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力守沪!一场“双向奔赴”的致敬与感谢
“核”力守沪!一场“双向奔赴”的致敬与感谢
发布时间:2022-04-20 信息来源:
疫情就是命令,
防控就是责任,
生命重于泰山。
勇担责任、积极响应、高度重视,
召集令一发出,
集团公司132名医护工作者
主动请缨、踊跃报名
加入国资委央企援沪队伍,
用最短的时间组建,
用最快的速度出发,
凝聚起强大的守“沪”力量。
逆行者从来不孤单!
集团公司党组心系广大援沪医疗队队员,
发出慰问信(点击查看正文)
并随时关注前方医疗队的所急所盼,
做好驰援抗疫一线的守“沪”者们
最坚强的后盾。
纸短情长!
这封情真意切、暖意满满的慰问信
在援沪医疗队中引起热烈反响,
他们向集团公司党组回信表达了
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
致集团公司党组的信
尊敬的集团公司党组:
党组慰问信已收悉,中核援沪医疗队132名队员收到党组慰问信后倍受鼓舞。“中核一家人、中核一家亲”,组织上对全体援沪医疗队员提供的各种支持,包括对家属们的关心,使每名队员感动不已,深深感受到了中核大家庭的温暖。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共克时艰,我们在一起。有了组织上源源不竭的“核”动力注入,我们战疫信心倍增。感谢集团公司党组对援沪医疗队的鼓舞与肯定,我们定当再接再厉,不辱使命!
战鼓铮铮,抗“疫”正酣。本轮疫情让上海按下了暂停键。作为医务工作者,能奔赴上海一线抗疫,既是使命所在,也是考验所在。在集团公司党组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将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原则,牢记组织上的殷殷嘱托,不断加强党建引领,践行初心使命,继续发扬伟大抗疫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和“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发挥党员突击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青年突击队的生力军作用,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做好自我防护,展现过硬本领,与国务院国资委派出的其他援沪医疗队一起,形成合力,全力以赴,确保救治工作顺利开展,助力上海尽快恢复城市动力,全体援沪医疗队员有信心取得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愿春雨洗去瘟疫,愿春雷赶跑病魔,愿春风带来好运。目前队员已经陆续进驻方舱医院,一切安好,请剑锋书记放心,请集团公司党组放心,请全体中核人放心!
中核集团援沪医疗队全体队员
2022年4月16日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核工业总医院坐落在毗邻上海的江苏省苏州市,从春运开始的严阵以待,到眼下的背水一战,苏州已度过了整整三个月的战“疫”时光。在承担苏州当地疫情防控任务的同时,作为国资委援沪医疗队中的一员,核工业总医院迅速组织精锐力量组成82人医疗队驰援上海。
为了更好保障医护人员的自身安全、有序开展舱内工作,13日抵沪当晚,护理组人员就立即制定了驻地管理制度和医疗队人员健康管理要求。次日,总领队张力元组织医疗队核心骨干人员两次进舱实地考察,落实每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性制定相关流程,确保安全接管。各组组长还积极组织队员集中培训,反复演练防护服穿脱流程,确保人人过关。此外,医疗队还建立了微信交流群,2020年初驰援武汉的“老兵”施晓松和总医院感染管理处李柳炳也加入微信群,为大家提供专业指导,传授进舱经验。4月15日,医疗队正式整队接管虹口区场中路380号方舱医院,开展医疗救治工作,该医院可容纳850名患者。
“因为环境复杂,医护们为了做好防护,经常大半天不吃不喝。”核工业总医院医疗队护士长王英介绍,在方舱医院内,医护人员根据工作安排每6小时一个班。早晚两次询问患者身体情况,查看脉氧、体温等生命体征,针对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给予用药指导,完成核酸采样以及发放三餐等工作。有时,碰到患者有焦虑、不安的情绪,队员们还要对其开展心理辅导。除舱内工作时间,再加上穿脱隔离服、消杀、集合及往返程,每天都要花上10多个小时,这段时间内大家既承受着巨大的工作量又忍耐着身体的极限,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高质量地完成着工作。4月16日20点至4月17日2点期间,医疗队接收患者79名,实现了接管方舱后的班次最大接收量。队伍根据预先做好的准备机制,快速建立工作流程,有条不紊安排接收,医护同心、秩序井然,展现出团队高效率风采。
