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成世界大工程参照系
2013-09-02 15:19:05 来源:
A-
A+
电力18讯: 今年入汛以来,三峡工程发挥的巨大效益受到外界关注。有外国友人把三峡工程称为“令人震撼的来自中国的第八大奇迹”,但中国实现“三峡梦”绝不是争什么“世界之最”。三峡工程建设初衷是造福百姓,而大规模的三峡库区移民和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影响曾引起诸多议论。如今,三峡库区的安居乐业已吸引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等来取景拍摄。8月28日,国务院召开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聂卫国会前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工程院的报告表明,三峡工程发挥的作用超过预期,不仅全面发挥了当时论证设计的防洪、发电和通航的效益,还起到向下游供水和节能减排的作用。”不可否认,在全球出现新一轮“水电复兴潮”时,中国的三峡工程注定是世界各地同类大工程最好的参照对象。
三峡工程完成“治水兴邦梦”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聂卫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自2010年开始,三峡工程连续完成试验性蓄水达到175米水位的任务,确保了工程的防洪效益。三峡工程曾于2010年和2012年遭遇两次大洪水,洪峰流量分别达到每秒7万立方米和7.12万立方米,都超过1998年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三峡工程成功发挥拦洪削峰作用,为下游拦洪削峰每秒3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有武汉市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湖北很多地方往年汛期防洪压力很大,但随着大坝的建成,以往“全民上堤”防洪的现象没有了,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2010年7月,三峡工程迎战特大洪峰期间,有数十家境外媒体到现场报道。美国彭博社相关报道称,“世界上最大的大坝遏制了12年来中国最大洪水的水势,缓解了中国中部地区的洪水灾情”。“加拿大在线”称,“三峡工程驯服了长江最近十多年来罕见的洪峰,堪称现代发展的奇迹,还有效产出大量急需的电能、发展航运、减少水害”。新加坡《联合早报》当时的报道称,“三峡工程在今年防洪中的巨大作用,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它的指责”。专门研究能源与气候变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安德森参观完三峡工程后表示,“了不起,非常佩服中国有这样一个控制洪水、利用水能的工程”。
三峡工程作为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经过科学、严密、慎重的论证过程。三峡工程从1919年提出设想、1988年完成可行性论证到1992年通过人大审议,又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再到2009年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对此,聂卫国感慨地说:“三峡梦是我们驾驭洪水、治水兴邦的梦想,从孙中山提出来至今,中国人有浓浓的三峡梦。如今看来,可以说实现了我们的三峡梦。”
质量换来电能与航运效益
世界上任何一项大工程,遭遇质疑或引发各种议论都是正常的,中国的三峡工程也是如此。从论证阶段开始,就有人想知道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到底有多强,能经受“多少年一遇”的洪水,还有人担心工程是否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国际河流组织政策主任白好德(Peter Bosshard)2011年曾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撰文称,“都江堰体现出中国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长江上的大坝则是毛主义征服大自然的象征,三峡大坝被视为全球大坝的建设范本,但即便拥有最伟大的技能,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依然有限”。
对社会上的各种议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都会积极回应。聂卫国主任介绍,从对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开始,国家就非常重视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环保部每年都发布《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从监测数据来看,“利大于弊”的论证结论没有变。据介绍,建库以后,库区干流的水质保持总体稳定,部分污染物指标还有所改善。三峡水库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库区近水地区出现冬季增温、夏季降温的效应。由于库区本身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自古以来地灾频发。三峡建委一直高度重视对库区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聂卫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2001年以来,近300个勘察、设计、施工队伍约3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央财政拨款100多亿元,实施完成430个滑坡崩塌的治理项目,对13个县级以上城市和69座乡镇,302段库岸进行了保护。由于建立专业的监测体系和群防群治的监测体系,三峡库区地质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至今已连续10年实现库区地质灾害零伤亡。
聂卫国提到,三峡库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类资源,尤其是对中华鲟生存环境的影响。大坝建成后,阻碍了中华鲟回到上游产卵。目前,主要通过每年大量的人工放流中华鲟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试验性蓄水期将水位提高到175米以后,又需要在汛前腾出库容等待洪峰,把水位降到145米。这一涨一落之间,产生30米的落差,形成约302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消落带”带来的沉积物,也会对景观和周围群众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类似“三峡库区触发汶川地震和都江堰地震”的传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反驳。陈院士认为,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没有任何关系,三峡蓄水后,库区微地震频率有所增加,但三峡大坝总体安全,三峡工程总体安全。另外,三峡水库沿线设置有24个地震台网遥控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加,但是地震级别并不高,并且地震的频次呈下降趋势。
