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丨压轴十分钟 华龙英姿在《大国重器》
昨晚,《大国重器》第二季第四集在央视财经频道正式播出。
50分钟的片长,华龙一号在最后的12分钟压轴出场,向全国人民展示了中核集团最先进的三代核电技术,以及其海内外示范工程的重大工程节点——穹顶吊装的全过程。
中国的宏大愿景,是将最先进的能源技术和应用理念与世界分享。中核集团,正是这一愿景的忠实实践者。
卡拉奇,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
市中心25公里外,中国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土建工程已接近尾声。
这个巴基斯坦最大的核电站,2020年建成后,每年发电量将超过180亿度,可以支撑起巴基斯坦三分之一的电力缺口。
卡姆兰,作为中国雇员,在这里工作了四年,他从工地上运出最多的就是泥土。他和同事们,每天14趟次,三年里,总共运走了160万方泥土。这是因为这里独特的泥岩地貌,是全世界建筑师都头疼的难题。
宋丰伟带领的中国团队,必须在泥岩地质结构上,打造出一块全世界最大的核电站硬岩基石。已经完成的地基部分深15米。中国工程师们用钢筋混凝土打造出一座巨大的十字筏基。
这座十字筏基的钢筋用量达1100吨,而整个核岛的钢筋用量更是高达9.5万吨,比国内核电建设最高标准用量多出10%。这些钢筋足够建起95栋30层高的楼房。
除了钢筋,最新研制的抗渗混凝土配方,同样能确保这个地基抵抗10级以上的大地震。
对抗泥岩的同时,一个重大的工程节点,即将来临。
核岛穹顶的预制正在进行。
巴基斯坦工人杜刚,正在焊接穹顶。四个月后,这个全球体积最大、最重,也是最薄的核岛穹顶,要在这里吊装。
吊装方案已经完成,但能否行得通,还需要等待2000多公里外,来自中国的消息。
中国福清,与卡拉奇一模一样的“华龙一号”穹顶即将开始吊装。 “双胞胎”工程的意义就在于共享技术,与全球伙伴在核电高端领域齐头并进。
工人们正在安装16根39米长的吊装钢丝绳,每根钢丝绳之间的受力差必须控制在10%之内。
核岛穹顶,是核电站最关键的部件之一。直径46.8米,厚度仅为6毫米。
风速、风向的变化,很容易导致16根钢丝绳受力不均、造成穹顶变形,无法精准落入核岛顶部最窄处只有10毫米宽的导向槽。
钢丝长度、吊装方式,都是中国工程师历时4个月反复试验和演算出来的。此前,全球没有任何经验可循。
工程总指挥陈国才,此时最关心的是风速的变化。风速一旦超过每秒9.8米,穹顶将无法吊装。
五月,海边的风速变幻莫测,经常可以从每秒2米瞬间达到每秒13米。这对中国工程师是个严峻的考验。
加上钢索等各类起吊组件,核岛穹顶起吊总重高达524.6吨。起重总指挥杨建国,尽管指挥过上千件核电大部件的吊装,但这一次,要完成世界上最大、最重核电站穹顶的吊装,依然是一次全新挑战。他需要和现场4位吊装指挥、吊车司机,以及45名吊装工人、200名安装工人默契配合。
穹顶离开地面的一刻最为关键。
吊车司机必须要分秒不差地,按25%、50%、75%、100%四个受力阶段,给16根钢丝绳逐渐加力,并将穹顶下口晃动范围控制在200毫米以内。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穹顶不变形。
穹顶稳稳地被吊起,到达6米高时,确认平稳之后,进入最关键的长行程吊装。吊车司机要在一个小时内将穹顶提拉63米,必须确保稳、准、匀。
吊车移动、臂架运动的速度、方向、工作半径等参数,都是根据当天的风速测定的。
这是让现场所有人最紧张的时刻。
为了这一刻,制造穹顶的上千名工人已经准备了2年。100多名工程师,对穹顶拉升每一厘米所要承受的拉力、阻力和外部环境变量,都反复进行过精确计算。
200名安装工人用力必须均衡,否则16根钢丝绳的横向扭力,依然会造成穹顶变形,导致整个工程功亏一篑。
一部分人抓住揽风绳,防止穹顶左右晃动;一部分人则用手扶着穹顶,边旋转边往下落到合适的位置。
像钓鱼一样,丝毫的晃动都有可能导致鱼钩无法对准鱼群。在近50米的高空,穹顶在风的作用下,任何不可控的晃动,都可能导致穹顶无法精准对位。
所有的经验,来源于三代核电人的积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30年来从未间断过核电建设的国家。
穹顶,准确落入卡槽!吊装成功了。
福清监测中心的吊装数据,此时已传回卡拉奇。这些来自一线的宝贵数据将直接指导巴基斯坦华龙一号的建设工作。
“华龙一号”技术已经出口到英国、阿根廷,还有20多个国家提出合作意向。中国正在全方位加强国际能源合作中,眺望更远的未来。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
- 田佳树任华龙国际总经理
2020-05-06
- 一图了解运行核反应堆最多的国
2020-02-22
- 低温恒温器交付安装,35个国家继
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