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核电人是从什么时候失去优越感的
这周做的一个调查让核能略感遗憾。
调查的题目是,你会让你的孩子从事核电行业吗,除了吐槽,大家给出的选择,80%是不愿。
而这样的调查结果,在另外两个核能公众号,基本也是这样的比例,已经有这样高的一个比例的人数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再从事核电。
我们可以说,有些人带着情绪或者是抱怨去选,但是否也应该从这样的结果中得到一个答案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已经有很多理由让一个核电人失去了优越感,没有了优越感,谈何让自己的孩子再入此行。
优越感是生活中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是我们对所处生活环境的一个自我感知,这种感知来自自我价值的实现,来自他人的肯定,来自职业带给你的荣誉感,它能让我们生活的更有尊严,也更有价值。
一旦失去优越感,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是带着什么样的态度去从事他的工作。而这份工作,是对安全要求极高的核。
所以,今天,在这里想和大家探讨的是两个问题。
为何你失去了对核电的优越感和核电如何让人重新找回优越感,前者是发现问题,后者是解决问题。
这也是我们做这个核电调查栏目的起因,不是为了抛出问题激起情绪,而是探索问题根源,以期解决。
首先,我们来看核电人为什么失去了优越感。
从大环境来看,近几年核电的发展确实不是太如意,每年都动工的核电项目少之又少,拿2017年整年来说,只有霞浦核电开工了,动工项目少,包括核建在内的诸多单位和核电设备供应商就很难完成商业链反应,就很难带动整个产业在利好的前景下走动。
而即便是在运机组呢,能满足基荷运作的也不是太多,核电运作成本提高了,相应的利润却没有增长太多。
加上这几年国企改革,控制国企工资发放,企业内部的分配不均,造成了“核电大不如前”的直观感受。
这是从大环境上,小环境呢,则是同等环境下和其他行业的比较。
这几年,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带动了一批人致富,而另外的行业在经济总量的刺激下,也脱离了以前小成本发展状态,收入水涨船高。
而在核电工作的因为自身行业属性,对这样的变化并没有太多感受,当把目光投入到更直接的收入上,就难免会有抵触情绪了。
核电内部都这样觉得了,外面不了解的更是会把收入水平作为一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的考量标准,这样,里外夹攻,核电人哪里会有什么优越感呢?
想到这里,不妨多说一句,前些天,有同事看了核电企业招收员工的情况,不由地感叹了一句,再过几年,这些核电公司估计二本都招不到了,只能招大专生了。(这里没有任何歧视的意思,只是就事论事)。
是的,如果这种情况不改变,很难想象,在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大城市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没有了收入吸引,身在偏地、还有辐射风险的核电企业如何招收人才?如果通过降低招收质量,又如何保证核安全?
人都保证不了,就不要说核多么安全安全。
问题说罢,我们说解决渠道。
还是说优越感。
从今年开始,我们还是看到了一些核电发展比较好的苗头,如台山、三门、海阳这些核电的陆续并网,还有,辽宁和俄罗斯签署二期VVER机型。
这证明国家对核电并没有看小看低,也还在认真地布局谋划当中。
从大环境中,给予了人信心。
只要不发生核安全风险,大环境,相信是越来越好。
有了大环境,就是小环境呢?这个责任在各个集团公司上。
从前几点分析的情况,我们给与的建议如下:
一、提高核电企业的吸引力。核电在目前吸引力是一步步降低,如果得不到应有重视,想必还会继续下跌。试想,如果未来,别人提起核电就是摇头,核电人脸往哪里搁?
二、提高员工尊严感。一个被誉为“国家名片”的单位,首先要给予员工价值感,让人觉得我在这儿工作是自豪的,是能说出去不丢脸的,是让人尊敬的。
三、给员工以期望。员工奋斗总是需要动力,一味灌鸡汤、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通道或者执行困难,多少会降低人的期望。
这些建议,有的核电企业可能已经看到了,有的在谋划中,有的可能还没看到。
但我们知道,优越感不是一天养成,也不是一天消逝,我们只要看到了问题,去努力改变,则未来可期。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
- 田佳树任华龙国际总经理
2020-05-06
- 一图了解运行核反应堆最多的国
2020-02-22
- 低温恒温器交付安装,35个国家继
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