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核工展:为核发布
万众瞩目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核工展落下帷幕。展厅豪华的阵容、别出心裁的创意、闪亮登场的“共享全产业链”中国方案、“新面孔”的亮相,无不冲击着、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眼球。在视觉与多元内容的冲击中,本次展会上的另一套重头戏——轮番登场的发布会同样值得关注。
4项标准填补国际空白
从展厅门口径直向前,穿过中核集团展区,再右转到头,就来到本届核工展的科普区。核工展第三天,中国核学会就是在这里发布了9项团体标准,其中《核电厂金属材料高温高压水中电化学试验方法》等4项标准填补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标准空白。
当前,我国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今后也必将会有更多的领域实现并跑、领跑。重视标准对科技发展的引领作用,发挥团体标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及时吸纳最新科技成果,抢占世界标准高地,推动中国技术和标准“走出去”等,是助力科技强国的关键举措。
团体标准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以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一项重要举措,在贴合产业发展需求、及时推广科技成果、促进国际接轨、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有极大的作用。“但在中国,团体标准还是一个新事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指出:“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上首次举办中国核学会标准发布会,是中国核学会标准化工作成果的首次展示,也是我国团体标准化在核领域发展的重要体现,对于服务推动核能发展意义重大。”
面向未来,李冠兴说:“标准化工作任务繁重、任重道远,核学会要继续努力,制定高质量、高水平、高适用、高效益的学会标准,做到在合法性、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等方面经得起检验,让政府放心,让市场满意。”
从未止步的公众沟通
公众沟通是核能发展绕不开的话题,而核工业界也正不遗余力地助力核科普的开展。3月29日,核工展的第二天,《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与《2017年度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网络舆情蓝皮书》首发仪式举行。发布会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很多人纷纷留下地址期待尽快一览两套丛书。中国核学会秘书长于鉴夫表示:“推广这两套图书,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核事业公众沟通工作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促进核与辐射安全知识的普及、增进公众对核安全的理解和重视,使公众既能认识到核能和核技术造福人类的巨大价值,同时也能帮助公众正确理解核与辐射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的核安全意识,增强理性应对涉核事件及事故的能力。”
《核与辐射安全科普系列丛书》是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科普培训系列教材。该系列丛书首次从监管方的视角出发,立足于核与辐射安全,较为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核能利用、核能监管、核与辐射安全等相关知识,是国内同类科普读物中的一大创新。该教材2017年被环境保护部评为优秀教材,2018年被核学会评为核科普类图书第一名。
《2017年度中国核与辐射安全网络舆情蓝皮书》,则是以核与辐射安全领域相关舆情事件为着眼点,通过采集2017年互联网+公众舆情数据,使用量化统计与内容分析的方法,总结核与辐射安全领域年度舆情的传播特点和发展规律后精心编制而成的,力图为核与辐射安全相关部门开展舆情研判与新闻宣传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追踪国际前沿
“建设核工业强国,必须要有国际视野,把握时代脉搏。2017年,世界上主要核国家纷纷调整核战略,加强战略核力量建设、推进核科学技术研发。瞄准世界核科技前沿,及时、准确掌握国外重大发展动向,对我国核能事业发展至关重要。”核工展的第二天,《2017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发布时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院长潘启龙表示。“今年是我们首次公开发布国外的研究成果,未来的每个年度,我们将持续发布这份报告,并不断完善。我相信,这项成果将成为社会各界全面了解国外核工业发展、核技术进步的新品牌。”潘启龙说。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现国防现代化,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这为核工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前瞻性基础研究,推动我国由核工业大国向核工业强国迈进。
作为核领域专业社团、智库和科研机构,中国核学会、中国核科技信息与经济研究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长期、持续跟踪国外核工业与技术发展动态。《2017年国外核工业与技术重大发展动向》是三家单位为方便国内各方及时准确了解和把握国外核工业战略与规划、核工业布局调整与能力建设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强强联手、首次合力出品的一部反映国外核领域近期重大发展动向的报告。该报告涉及国外核武器与核军工、核能与核燃料、核技术应用三个领域24个专题的重大动向,覆盖面广,重点突出,反映了一年来国外核科技工业的最新进展、研究热点与前沿技术。(胡春玫)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
- 田佳树任华龙国际总经理
2020-05-06
- 一图了解运行核反应堆最多的国
2020-02-22
- 低温恒温器交付安装,35个国家继
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