本次随行的还有一名驾驶负压救护车赴上海开展新冠肺炎患者转运工作的司机——周律斌。
周律斌是一名有着十多年工龄的院前急救司机,抵达上海后便24小时待命。此次他驾驶的负压救护车与普通救护车的不同之处是该车在车内增加了负压舱及负压设备,使用过程中车厢内的空气不会往外流,同时负压还能将车内的空气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出,能够有效防止疫情的进一步扩散。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性,该车承担了艰巨的转运任务。
4月15日下午5点,在接到去上海四院转运核酸转阴患者到上海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通知后,周律斌全副武装,在检查确认防护到位后迅速赶往目的地。临近午夜,结束6名核酸转阴患者的转运任务后,周律斌又接到紧急任务,需要从中西医结合医院转运2名新冠肺炎阳性患者到上海四院,没来得及休息他又马不停蹄地赶往下一个任务点。“第一次转运确诊患者我以为我会害怕,但手握方向盘的那一刻,脑子里想的是怎样能够既快速又安全地把患者送到医院,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救治。”周律斌说。在负压救护车上的6.5个小时中,周律斌共行车140公里。转运任务结束后他又对车辆进行严格消杀,凌晨三点才返回驻地酒店。第二天上午10点,周律斌又奋战在转运的路上。
“高三学生请注意,‘方舱小教室’已消毒完毕、马上开放。” 疫情无情,人有情。由于虹口区场中路380号方舱医院内还有十多名高三学生,为了保障孩子们学习不受影响,医护人员专门开辟一间方舱小教室,提供给考生复习备战高考。让孩子们即使面对疫情,也能感受到来自苏州医护人员们的温暖。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派出50人医疗队,作为中央企业援沪医疗队三分队的牵头单位,四一六医院携手其他5家医院共同进驻五中方舱,经过前期实地考察与充分讨论,所在的医疗队每天分为4班,6小时为一个班,第一批队员全都由四一六医院的队员进驻。在3位宇航员安全返回的那天,四一六医院首批26名援沪医疗人员也进入了方舱医院。
26名队员分为内、外舱2个组,外舱组即为总协调组,每班次3人,他们会在每个即将上“战场”的队员进舱时悉心检查所有队员的防护用具是否按标准穿戴齐全。为了不让整个援沪医疗三分队的队员们有相互感染的风险,外舱3人组合理划分工作鞋、淋浴鞋、生活鞋的存放区域......漆黑的夜晚伸手不见五指,他们一边核对名单,一边编号记录,一边“对号入座”,只能利用手机电筒相互探照,由于鞋柜最下面一排离地面距离只有1厘米,2位队员也顾不得脏,就地趴着为队员们写上自己“专有的鞋柜”名。为了能更好掌握队员现场工作情况并减少感染风险,院感组前往监控室学习现场机器操作,了解医疗队员、工勤人员在脱防护服时的流程是否有暴露风险或是操作不当的情况。泛白的荧光,映照在脸颊上,队员对着无声的屏幕就是一整晚,不敢有任何马虎,生怕错过任何因为操作失误引发院内感染风险。
五中方舱医院目前开放两栋楼,其中一号楼5层已全部满员,二号楼1、2层也趋近满员。内舱组21人,其中7名医生,14名护士,分别承担各自楼层新冠病人的看护、治疗、心理疏导工作。轻症患者一般询问病情,做好登记,安排床位,处理病痛;针对年龄较大又没有家属的老年患者,他们还得为其翻身、擦洗、喂药、送饭、喂饭等。看似简单平凡的6小时工作,实则耗时近12小时,队员们为了不给大家添乱、不拖队伍后腿,都默默地承受着。
好不容易结束了6小时的工作,为了不把病毒带出污染区也防止交叉感染,队员依次进入一脱、二脱、淋浴区,并按院感要求细心地脱下一层又一层受到污染的防护用品,为了防止以气溶胶等任何形式的感染,他们只能很轻很慢地行动,一番清洁下来已是3个小时后。上海断崖式降温,深夜寒风来袭,先行消毒完毕的队员在等待时冻得浑身打颤、手脚冰冷,终于在清晨5点,24名队员穿着单薄的衣服踏上了回驻地酒店的路,回到酒店已是早上6点。与此同时,第二批队员早在凌晨2点完成了交接班工作。
据悉,截至4月19日19点,五中方舱总共新收治确诊患者862人,病人总数已经达到1838人。三号楼已开放接收病人。
