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R十年|中国走向世界聚变舞台中心
葛维维 潘文凯|文
11月28日,在由科技部基础司、合作司、资管司、核聚变中心共同主办的“ITER十年——回顾与展望”会议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召开。会上,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院长刘永就ITER中方采购包十年进展做了报告。《中国核工业报》记者就中国加入ITER计划十年相关话题采访了刘永。
记者(以下简称记):刘院长,此次ITER十年大会的召开,对于聚变科研工作者来说是不是意义非凡?
刘永(以下简称刘):的确,从2007年国务院批准设立“ITER计划专项”至今已经十年。这十年,国际和国内聚变研究都走过了不平凡的道路。此次大会主要是回顾中方参与ITER计划之后,对ITER计划的贡献以及国内聚变研发的情况,并共同展望聚变未来发展。
记:在加入ITER这十年里,中国发挥了哪些独特作用?取得了哪些方面的成就,您能跟我具体讲一讲吗?
刘:中国参加ITER计划是中央高瞻远瞩,为我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08年经济危机对全世界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中国在这期间加入ITER,通过技术、人员、资金的投入,展现了我国积极参与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责任和担当。
中国加入ITER十年,取得的成就主要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关键部件的研发上面。自2008年以来,我国陆续承担了18个采购包的制造任务,涵盖了ITER装置几乎所有关键部件,由上百家科研院所、企业承担。在完成采购包任务过程中,中国建立健全了采购包制造任务实施管理机制,制定了采购包实施方案,确保我国承担的采购包制造任务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同时,在ITER采购包研发制造过程中,中国解决了一系列聚变工程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比如去年,中方负责研发的第一壁半原型件通过了高热负荷测试,测试结果符合ITER组织认证要求,实现了该类部件在世界范围内率先通过高热负荷测试。除此以外,中国在超导导体研发等诸多方面作出了贡献。
另外一方面,中国通过参与ITER计划,促进了国内聚变研究。在参与ITER合作过程中,我们拥有了一个很好的国际合作氛围和平台,这也为我国全面掌握磁约束核聚变研究和技术成果,锻炼、培养一支高水平聚变科研和工程技术人才队伍,促进我国其他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包括材料技术、超导技术、复杂系统控制技术、等离子体技术、大功率微波技术、成套设备制造技术等)起到很大的作用。
记:西物院作为中核集团长期从事核聚变能源开发的专业研究院,在ITER计划里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在这过程中,中核集团给西物院提供了哪些帮助?
刘:作为中国加入ITER项目的重要技术支撑单位,西物院承担了ITER计划中多个关键部件的研制任务。包括磁体支撑系统、包层第一壁、包层屏蔽模块、气体注入系统等采购包项目。针对ITER采购包任务,西物院在设计创新、特殊材料研制、材料连接技术、关键部件制造技术和试验检测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解决了一系列聚变工程关键技术。比如先前说的,我院研发的第一壁在国际上率先通过认证;此外,我院还成功建造了ITER磁体支撑全模型多维静力测试系统,为ITER装置和后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ITER装置的建造提供了保证,同时为中国自主设计建造聚变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核集团非常重视和支持西物院聚变的发展。集团领导多次对西物院进行调研。此外,集团其他兄弟单位,比如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在聚变工程设计、材料研发等方面给予了很多帮助。随着核聚变能的开发逐渐进入到工程研发阶段,其核工程特性日益突显,中核集团在这方面拥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必将对聚变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记:在加入ITER十年间,中国的地位有什么样的转变?您能结合亲身体会跟我讲一讲吗?
刘:在加入ITER以前,中国聚变研发的投入相对少,和欧美、日本等国相比差距较大。加入ITER之后,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聚变舞台的中心。现在,和其他国家比,我们不但不居于下风,在聚变研发的某些领域,我们甚至做到了赶超。
正因为中国在这些方面的进步,在和国际同行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更加自信。比如,以前邀请国外专家来国内交流,他们会犹豫甚至拒绝交流。现在,因为我们的实验装置上能产生好的实验结果,他们主动来与我们交流。再比如,现在国外很多专家会组成团队来国内开展联合实验。西物院每年都会举行中法联合实验,这些国际交流在过去是很难想像的。通过国际合作交流,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在受控核聚变领域的话语权。
记:如果说上一个十年中国融入了ITER并逐渐走向世界聚变舞台的中心,那么下一个十年中国核聚变的发力点在哪里?
刘:首先是要高质量地完成ITER采购包的相关任务。其次,我们还要参与到ITER后续的运行当中去,培养有运行经验的人才。此外,中国核能发展有着三步走战略,即热堆——快堆——聚变堆。在完成ITER项目的过程中,我们要着眼于今后的聚变示范堆,去布局这中间的关键技术,通过不断努力,攻克相关制约技术,为后续聚变事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领导班子
2020-07-22
- 广核集团总经理杨长利出任中广
2020-05-31
- 田佳树任华龙国际总经理
2020-05-06
- 一图了解运行核反应堆最多的国
2020-02-22
- 低温恒温器交付安装,35个国家继
2019-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