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核学会2017年会召开 中核全产业链研究成果受关注
在举国上下喜迎十九大之际,10月16日,中国核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在山东威海隆重开幕。该年会是我国核科技界学科设置最全、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李冠兴致开幕词。中核集团总工程师雷增光出席开幕式,介绍了中核集团全产业链科技创新主要进展和成果,并分享了中核集团“华龙一号”标准体系建设方面有关情况。
本次年会共邀请到吕敏、方守贤、陈佳洱等18名院士以及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核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官员、专家、高管等1000余人参会,收集论文共1400余篇。中国科协,威海市,国家环境保护部,国家能源局,科技部重大专项推进组等有关领导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致辞。
雷增光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中核集团技术攻关全面推进,核心竞争力稳步提升。具体表现为:我国首座核电站秦山一期机组许可证延续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和玲龙一号顺利推进;我国首台具有世界先进性能的癌症治疗质子加速器研制加快;核电燃料自主研发取得突破;数字核电站、铀矿采冶等领域取得新进展。
雷增光表示,中核集团高度重视“华龙一号”标准建设工作。目前“华龙一号”标准化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良好成果,形成了各专业梳理分析报告70余份,同时形成的还有“华龙一号”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体系表。中核集团希望通过“华龙一号”标准建设进一步助推我国核电“走出去”。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安全、绿色、和谐、发展”。大会共设了26个分论坛。组织报告将围绕高温气冷堆、核燃料制造、技术研究与技术应用多项内容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对未来的科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分会场交流涉及核能动力和安全、核化工、辐射防护、核医学、核技术工业应用、核材料等20多个领域,是核科学界学科最全面的展示。
大会期间还发布了中国核学会“2015-2017年度中国十大核科技进展”,其中,中核集团6项研究成果入选,它们分别为:中国三代压水堆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示范工程穹顶吊装圆满完成;全球首条高温气冷堆燃料元件生产线投料生产;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核心部件—超热负荷第一壁原型件率先通过国际权威机构认证;国际首座微堆低浓化成功实施;玲龙一号(ACP100)模块式小型堆首个通过IAEA安全审查;中国先进大型铀纯化转化生产线建设项目建成。此外,中国核学会26个专业分会联合发表了《倡导绿色核能行动宣言》,并进行了优秀论文及团队贡献奖颁奖活动。
据悉,自2009年以来,中国核学会年会已成功举办四届,共有60余名院士参会。前四届大会共有代表5100人参会,收集论文5400余篇,邀请大会报告47篇,结集出版四卷共40本《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学术年会已经成为我国核科技工作者交流学术思想、探讨前沿学科发展的高端平台,为学会会员单位推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以及宣传自身创新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文/影 葛维维)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华龙一号首台国产化反应堆压力
2018-10-27
- 第三届SPICRI-KAERI核电软件开
2018-10-25
- 美国BWXT核能源公司向NASA展示
2018-10-13
- 不仅用在航天,这款微型反应堆还
2018-09-30
- 中电联关于转发国家能源局2018
2018-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