此次上海疫情时刻牵动着各方的心,不管是夜半三更还是天清日白,群内时不时还会收到医院后方同事们发来慰问消息,“注意安全!”“务必保护好自己,如果没有保护好自己的能力,就不能好好照顾别人。你们是身经百战的精兵,一定会给核工业,给416争光。”“各位老师多保重,祝平安凯旋”“你们安心在前方,你们的家人我们帮你照顾......”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声声问候的呼声,给援沪医疗队队员们莫大的鼓舞。
抗疫物资星夜奔“沪”
上海疫情防控形势复杂,央企援沪医疗队急缺急需相关医疗物资保障。4月18日,在获悉此情况后中核集团立即组织迅速行动,中国宝原党委领导紧急部署,中核医疗、医管中心联动指挥,组织驻苏单位核工业总医院、中核医疗器械(苏州)有限公司克服采购、运输等困难紧急落实。
4月19日凌晨2点,这批包括医疗护目镜、无菌敷贴等28项近3万件保障物资被送到援沪医疗队手中,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来自集团后方的关心关爱和温暖。医疗队接收物资后,还及时与其他央企医疗队进行共享,充分彰显了“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医疗队在前方勇担重任,中核集团在后方保驾护航,核工业人全力以赴、共克时艰,在助力抗疫中彰显央企的责任担当。
援沪医疗队员们有话说:
沪上的风伴随着高架上呼啸的汽车轰鸣声,叫醒了沉睡的梦乡,梦里是家人、同事、领导的嘱咐和祝福,临行前,院领导、保卫处等为大家雨中撑伞。连接成一条“伞道”,雨点打在伞上,滴答滴答;护士长特意从采核酸点冒雨赶过来,跟我话别、拥抱,“身体不舒服一定要说,不能硬挺啊”;科室同事事无巨细的唠叨……声声入耳,萦绕在侧,醒来身在异乡为异客,分不清是梦还是现境。
如果说当初没有片刻犹豫地报名守“沪”,快速安排好家里的小孩,解决后顾之忧,是我的态度,那现在扎实学习防护知识,练习防护技能,明确自己的身份和责任,是我的行动。它将监督我,做好防护、不负重托。
——核工业总医院张倩
夜晚的上海没有了以往的灯火通明,只有路灯,照亮城市的角角落落,隐约能听到大巴车车轮在柏油路面上滑过的声音。4月16日凌晨一点,这是我们第一个夜班,虽然在入舱前经历了场场视频会议、篇篇应急演练、次次技能考核,都掩盖不住此刻的血脉沸腾。我带领11名白衣天使,来展示作为总医院人的光彩、来奉献我们的力量。方舱目前有将近800名患者,我的目标是做好防护的同时,遵守流程,积极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协调统筹整个方舱医院的工作,让大家安全出舱。好在我们的护理领队经验丰富,带领我们为这一目标做了充足准备。
早上5点,病区开始热闹起来,病人纷纷过来咨询,很多问题不是医护可以解决的,但我们还是努力做好沟通,尽量让患者安心,场面一度非常繁忙。医疗队护士长王英老师一夜无眠,夜里通过内场手机,给我打了很多语音,处理突发情况、聚焦沟通难点,从人力到物资都得到了第一时间解决。从紧张到从容,只需要一个夜晚,深黑的星空,见证了我的心路历程,我相信我的团队,相信我的组员,我们只会越来越好!
——核工业总医院武巧艳
来到上海方舱医院,第一次的未知让我心里有一点点紧张,戴上N95口罩,帽子,防护服,隔离衣,鞋套、靴套,护目镜,三层手套,一项一项地装备自己,包裹的身体憋闷不适,不像打怪兽的奥特曼那样炫酷,这里只有机械的标准的操作,生怕一个小小的失误影响自己的安全,还会危及队友。
熟悉环境、学习如何接收新病人……身体上的不适感很快被忙碌的工作淹没了,6个小时,接收100多名病人,交班后,注意力才又回到自己身上,顿时觉得疲惫、口渴,然而,脱防护服比穿更为重要,因为衣服上已经被污染,怎么样在脱的过程中不让病毒沾到自己身上,这是一个需要反复加强练习的技能。
回到宿舍,已是清晨6点,看着送到门口的早餐,我却没有一点食欲,不是因为身体原因,是因为原来车水马龙的城市还在沉睡,她真的病了;是因为直到今天才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真的不易和伟大。
为所有的医务工作者感到骄傲,也为自己加油。
我想等到她醒来,一定到外滩慢慢的欣赏她的美。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刘晓亚
疫情挡不住温情,感谢集团公司对我们的暖心慰问,也感谢医院领导对我们的照顾。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有责任加入抗疫队伍,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上海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所有的人生活轨迹,也让这座繁华而美丽的国际大都市,变得空空旷旷,也因为疫情,大家相约援沪,共同抗疫!
