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国际标准63186《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地震停堆系统推荐性设计准则》由中国人制定
似乎在一夜之间,国内各行各业都开始牛皮哄哄地标榜自己的技术【全球领先】,但事实上,多数属于夜郎自大鸡血冲脑的集体自嗨。在浮躁喧嚣的世风下,真正愿意沉下心来勤练内功,练就被国际同行认可的技术实力,同时通晓国际组织游戏规则,而且能游刃有余地开展国际沟通的人才极少。
顾申杰和他的团队开创了一个先河,他们完成了中国核电人在国际标准制定上从跟跑、参与、再到领跑主导的突破,很了不起,是中国核电界软技术实力的真正体现,really proud of them!
撰文 | 顾申杰
近日,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全国核仪器仪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的举荐和支持下,由国家电投申报,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核工院”)提案并承担的国际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63186《核电厂-安全重要仪表和控制系统-地震停堆系统推荐性设计准则》成功立项,上海核工院毕道伟受任担任该项目负责人,实现了我国核电领域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IEC)标准制定上的历史性突破。
在此,上海核工院副总工程师顾申杰作为IEC/TC45专家以及本项目的参与者,就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该标准提案的认同情况、中国牵头制定该标准的优势、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对完善中国自主核电标准体系的意义,以及对中国核电产业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谈一点看法。
一、成功立项意味着什么?
作为我国核电领域首个成功立项的国际标准提案,IEC 63186是我国在核电国际标准制定上从以往跟跑参与到领跑主导的第一个标准,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对于提升我国在国际核电标准领域的影响力,促进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国际化发展,支持我国核电“走出去”,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具体而言,这首先是一次标核电准领域国际化的成功尝试,在国内业界具有良好的示范意义。即通过持续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建立良好的人脉和信任基础,熟悉并通晓游戏规则,谨慎选题并运用规则达成提案立项。其次,这一成功尝试充分显示了我国核电持续发展所形成的技术积淀,对国际标准化需求具有充分的支持能力,我们可以非常自信的在更多的需求点位进行尝试并做持续努力,从而取得更广泛的突破。再次,本标准立项成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三代核电在预防和缓解严重事故策略方面的最新实践正是当前国际标准亟待完善的领域,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我国作为三代核电建设主力的优势,将实践先机转化为国际标准化成果,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
二、国际同行怎么看?
不同于国内标准立项普遍采用的专家审查会等评审机制,IEC国际标准的立项采用投票机制,并且有着严苛的规则。从投票结果就能直观地看出国际电工委员会和各国核电标准领域专家给予的高度评价。
根据IEC立项投票规则,提案须2/3以上成员国支持(更早之前为简单多数,只要求1/2多数),且至少5个成员国同意指派专家直接参与项目才能正式立项。最终投票结果显示,该提案投票获得了成员国100%的支持率,且共计9个成员国同意指派专家直接协助我们开展标准制定工作。这个支持率和成员国专家参与人数是不多见的。也正因如此,IEC官员Charles Jacquemart专门就此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本次提案共有9个国家委员会指派专家,远远超出通常水平,这反映了成员国参与该标准制定并提供支持的强烈意愿(We received appointments from 9 NCs, which is much higher than usual, and which reflects the strong interest of NCs in participating in and contributing to the development)。IEC专门负责核电标准制定的第45A分技术委会(SC45A)秘书长Jean-Paul BOUARD也专门发来邮件祝贺,并特别指出“9个国家指派专家参与你的项目,这反映了国际社会的重要支持”(9 countries appointed experts on your project, that is the reflect of an important support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主要的核电强国都指派了专家,包括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英国、德国、韩国和瑞士等8个国家,几乎是投票规则要求数量的两倍。部分国家更是高度重视,指派了多名专家参与,例如法国指派了4名专家,美国指派了2专家。最终总计13名国际专家受相应成员国委派,加入我们的标准编制组,协助开展工作。可见,无论是积极支持提案的国家数量和指派的专家数目,都大大超出了提案立项的基本要求,这充分表明了国际上对该标准的重视和关注。
三、为什么能成功?
作为我国尝试主导国际核电标准的问路石,该项标准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全票通过IEC的立项表决并非偶然。
首先,其有赖于上海核工院多年来坚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所取得的成果,这包括长期以来一直有一批技术专家活跃于国际核电领域,并在IAEA、 WNA、ASME、IEC、IEEE等国际组织担任专家和其他技术职务。本次立项成功,与我们在IEC/TC45长期持续的工作是分不开的。通过这些工作,我们熟悉了游戏规则,建立了广泛的协作关系和人际信任,树立了良好的职业形象。其次,提案瞄准日本福岛事故后广受关注的地震停堆这一热点主题,在第一时间切中了国际行业的急迫需求。最后,“大型先进压水堆科技重大专项”的成功实施,尤其该项下的“中国先进核电标准体系研究”和相关研究所取得的广泛成果,以及CAP1400示范工程设计实践,为此标准提供了充分的技术积淀和学术保障。
四、今后怎么干?
