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工程与劳务:果敢转型升级 助力可持续发展——专访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凯
中国葛洲坝集团,一家因兴建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而得名的老牌央企,到如今成为在全球最大的250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名列第44、年营业额增长超过20%的行业排头兵,业务领域不断拓宽,业务结构根本改善,资产规模快速扩张,行业地位持续攀升。是什么奠定了异军突起、逆势前行的爆发力?
在葛洲坝集团总部驻扎3天,走访各个业务部门。葛洲坝人内心深处焕发出的自豪与精气神振奋着记者。是什么点燃了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因?是什么激发着员工们的干劲?带着这些问题,《国际工程与劳务杂志》记者专访了中国葛洲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聂凯先生。
记者:通过几天的调研,让我们感受最深刻的是员工们对企业的忠诚,他们真心为企业的发展而自豪,很多人说《关于促进集团公司战略实施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公司《指导意见》)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贵公司《指导意见》是怎样的秘密武器?
聂凯:公司《指导意见》颁布是在2013年7月,那时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上任,也正是国际宏观形势持续低迷时期,企业所处的行业市场萎缩,竞争日趋残酷,行业监管和业主的要求更加严格。我们清醒地意识到:2014年和2015年将是企业发展最困难的两年;再加上集团公司结构性问题突出、商业模式亟待改善、下属成员企业的发展状况参差不齐,要摆脱困境就必须进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改革创新,进行顶层设计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
我们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伊始,深入基层认真调研,广纳贤言、广聚民意,召开战略研讨会,经过严格决策程序,及时出台了公司《指导意见》。公司《指导意见》包含了我们对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对企业自身处境的冷静思考,既有战略规划,又有具体举措,为公司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解决了我们的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也正是因为在科学研判的基础上早设计、早部署、早实施,成就了现在企业逆势攀高、跨越发展。
记者:从颁布公司《指导意见》开始,公司就开启了转型升级进程。这个顶层设计是如何帮助企业冲破低端市场的竞争困境、增添了强大的发展动能?
聂凯:公司《指导意见》根据集团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制定,是针对公司管理12个方面做的一个系统“大手术”,具有针对性、独特性和可操作性。
两年多来,集团上下在坚定实施以改革创新为主基调的一系列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中,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体现在制度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业务结构、人才结构、资金结构等方面,一股重实体经营、强资本运作之风席卷了集团各个板块,并以市场为导向,持续发挥着联动效应,强化了板块间的协同发展能力。
首先第一个难题就是治理结构调整。我们没有直接引用西方流行的治理模式,也没有机械地照搬法规条文,而是从公司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企业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设计了一整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操作体系。我们严格界定了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三驾马车”的权限和责任,明确了董事长办公会、党委会、总经理办公会等重要会议的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推行了企业内部专职董事、专职监事制度,成立了5个监事会,向18家子企业派驻22名专职董监事。通过治理结构调整,企业运作更加科学、规范、高效。在组织结构调整方面,总部着力推进简政放权,提高管控水平;原有的下属37家企业经过以业务结构调整为中心的重组合并,形成现在20家各具竞争力的子公司,其中新成立了投资公司,搭建了对外投资的主平台。业务结构调整方面,我们加快由传统业务向新兴业务、由低端业务向高端业务转型的步伐,大力推进节能环保、污染治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轨道交通和高品质地产开发等业务,培养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公司非建筑子企业的利润贡献率在整个集团中占到了60%以上。例如,葛洲坝能源重工通过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取得了西班牙高斯科尔、芬兰瓦锡兰的燃气发电机组OEM制造、销售的中国独家授权;水泥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建设境外生产基地;易普力公司坚持国际市场开发、投资并购与国际贸易同步开展。没有非建筑企业“走出去”,集团的整体发展布局和业务结构调整的目标将很难实现。
第四个“大手术”是调整商业模式。我们尝试探索以小额参股拉动总承包的业务模式,成功签约了巴基斯坦SK水电项目;与阿根廷一家有实力的企业组建联合体中标了48亿美元的圣克鲁斯河大型水电项目;面对传统水电业务市场日趋萎缩的客观实际,葛洲坝率先以PPP模式积极参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2015年成功中标了贵阳综合保税区、唐山丰南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棚户区改造、海口南渡江引水等15个PPP项目,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PPP项目不是单纯的建筑业务,包括了融资、投资、回收等过程,不仅带动了集团的投资业务发展,而且引发了相关管理模式的改变、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产融结合是我们的优势,已经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记者:葛洲坝进军环保产业,是通过并购占领先进技术还是有自己的研发部门?