4月16日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们进舱了。我被分到和李亚芬老师一组,夜里李老师瘦小的身躯忙前忙后,楼上楼下地奔波,问我们防护服有没有破损,每一个细节都生怕我们被交叉感染,小小的个子大大的爱……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忙碌的不止是奔赴一线的我们,每个瞬间都值得被感动,被记住!曾院亲力亲为地安排各种杂事,宣传的钟老师无处不在地抓拍我们,只为留下最值得纪念的瞬间,院感科的小吴老师反复叮嘱我们注意防护!还有陈敬、陈英两位老师,医生组的老师们,为我们做足了后勤保障。416的人啊,认真起来可以到极致,追求每一个细节,也正因为这样的动作,才让我们变得更优秀!
——核工业四一六医院郑洁
微光成炬 志愿化身守“ 沪 ”一团火
4月9日-4月10日,中核五公司积极助力上海石化街道疫情防控工作,共计组织了273名“Give Me Five”志愿者,两天工作时长累计3337小时,平均每人12小时,完成20000余份的防疫物资礼包分拣打包。这批物资已经分发给了石化街道所有的居民。
上海封控管理以来,所有社区人员的日常管理都由居委会统一管理,居委会在每个楼组招募志愿者配合做好管理工作。中核八所党员周莉看到微信群里发布的招募信息后,第一时间报名成为“四海一家”4号楼的楼组长。作为楼组长,要负责所有住户人员每天抗原检测试剂的发放、结果统计,以及住户团购物品的发放。为了保证所有人员数据及时上报,她每天早上6点起床后第一件事是先完成楼组所有人员的抗原自测工作,16户人家一个个上门收取检测结果后完成统计上报。随着封控时间的延长,社区里的物资发放和团购数量增多。每天从早到晚,不间断地物资配送,微信群里的消息回复背后都是一次次的热情服务,她用行动温暖着楼栋里的每一个人。
自上海疫情发生以来,中核二四华东第三工程管理部在做好各项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勇担央企责任,冲锋疫情一线,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展开“战疫”。工管部承建的中核品寓两项目被上海青浦区政府征调为隔离点。为完善隔离设施建设,8名志愿者积极参加援建工作,主要建设与外部联系的隔离屏障,在紧张连续奋战中确保了施工建设的有序推进。与此同时,工管部主动还号召员工踊跃加入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队,助力地方政府完成20轮核酸及抗原检测工作,并为群众办理登记、扫码,指引大家自觉有序排队,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身披“大白”“核”力守“沪”,在特殊时期彰显了特殊责任与特殊担当。其中,95后的朱丽达是项目上最年轻的党员,主动报名参加核酸检测培训,成为了上海徐泾镇首批非医护人员进行核酸采样的个例。
中核二四党员周露在社区急需志愿者时,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加,并带队迅速组成一支平均年龄25岁的志愿服务队,主动参与秩序维护、信息登记等工作,配合社区完成2200余人核酸检测,为抗疫贡献绵薄之力。在得知居住在外的同事生活物资缺乏时,第一时间询问同事急需什么,简单列下需求单后,争分夺秒采购生活物资和一些常备药品等,在做好个人防护情况下,挨家挨户将印着“无论你在哪儿,我们‘核’你在一起”的“爱心大礼包”送到小区,同事们也纷纷向他表白:“我们想你啦”“有你在,我们不怕”“工作之余,也请好好照顾自己”……他说:“我是年轻人,更是党员,这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共同守护上海,加油!”
截至4月19日,中核检修在沪的六名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响应号召,全部承担过志愿者工作,他们变身“大白”,在各自的社区里,有的是核酸检测”喊楼员“,有的是核酸采样医生助手,有的是抗原发放记录员,还有的当起了快递小哥。在公司党委的带动下,总部的党员和青年团员们纷纷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在上海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检修担当”。
“核”力守“沪”
静待花开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共中央 国务院正式发布《关
2021-10-24
- 国家核安全局新任局长:叶民
2021-04-09
- 中广核:把握数字化转型机遇 建
2021-01-25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