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碳中和 新型电力系统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1电企工作会议 碳中和 国网剥离装备制造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核电 > 要闻 > 正文

55年前的今天,世界为之瞩目!

  2022-06-17 00:00:00    来源: 
A- A+
电力18讯:

55年前的今天,世界为之瞩目!

发布时间:2022-06-17 信息来源:

  1967年6月17日 ,中国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55年后的今天,我们回首往昔,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故事,更多的是在述说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在述说那份高于生命的事业,是在述说那股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后来,人们把它们叫做“两弹一星”精神。

  一路风雨兼程

  一路披荆斩棘

  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后,1965年1月,毛泽东提出:“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氢弹的威力比原子弹大得多。所有发展核武器的国家,在原子弹试验成功以后,都力争尽快掌握氢弹技术。

  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美国用了7年零3个月,苏联用了6年零3个月,而我国只用了2年零8个月。中国成功进行氢弹爆炸试验,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在这一惊人的成就背后,广大核工业人付出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氢弹与原子弹有质的差别,所需要的条件更难创造。当时国外对氢弹的技术严加保密,因而要突破它就更为困难,必须完全依靠中国人自力更生。

  1965年9月,于敏等人带领科研人员前往上海,利用我国唯一一台最大容量的J50计算机,对氢弹原理做进一步的研究。

  夏天的上海十分闷热,所有人都睡上下铺,一张床挨着一张床。蚊子很多,也没有空调,大家只能开着窗,不挂蚊帐根本没法睡。办公室也是四五十个人挤在一起办公。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大家一起讨论、研究、计算,逐步描绘出一幅氢弹反应过程的物理图像,形成了从原理到构型基本完整的氢弹设计方案。这段历史被称为上海“百日会战”。

  1966年12月28日12时,在氢弹原理试验场的上空,响彻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广播声。随之,主控站发出了熟悉的倒计时播报:5、4、3、2、1,起爆!几秒钟后火球变成棕褐色,开始形成蘑菇状烟云,直冲云天,宣告着我国氢弹原理试验的成功,表明我国已掌握了氢弹设计的诀窍。

  试验成功后,取样作业队的同事还来不及高兴,就要进入爆心进行取样,回收测试数据。他们身着防护服,飞身上车冲向烟云,冲向爆心,冲向各自的回收点,冒着接受大剂量照射的风险,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时间内取出照相底片!

  这一次氢弹原理试验,在技术上进一步检验了氢弹的设计原理,切实掌握了热核反应充分发展下的核装置参数,确定了第一颗氢弹将采用全威力空爆试验方式进行。

  1967年6月17日上午,一架银白色的轰炸机拉着白烟飞到试验场上空,载着氢弹在人们头顶上盘旋,进入第一圈飞行,进入第二圈飞行,进入第三圈飞行。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氢弹爆炸,那巨大的蘑菇云不停地在空中翻滚,越滚越大,越滚越壮丽。中国以自主创新的伟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无生之觉悟

  为有生之事业

  在这些辉煌瞬间的背后,有这样一群隐姓埋名、默默无闻数十年的科学家。“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这样说。

  2015年全国科技奖颁奖大会上,89岁的于敏坐在轮椅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接过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大红证书。

  此时此刻,距离于老隐姓埋名的岁月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

  于敏不但参与设计了中国第一颗氢弹,而且推动了中国可控核聚变的发展。但是,他对“氢弹之父”之类的称谓并不接受。因为他认为这是凝结了一大批科研工作者及所有“核工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1961年,于敏被通知来到钱三强办公室。钱三强直言不讳:“经院里研究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于敏毫不犹豫地接受任务,从研究原子核转向参与氢弹原理研究。从此隐姓埋名28年,他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

  于敏未曾留过学,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站到世界科技的巅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没有老师,因为国内当时没有人熟悉这一领域,他是开创性的。”

  1965年1月,二机部决定把原子能研究所这个小组调入研究院,与主战场汇合,一起突破氢弹。邓稼先任理论部主任,于敏任副主任。从此两位科学家精诚合作,一起创造了从原子弹到氢弹2年零8个月成功突破的奇迹,并结下了几十年的情谊。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试验成功的这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除了于敏,氢弹研制团队还囊括了当时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

  王淦昌带领同志们一起研究制定了爆轰模拟试验的方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冷试验,很快解决了引爆设计的技术关键。西北核基地的试验场,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年近花甲的王老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不辞劳苦地和青年科技工作者们一起。

