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助力电规总院引才聚智
创新,民族崛起的内在灵魂,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当技术实力已经站在产业的高端,一家企业还依然怀揣超越自我的勇气,果敢作为,则更显难能可贵。
作为我国能源电力规划咨询的“排头兵”,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简称“电规总院”)将科研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把打造高水平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融入到该院建设“能源智囊、国家智库”的战略愿景中。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有利于打造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增强电规总院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品牌提升等方面的综合实力。”电规总院院长谢秋野表示。
从拓荒耕耘到花开硕果,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站近三年,如今已成为该院在高端科研人才培养及生产、科研、创新方面的重要载体,为电规总院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转型发展提供着源源动力。
打造国家智库的科研高地
面对我国能源革命新形势,经过自我审视与定位,电规总院明确了以“高端咨询助推能源行业发展”的使命,踏上了建设“能源智囊、国家智库”的新征程。
为做好能源电力规划咨询支撑服务,加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能力,2013年3月,电规总院正式申请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我国电力科技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以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二次开发为主,已经转变为以自主创新、自主开发为主。”谢秋野说,我国电力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为科研工作提供了大量的项目题材,电规总院在我国能源电力发展中的智囊角色,以及良好的发展态势,也能为科技项目的研发提供先进的技术手段、充足的资金保障和良好的后勤服务。
肩负着我国能源电力行业规划研究和全过程咨询服务的重任,电规总院的这一申请很快获批。2013年8月21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文件,批准电规总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对相关规定深入研究、向专业机构征询意见、在兄弟单位走访学习……筹备工作紧锣密鼓、有序推进。经过半年的准备,2014年2月19日,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正式挂牌,成为该院科研体系建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开创了我国在能源电力规划咨询机构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先河。同一时间,由该院领导,管理部门及生产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博士后工作管理委员会宣告成立。
“这是一次创新之旅,更是一次收获之旅。我们要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立足优势、开拓眼界、引进人才、专注创新、将电规总院发展逐步推向新的高峰。”在挂牌仪式上,谢秋野掷地有声。
伴随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的正式发布,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和管理工作有了标准和依据,标志着该院博士后管理工作框架初步构建完成。电规总院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从此站在了一个新起点上。
科研人才培养的有益探索
一流的科研人才高地,需要一流的精神锻铸、一流的平台催生。为此,电规总院创新博士后培养模式,从招收到出站全过程从严管理,为博士后全力搭建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
2014年初,针对生产部门确定的4个研究课题,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次招收博士后。消息公布后,40余名国内外应届博士毕业生和拥有博士学位的在职人员报名,最终20名博士得以进入面试环节,但结果只有2名博士获准进站。2015年,在30多名报名者中,仅有1名博士被最终录取。
“差额”如此明显的博士PK足以佐证: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选人机制是何等严格。
“不需要的不立项,论证不清楚的不立项,没有推广价值的不立项。”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院长工作部主任崔占忠如此解读:“电规总院招收博士后更看重其在科研创新方面的能力,工作站确定的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实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前瞻性。应聘者不仅需要具备基本条件,在研究方向上还需要与我们确定的课题相一致。”
按照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管理办法》,博士后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由电规总院与高校签署联合培养协议,选聘学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担任博士后合作导师,这不仅为博士后开展研究提供了高水平的理论和实践支撑,也推动电规总院在产、学、研方面实现有机结合。
2014年11月,电规总院首批两名博士后开题报告评审会召开,来自电规总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国华电力研究院的权威专家出谋划策,对开题报告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工作建议。使博士后的科研工作从一起步就站在了整个行业的制高点上,而类似的专业指导、严格评审则贯穿于博士后研究的全过程。
按照规定,博士后需要在进站三个月、一年以及工作期满时,分别完成开题报告评审、工作进展中期考核,以及研究报告、成果、论文、总结等材料。在站期间,博士后人员须以第一作者单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的身份在国外期刊公开发表具备SCI/EI/A&HCI等检索的学术论文1篇,同时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论著)1篇,申请专利1项。电规总院对于科研工作的高标准,牢牢锁定了博士后科研成果的高质量。
“工作站将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的博士后,以及研究有价值的前沿课题项目作为工作的核心,制定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形成了特色明显的运行模式。”崔占忠说,“未来,还将继续完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从而推动电规总院科研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引领行业进步的先锋力量
以平台聚人才,以平台留人才。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就是这个平台的塬上之峰。在使命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推动下,电规总院博士后在科研探索之路上一往无前,建站仅一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已经结出硕果。
2015年8月,博士后李博撰写的英文文章《NumericalStudyoftheSimultaneousOxidationofNOandSO2byOzone》(臭氧同时氧化NO和SO2的数值模拟研究)在SCI收录的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JournalofEnvironmentalResearchandPublicHealth》上发表,成为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首项科研成果。
李博的研究项目《火电厂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针对污染物联合控制技术的原理、预期成效、存在问题、前景预测、投资成本和商业化程度等进行了多角度分析和研究,得到污染物联合控制技术工艺方案的比较,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燃煤电厂的多污染物联合控制技术的方案和建议,为我国煤电清洁高效发展提供了参考。
博士后苏燊燊根据其研究项目《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调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研究》,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JCR)《气候变化研究进展》上发表了论文《中国电力行业1990—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英文文章《SpatiotemporalcharacteristicsofconsumptionbasedcarbondioxideemissionsfromChina'spowersector》(《基于消费角度中国电力行业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被《Resources,Conservation&Recycling》的中国电力专刊收录。该课题针对我国能源结构和终端能源消费方式调整对大气环境的影响进行研究,系统地比较能源结构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多元化的调整,以及社会工业、交通和城乡民用生活中能源消费方式的变化,对我国大气环境PM2.5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量化。结果表明,开展电能替代、削减分散用煤、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是我国解决雾霾问题的重要手段。
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项发明专利获受理,4篇发表在中英文SCI、EI期刊的学术论文,应用于工程实践的研究成果……2016年4月,电规总院首批博士后李博和苏燊燊带着最新的科研成果顺利出站,并正式入职电规总院,成为该院科研创新领域的新鲜血液和先锋力量。
“能够成为第一批博士后是很幸运的事情。两年来,我深刻感受到电规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魅力,这种魅力来源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成就感,来源于电力行业高端咨询的使命感,这些为我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我坚定了留院工作的信念。”李博说。
2015年进站的博士后董鹤云也在为我国的电力行业发展贡献着智慧。她的研究课题《中国电力市场模式及其电价形成机制研究》立足新一轮电改的现实背景,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运行机制、预期成效、前景预测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分析研究,研究成果将为我国能源主管部门制定未来电力。市场及电价改革方案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两年多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电规总院注入了一股活力。2015年,电规总院获得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技术论文40余篇,获科技奖及工程奖30余项,荣获中国能建集团“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随着科研成果的逐渐增多,电规总院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运行管理等方面也日臻成熟,工作站正成为电规总院科技创新的新发力点。”谢秋野说,“未来,电规总院将进一步拓宽博士后研究的专业技术领域,努力实现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生产部门的全覆盖,使之成为电规总院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从而带动全院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为实现电规总院‘能源智囊、国家智库’的战略愿景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干货!一图读懂中国能建2019年工
2019-01-24
- 中国能建集团(股份)召开2019年工
2019-01-22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企业文化
2018-11-17
- [2017年]全国电力设计院20强 ,
2018-10-18
- 辉煌40年 | 电力规划40年回顾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