聂凯:我们着力打造的环保板块的确有声有色。2015年1月,我们完成对凯丹水务75%的股权收购,正式进入水务领域。6月出资5.5亿元控股55%,与大连环嘉集团共同成立葛洲坝环嘉再生资源有限公司,进入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我们的水泥公司确定了“水泥行业环保领跑者”的战略定位,注入很多环保理念,进行技术改造、设备改造、管理改造,节能减排,不仅提高了水泥生产的环保水平,降低了水泥产品的生产成本,而且积极利用水泥生产上下游相关技术、设备,发展生活垃圾协同处置、钢渣废弃物资源再利用等环保业务,开拓了市场前景。
我们一方面通过并购得到技术和市场,另一方面因为技术领先而并购成功,经营理念、先进技术和并购实力相辅相成。我们得益于组织结构治理,形成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在并购之后,将葛洲坝的企业文化移植进新企业,目前这些并购的企业都运行良好。
记者:有优秀文化的企业才能够长久发展。您如何评价葛洲坝的文化?
聂凯: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葛洲坝的企业文化,我个人认为企业文化最重要的就是营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我们倡导“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精神风貌,秉承“举一反三、持续改进”的纠错原则,追求“公平、诚信、共赢”的合作理念,以积极的文化抵御消极负面影响。
我们规范干部选拔和任用规则,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实绩,通过选人用人的公道正派,从源头上推动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环境的形成;我们坚持“唯才是用、人尽其才”,为各类人才打造个性化的成长通道,让每一位员工都有实现梦想和自身价值的机会;我们扎实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引导员工将个人的价值实现和企业愿景紧密结合,积极投身企业跨越式发展的浪潮。我们的宗旨非常明确,就是要强企富民,要让员工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葛洲坝集团通过这些年的锐意改革,改变了企业的生存状态,凭借着自身努力赢得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业务蒸蒸日上,得到了员工认可、行业认可、社会认可,激发出员工作为葛洲坝人的自豪感,从而也获得了员工的忠诚。
记者:2015年葛洲坝的国际业务又是一个丰收年。据说1994-2004年,葛洲坝的国际业务年年“交学费”,但是从2006年至今,国际业务的发展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聂凯:2006年初,出于规范管理国际业务、打造集团“走出去”平台的战略考量,集团成立了国际公司。这些年来,葛洲坝国际公司充分发挥了引领统筹作用,积极跟踪“一带一路”项目、融资项目、参股项目、投资项目等高端项目,提高现汇项目的中标率,推动存量融资项目的生效,引领集团各单位在各自国别区域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集团国际业务的快速增长。
国际业务这几年风生水起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将公司的国际发展战略与国家的“经济外交”相结合,积极争取和用好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的各项政策,从大项目的规划和投资着手,进行资金筹措、资本运作,占领产业链的高端;我们放低姿态虚心向成功的大企业学习,踏踏实实将项目实施好,讲信誉讲诚信;我们不墨守成规,坚持改革创新,不仅贯彻实施公司《指导意见》锐意改革而且还积极改进项目管理办法;我们在强化风险管理基础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首先,在全集团树立“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意识、全员参与的意识、总部管控的意识和“举一反三、持续改进”的意识。其次,集团完善了风险管控体系,组建了专司风险管理职责的风险控制部,形成了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以风险控制部牵头、内部控制监督、各单位分工负责的风险管理机制。重点从招投标环节控制源头风险,强化项目履约风险过程控制,确保风险受控。再次,对于“重大问题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投资决策、大额资金使用”等“三重一大”事项,公司严格坚持相关议事程序,进行民主决策。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干货!一图读懂中国能建2019年工
2019-01-24
- 中国能建集团(股份)召开2019年工
2019-01-22
- 中国电力规划设计协会企业文化
2018-11-17
- [2017年]全国电力设计院20强 ,
2018-10-18
- 辉煌40年 | 电力规划40年回顾
2018-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