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我们已从门外汉变成核电技术输出国
来源: 第一财经
4月8日至11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博鳌召开。论坛期间,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董事长贺禹接受了第一财经记者的专访。他表示,随着中国三代核电技术2016年成功落地英国,中国核电走出去获得了历史性突破。“我们已经从核电的门外汉,变成了核电技术、装备的输出国。”他说。
贺禹还认为,中国要“打好蓝天保卫战”,就“必须大力发展核电等低碳清洁能源”。
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第一财经:核电成为继高铁之后又一张“中国制造”走出去的名片。中广核是如何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帮助他们发展核电的?中广核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有什么重大项目?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贺禹:中广核是我国最大的核电运营商,全球最大的核电建造商,全球在运在建第三大核电企业,研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路线“华龙一号”,推动我国核电实现了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并于2016年成功落地英国,实现了我国核电走出去的历史性突破。
除核电项目外,中广核拥有海外风电、气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近1000万千瓦,是我国在海外装机容量最大的能源企业之一。目前,中广核国际业务分布在20多个国家,海外收入占比超过20%,并创造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八个最:中国在英国及欧洲最大的投资项目——英国核电项目;中国在非洲最大的实体投资项目——中广核纳米比亚湖山铀矿;中国企业在爱尔兰最大的投资项目——Douvan风电项目;孟加拉国、埃及最大的独立发电商;比利时最大的陆上风电场、欧洲首个深海漂浮风电项目。
中广核将按照“一带一路”倡议继续推动核电走出去。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预测,2025年前全球除中国外还会有50多台新建核电机组的市场空间,这为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很好的机遇。中广核将紧抓国际能源市场复苏的战略机遇,借“一带一路”东风,积极布局中东欧、东南亚、西亚、非洲等目标市场,大力推动中国核电走出去,力争成为“一带一路”的排头兵。
第一财经:大力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目前中国必须进行的一场艰巨变革。中广核在这方面有什么计划,希望做出什么贡献?
贺禹:打好蓝天保卫战,必须大力发展核电等低碳清洁能源。核电具有安全、稳定、绿色、高效的特点,和风电、太阳能都是中国绿色发展的重要能源类型,是我国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方向和必然选择。
发展核电是我国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我国在《巴黎气候协定》中向国际社会做出了庄严的减排承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20%。根据权威机构的预测,要实现这一承诺,届时核电在运装机容量需要达到1.5亿千瓦左右。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第一财经:201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过去,从你自身和中广核的发展而言,这四十年最大变化是什么?
贺禹:中广核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自1978年宣布引进法国技术在中国建设大型核电站以来,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中广核拼搏奋进40年,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三大核电企业,并打造出了国家名片“华龙一号”。
当年,建设大亚湾核电站期间,是法国人和英国人联手教我们。连地板砖、水泥和电话线都要进口,国产化率仅为1%。如今,我们已经从核电的门外汉,变成了核电技术、装备的输出国。
改革开放的40年,中广核从无到有再到强,从当“学生”到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从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描绘出了我国核电强势逆袭的“强国梦”。
第一财经:对中广核未来的发展有何期许?
贺禹:对于中广核而言,改革就是要让公司治理更加适应市场化的要求,推动企业科学决策,提高重大决策质量,确保企业各项重大决策客观、科学,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不断提升公司竞争力。
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在2015年基础上再造“两个中广核”。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不断改革,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董事会运作机制、改制上市、引进职业经理人等各种方式,进一步释放企业活力。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
- 田佳树任华龙国际总经理
2020-05-06
- 一图了解运行核反应堆最多的国
2020-02-22
- 低温恒温器交付安装,35个国家继
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