当前我国核电正在进入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必将为全球核能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尤其在以AP/CAP为代表的最新三代核电技术的发展方面,我们占据了实践先机,围绕增强核电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新技术新要求,拓展出了新的标准领地,而当前的研发和工程实践成果则为主导新标准制定提供了充分的技术基础。该标准的提出也正是基于上述背景下,围绕重大专项CAP1400示范工程研发设计和取证所做的全方位的技术储备。包括,在大型先进压水堆重大专项的支持下,完成了CAP1400示范项目地震自动停堆系统的技术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开展了全面自主设计;在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的支持下,开展了《福岛事故后我国核电厂地震自动停堆方法研究》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技术支持项目课题研究;对国际上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意大利等国家,对部分国家的研究甚至向前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对其相关法规要求和实践都有了全面的掌握;依托重大专项“中国先进核电标准体系研究”课题,开展了国际标准制定的预研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国“十三五”能源发展规划展现了我国核电自主化规模化发展的前景,也预示了世界核电建设的重心将向中国转移。标准的发展与实践紧密相联,这一转移更预示着更多的国际标准化窗口将向我们打开。而真正要把这样的机遇转化为我国对国际核电标准化的贡献,我们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一是我国核电领域当前被各类国际标准组织正式接纳的专家数量总体偏少,参与活跃度不高,持续性不强,即使相比日韩等国,尚未形成一支数量充足、人员稳定、熟悉规则、善于协同的富有影响力的专家队伍。二是核电国际标准的主体版图所在领域,还是掌握在传统核电强国手里,作为后继发展国,在这些领域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应虚心跟随、主动参与、积极贡献,并逐渐融入。三是国内核电行业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活动方面,优势的技术资源和专家资源相对分散,尚未形成强大合力,行业内的协作机制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五、还有更大的一盘棋要下
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发展滞后于核电建设,近年来经过追赶努力,标准体系的整体发展和提升堪称显著,体系基本成型,总体上覆盖了二代改进型和三代压水堆核电技术的应用需求。尤其2008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为协调和统一规划核电标准化工作,成立了“核电标准建设领导小组”和“核电标准建设专家咨询组”;组建了“能源行业核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一系列核电标准建设管理要求和工作规程;制定了《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建设规划》和《压水堆核电厂标准体系项目表》,并计划短期内实现标准体系全面覆盖二代改进型和基本覆盖三代压水堆核电的应用需求,从而开启了核电行业标准体系(NB)建设的新阶段。体系建设开始关注并强调系统性、完整性、通用性、先进性,存在的问题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或改善,体系建设效能提升显著,有力地支持了当前的新机组建造和在役机组运行活动。
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的当前关注是,建设可支撑我国核电中长期发展和支持核电“走出去”的行业通用的统一标准体系。为支持这一目标,我国“大型先进压水堆科技重大专项”设立了“中国先进核电标准体系研究”课题,致力于“瓶颈”突破。课题通过顶层策划、思路构建、方法配套、有序组织和分层管控,如期完成了第一阶段研究工作。探索并构建了以兼顾核电建设和“走出去”需求为导向的核电标准体系建设的方法论,系统地梳理了我国核电标准体系的当前和未来的建设需求,形成了基于分层理念实现多样化堆型技术包容的核电标准体系整体框架,以及对应的结构化标准清单,完成了送审稿深度的重要标准文本及所有标准的编制大纲,建立了一套大型软课题研究管理制度和实施规则,培养、锻炼、凝聚了一支专业、历练、稳定、高效的核电标准化人才队伍(1000余人),极大提升了核电行业标准化力量,为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和支撑核电“走出去”提供了与现有基础相融合的全套的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除俄罗斯以外,当今世界主要核大国的核电标准均源自有“核电技术原创国”之称的美国,这些国家包括英法德日韩等,所涉的体系范围更是上自核安全法律法规政策,下至规范导则乃至工业标准等。与此相似,中国核电发展成就也是建立在对世界核电发展共同成果的借鉴或传承基础之上,这包括核电标准体系。可以说,我国核电标准体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借鉴传承国外成熟体系的国际化过程。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则可以深入这一过程,较好地提升自主能力,更好地借鉴先进核电国家经验,在更高的水平上谋求突破,有利于推动我国核电高水平发展。借鉴国外成熟体系自主发展我国标准体系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地保护自身特有的产业需求和习惯,避免产业发展受限,避免丧失标准的自主维护能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有助于揭开标准形成过程中嵌入的技术“黑盒子”,破除技术壁垒,从而在借鉴国际标准的同时,仍然能牢牢把握住国内核电标准的自主权,降低核电产业发展成本。此外,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可以将中国的良好实践成果向国际业界推荐和提供分享,以实现我们作为核大国的行业贡献和国际担当,并有利于我国技术输出和核电“走出去”。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华龙一号首台国产化反应堆压力
2018-10-27
- 第三届SPICRI-KAERI核电软件开
2018-10-25
- 美国BWXT核能源公司向NASA展示
2018-10-13
- 不仅用在航天,这款微型反应堆还
2018-09-30
- 中电联关于转发国家能源局2018
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