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碳中和 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1电企工作会议 碳中和 国网剥离装备制造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核电 > 企业 > 正文

央视《经济半小时》:探秘硬“核”力量

  2022-12-28 00:00:0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央视《经济半小时》:探秘硬“核”力量

发布时间:2022-12-28 信息来源:

  https://tv.cctv.com/2022/12/26/VIDEy44ZMktGcUL9Bjx8UefZ221226.shtml

  

  近期,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并且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市场巨大却严重依赖进口,中国解锁医用同位素“卡脖子”难题。我国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启动建设,从依赖进口到实现国产化,记者探秘“国之重器”的硬核时代。

央视财经微信公号:温度≈16666个太阳!这一全球最大,取得重大进展!

  https://mp.weixin.qq.com/s/XPmHGaO5Gr493eMTpN7x-Q

  近期,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的“人造太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并且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这次最新突破的关键部件“第一壁”,实际上是“人造太阳”的“防火墙”,可以直接面对燃烧的上亿摄氏度等离子体。

  一米距离,温度从一亿摄氏度到-269℃

  “人造太阳”,简言之就是在地球上造一个装置,模拟太阳发光发热释放能量,从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问题。“人造太阳”一般指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

  探索开发聚变能源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中国、欧盟、印度、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7方共同参与建造,被誉为全世界最大的“人造太阳”。目前,ITER正在法国南部按计划推进,预计2025年完成。

  聚变能源一直被认为是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就在2022年11月22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传出消息:全球最大“人造太阳”核心部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完成首件制造,并具备了批量制造条件。

  这是我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巨大突破,标志着中国全面突破“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关键技术,实现该项核心科技持续领跑,有力提升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

  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简称“第一壁”。它直接面对真空壁等离子体堆芯的1亿摄氏度高温,是ITER装置最关键的堆芯部件,也是核聚变堆建设的关键技术。

  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工程技术领域首席专家、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团队负责人谌继明告诉记者,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一亿摄氏度就相当于16666个太阳累计燃烧的温度。

  从真空壁堆芯一亿摄氏度的高温等离子,快速下降到外面包层-269℃,中间只间隔1米多。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种物质能承受上亿摄氏度的高温。

  无法忍受高温,那就主动降温。冷却水巧妙地解决了材料抗高温的问题,然而“第一壁”的制造加工安装也充满着挑战。

  增强热负荷的手指部件,简称“手指”,是“第一壁”中最关键、最核心的零部件,制作难度不小。部件中铜和不锈钢连接部位的贴合度间隙误差需要打着手电光,从逆光角度才能看得见。

  手指部件的铜表面特殊加工更是要求误差率要小于0.01毫米。

  手指部件有三层,下面一层是不锈钢、中间是铜,上面一层是金属铍。四川雅安的一家配套企业,用自己的“独门绝技”,把这三种不同特性的金属材料紧密地贴合在一起。

  图片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周毅

  在十几家配套企业的共同研发努力下,手指部件在2022年3月完成了加工制造。此后经过8次模拟高热负荷测试,每次持续一周,在10月顺利通关。

  就在谌继明科研团队在手指部件取得重要突破时,他的同事,李鹏远的科研团队也有了新的进展。李鹏远团队负责ITER增强热负荷第一壁外侧,也就是真空壁外面的包层——磁体支撑的研发。

  与“手指”的加工制造类似,“第一壁”的磁体支撑同样离不开众多配套企业。因为是核能产品,加工要求零容忍、零缺陷。因此技术人员在实际加工前,要先借助计算机软件,做数控程序处理。即便有计算机帮忙,这个过程的难度依然不小。

  像太阳那样利用核聚变获得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供应,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在这条研发的道路上,它可能是4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坐科研“冷板凳”的寂寞孤独,可能是无数日夜的重复,也可能是一次又一次测试的失败。

  “人造太阳”的每一项技术都需要反复测试。近乎苛刻的要求使得相关科技研发快速迭代,并不断应用到民用制造业。李鹏远团队最近研制的高温超导导体,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不仅如此,参与“人造太阳”部件制造的加工配套企业也在快速发展。

  癌症治疗有望用上国产核技术

  钴60、碳14、钇90是三种同位素原料,它们与核反应堆发生反应后,就成为带放射性的医用同位素。同位素钴60,主要用于伽马射线治疗肿瘤疾病。2009年,我国已实现钴60国产化。

  同位素碳14原料,主要用于检测幽门螺杆菌,目前主要依靠进口。钇90同位素原料,可以用于癌症的放射性治疗,目前基本依靠国外进口。

  国际上使用钇90同位素的体内放射治疗已经有二十多年,我国最近几年才开始起步。浙江省肿瘤医院是我国钇90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单位之一。这种放射治疗适用于一些肿瘤较大,不适宜做手术或化疗的癌症患者。

  不过,钇90用来进行放射治疗,价格十分昂贵。这背后,是我国一直无法实现自主生产钇90同位素的现实。而眼下,这一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2022年10月28日,我国最大同位素生产基地在浙江海盐正式开工建设。预计2025年3月建成投产,这将有效解决国内同位素产品严重依赖进口的问题。

  钇90实现国产化,背后离不开秦山核电的努力。以国产钇90同位素原料为例,这第一关,就是要研制生产出特殊的玻璃微球。

  微球制造完成后,管道的生产同样不可或缺。位于浙江湖州吴兴区的一家配套厂,建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无缝管生产线和焊接管生产线。装同位素原料的“靶件”管道,就是在这里制造加工的。

  符合要求的管道做好后,装入同位素原料,就成了“靶件”,“靶件”随后进入秦山核电站核反应堆厂房。

  装有同位素原料的“靶件”,在核反应堆里面放置两年,充分吸收反应堆裂变产生的中子带有放射性后,再借助专门的屏蔽运输容器,通过远程操作,从核反应堆里提取出来,吊运到“乏燃料水池”,进行降温和辐射屏蔽。

  为了便于以后的运输,随后,这个3米多长,带有高放射性的靶件被拆成20厘米一段的长度,再放入一个专用的容器里面,等待进一步加工。

  医用同位素是核医学发展的基础与核心。目前,医用同位素关键产品国产化的研发还在不断进行,未来将给更多癌症患者带去希望。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一张图读懂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

2021-03-20

中广核电力 前三季度上网电量

2018-10-15

热点排行
  • · 辽宁核电“科技走基层”走进东山社区科普核知识
  • · 核八所开展安全生产化危品专项检查
  • · 国家电投海阳核电站2号核岛安全壳成功封顶
  • · 海南核电1号机组首次装料圆满完成
  • · 中核运行开展岗位技能比武提升专业人员职业素养
  • · 中核运行通过“三体系”年度监督审核
  • · 阳江核电3号机组开始装料
  • · 漳州核电一期工程《厂址区域核应急方案》获批复
  • · 西核厂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实现产品最优化设计
  • · 辽宁核电传达集团公司年中党组扩大会议精神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