  邓稼先作为组织研制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在特种材料加工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在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邓稼先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工作岗位最危险,他就出现在哪里。

  在这个团队中,无论是老科学家,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平等地进行讨论,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年轻人充分发挥智慧的想象,引发科学思想的火花,一些新的物理概念,一些新的设计思想,包括氢弹的原理都是在这种讨论中取得突破的。

  “两弹一星”精神

  从金银滩发出最深沉的呼唤

  在位于青海金银滩草原的221基地,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都是从221基地研制组装后运往西部试验场的。

  曾有一名法国专家问钱三强:中国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进行氢弹爆炸试验?钱三强的回答是“材料准备得早,理论准备得早”。

  还在原子弹和氢弹理论准备的同时,221基地已经开始建设,来自全国的数万建设者隐姓埋名,陆续走进草原,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于敏等许多闪亮的名字,从此留下了不朽的印记,和这片土地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那里四面高山,四季积雪不化,高寒缺氧,夏天仍要穿着棉袄。在艰难创业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成千上万的无名英雄,在这里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共同创造了一曲不朽的“两弹一星”精神颂歌。

  他们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冲破重重阻挠,义无反顾地回到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的国内,为祖国核事业贡献力量。或战胜了创业初期严重物资匮乏、科研生产条件简陋、生活环境恶劣等诸多困难,隐姓埋名、以身许国,铸造了惊世伟业。是这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真实的事迹,孕育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1985年,国营二二一厂因氢弹技术的突破及武器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7年6月,国家作出了撤销国营221厂的决定,随后在青海海北州西海镇竖立起一座纪念碑,以此纪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的诞生,纪念中国人民那段迎难而上、艰苦奋斗的伟大历程。

  如今,这里已安全退役,成为红色旅游景区。曾在这里奋斗过的核工业人被安置到全国27个省份的532个县市。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二二一厂离退休职工,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解决离退休人员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已是耄耋之年,这些老同志带着自己的“两弹故事”,带着深入骨髓的“两弹一星”精神,依然在祖国各地发光发热。

  2015年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就我国核工业创建60周年作出重要指示:“60年来,几代核工业人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推动我国核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2021年1月30日,被誉为国家名片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中核集团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之后真正掌握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也意味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已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从成功自主研制原子弹、氢弹、核潜艇到自主设计建造运营华龙一号的发展历程,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核工业人接续奋斗,不断赋予“两弹一星”精神新的内涵。

  今天,“两弹一星”精神不仅凝结着老一辈核工业人的家国情怀,更是对新一代核工业人最深沉的呼唤——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今天,中国核工业已经踏上了强核强国新的伟大征程,广大核工业人用“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用实际行动回应来自金银滩草原的呼唤,奔赴到核工业各条战线上,安下心、扎下根,秉承科学家精神,深怀爱国之心,不忘报国之志,用青春奋斗和拼搏奉献传承弘扬伟大精神,不断创造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光辉业绩,让“两弹一星”精神永远闪耀在祖国大地上。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

2021-10-24

国家核安全局新任局长:叶民

2021-04-09

中广核: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 建

2021-01-25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

热点排行
  • · 中核集团领导班子成员简历,均阅历丰富
  • · 漳州核电项目近岸海域 调整方案获省政府批复
  • · 关于同意秦山核电厂在役检查无损检验技术能力验证方案的复函
  • · 关于批准秦山核电厂辅助给水出口支管隔离阀就地控制箱修改的通知
  • · 努尔•白克力会见英国能源与气候变化国务大臣谈核电等项目合作
  • · 再创广东“核电特区”辉煌
  • · 我国已建立完整核工业体系
  • · 江苏省强化 田湾核电站安巡
  • · 中广核湖北公司与华中能监局座谈核电问题
  • · 江苏田湾核电站每月巡查2次
推荐阅读
  • ·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
  • · 国家核安全局新任局长:叶民
  •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核电力董事长
  • · 田佳树任华龙国际总经理
  • · 一图了解运行核反应堆最多的国家
  • · 核电与火电博弈 推进电力结构优化调整
  • · 国际在建三代核电机组陷入拖期“泥潭”,“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缘何按期推进?
  • · 陕西韩城力争首个内陆核电落户?官方澄清:未开始论证核项目 有关网络媒体报道不实
  • · 助力我国核电整体出口 我国首套军民融合安全级DCS平台龙鳞系统问世
  • · 核能清洁供暖,中核广核国家电投谁领先?谁落后?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