程成为阳光工程、廉洁工程。
第五,以经验推广抓效率,少走弯路。一是逐户建立清洁工程“明白卡”,将每户的整治任务梳理,列出每户农民“干什么、什么时候干、干到什么标准”,并实行挂牌销号制度,做到阶段性任务定期公布、完成的任务定期销号。二是推行“门前三包责任牌”和“流动红旗”制度,签订门前自治协议书,弘扬先进,鞭策落后,规范和约束农民卫生行为。三是积极开展“美在农家”、“星级示范户”评选和“小手拉大手”活动,充分发挥示范户、中心户和中小学生爱清洁、讲卫生的带动模范作用,常态化地宣传发动群众主体作用。四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民主模式,公开公正的组织项目施工,千方百计降低建设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组织党员干部做监督员,进行义务监管,真正做到“干群联动,全民监督”。
第六,以典型示范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在全市范围内选择有条件的村庄和农户先行一步,抓重点、促亮点,采取“一村看一组、一组看一户”的办法,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党员、中心户的带头作用,巩固完善好汉台区新民寺村、南郑县徐庙村等第一批清洁工程市级示范村,发挥示范样板作用。同时对今年在全市十一个县区和汉中经济开展区确定出的15个市级示范村和50个县级示范村,采取定向指导,集中投资,重点打造的做法,力求建成一批新的农村清洁工程示范村,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促进全市农村清洁工程深入开展。
大见成效 乘势而上
基础设施大投入。两年来,全市已累计投入清洁工程资金(含物资)达20.55亿元,重点针对农村通组、通户道路窄小未硬化、房屋破损色调不一、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截至目前,共硬化村庄道路5085公里,建设连户步道5537公里,整治污水管渠3519公里,修建垃圾池(房)7037座,整饰建筑物27.7万户,实现集中供水19.9万户。同时整合项目,新建休闲广场42处,配备体育健身器械230套,新增农村文化书屋300余个、文化墙2000余处。
清洁能源大推广。按照“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理念,以实施清洁田园、清洁家园、清洁水源为主线,以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重点,推进改厕、改厨、改圈工程,推广普及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全市新增“三改”26.3万户,新增使用清洁能源14.6万户,引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搞好废污水、垃圾处理,减少面源污染,建立水源地保护制度,保障供水安全。同时,以除害防病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类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千余次,普及卫生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提高工程实施两年来,全市各个交通要道沿线及风景旅游点周边等村庄和集镇容貌焕然一新,呈现出了“硬化道路四通八达、白墙青瓦和谐农家、绿色庭院美丽如画”的新景象,充分展现了汉中山清水秀、生态宜居的强大魅力。
思想观念大转变。随着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耳闻目睹居住环境前后发生的新变化后,越来越多的群众从实施之初的不理解、“要我干”逐渐变为自觉干、“我要干”,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卫生意识的增强,使主体作用得到明显发挥,全市群众投工投劳折合资金达6.33亿元,掀起了农村清洁工程的整治热潮。宁强县江林村村民贺秀芳主动出资1.2万元平整硬化门前的下坡步道,修建花池,整治房前屋后卫生。农民的健康水平和清洁意识。
服务三农大作为。农村清洁工程开展以来,全市338位市县级领导和715个包抓部门坚持把702个包抓村作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的主战场,市委书记张会民、市长胡润泽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数次深入包抓点调研检查,解决具体问题。各县区及市、县部门积极引导,扎实推进,全市各级干部进村入户累计达14.5万次,驻村蹲点7.4万人次,宣传培训人员77万人次。71个市级包抓部门均依托自身优势,积极为包抓村争取项目和资金,资金投入年平均增长在30%以上。
环境面貌大改变。围绕“使老百姓的生活环境、卫生状况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相和谐,使村容村貌整洁、卫生、亮丽”这个总基调,全市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在治理“三堆”(柴草堆、粪土堆、垃圾堆)、“六乱”(乱搭乱建、乱堆乱摆、乱拉乱挂、乱停乱放、乱贴乱画、乱扔乱倒),美化“三口”(村口、路口、家门口),坚持“三有”(有清运工具、有管理制度、有保洁队伍)上狠下功夫。全市新增绿化面积246万平方米,修建各类花池上千个,新增保洁员1000余人、保洁车800余辆,702个村均先后制定了相应的保洁管护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清洁农村经济大促进。农村清洁工程不仅净化、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还活跃了农村经济,让农民得到了更多实惠。通过发展清洁种植和健康养殖,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通过发展有机肥、食用菌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相关产业和农村物业管理,大大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进入清洁工程村落,靓丽整洁,河道沟渠清澈见底,白墙小楼、鱼游清溪,小村院落、绿树野花,碧水蓝天下,人耕田间,一派祥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大批游人前往,有力促进了乡村旅游、农家乐和庭院经济的大发展。勉县定军山镇诸葛村依托处于定军山脚下和毗邻武侯墓景区的区位优势,把实施好农村清洁工程与发展壮大农家乐产业相结合,全村民居均按照统一模式和风格“穿衣戴帽”,通过改水、改厕、绿化、亮化和道路硬化,使村容村貌和吃、住、行等基础条件显著改善,快速发展“定军人家”品牌农家乐49户,另有近10户正在筹建当中,带动了全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收增收。目前,全市已建成规范化的农家乐700多家,年接待游客700多万人次,收入达9亿多元。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