曾有人担忧三峡大坝的工程质量问题,说大坝二期工程存在“细微”裂缝。已故两院院士潘家铮曾解释,这些裂缝虽然存在,但极为细微,最宽不超过0.2毫米,对大坝安全几乎没有影响,而且这些裂缝的产生均为技术问题,绝非质量问题,世界上其他一切水电站也都存在这种裂缝。
陈厚群院士告诉记者:“实践证明,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是好的,完全可以满足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由于三峡工程的重要性和重大性,参建人员都视工程的质量如生命。”他表示,2010年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认为,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都得到认真处理。二期工程中的小裂缝已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完全可控。为保证工程质量,三峡建委专门成立由中外专家担任专业质量总监的质量总监办公室,邀请国内外顶尖的水库专家,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曾应邀出任三峡工程混凝土专业质量总监的美国混凝土专家欧内斯特・米切尔在卸任前强调,“中华民族是审慎和务实的民族,中国人民建设三峡工程,融入世界上许多最先进的理念”。工程质量让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日益显著,促成全国电网互联格局。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截至2013年6月底,“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6619亿度,去年的发电量是981亿度,占全国水电发电的11.4%。同时,三峡工程投入发电以后,相当于22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消耗约5000万吨原煤,这对全球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因此曾被《科学美国人》杂志列入“十大可再生能源工程”。
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同样突出,它提高了长江干流、库区支流和库区港口通航能力。三峡水库蓄水运行,结束“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且平均货运量为蓄水前最大货运量的5倍,船舶运输成本降低约1/3。三峡使长江航道安全性提高,事故率降低。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大水上交通事故锐减,仅为蓄水前的1/17。用聂卫国主任的说法:“长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为推动沿江区域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每年长江下游干旱极度缺水期间,三峡水库可向中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增加中下游航道的深度是0.8米。
“大坝:大,更大,最大”
三峡工程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创造上百项“世界之最”:如建设规模、工程总量、装机容量、泄洪能力等均为“世界第一”;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是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等等。2007年和2009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Windfall films制片公司先后到三峡大坝拍摄纪录片。英国公司拍摄的《大坝:大,更大,最大》一片是在五个国家的7座大水电站取景,最终以三峡大坝为落脚点,由“小”到“大”反映世界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展现人类水电工程建筑方面的成就。
据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介绍,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来三峡工地和集团公司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国外人士每年达数百人次。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投入运行后,有欧美俄日等数十个国家的政要、能源或水利部官员及专家来参观三峡工程。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曾表示:“三峡工程是独一无二的,工程完全是按市场机制规律进行的,这非常重要。”
国际媒体对世界各地修水电大坝的消息十分关注。英国《卫报》6月20日刊文说,在全世界的可再生发电量中,水电占据78%。在全世界4.5万座大坝中,有25%是用于发电,其他大多用于水库、防洪和航运。国际水电协会执行理事理查德・泰勒认为,“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水电工程能成为治水、防止极端天气损害和治理灌溉系统的宝贵资源。”
加拿大《环球邮报》近日也提到,随着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灾难后核电发展趋缓,水电站已成为重中之重的项目,但人类曾为一些“豆腐渣工程”付出过代价,因此要考虑到安全等问题。文章说,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中国,水电项目多集中在地震活跃带的西南地区,更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安全、环境影响和当地居民搬迁等问题。专门讨论严肃新闻话题及刊发观点文章的美国policymic网7月18日刊文称,“三峡水电站发电能力相当于15个核电站,是中国解决其能源危机的‘绿色’举措的关键部分”。美国“可持续发展商业”网站6月18日以“世界正进行大型水电站建设狂欢”为题报道说,“在核电危机后,如今我们好像正进入一场盛大的水电复兴”,中国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但规划中的刚果(金)英加大坝和巴西亚马孙水电项目将会更大。(本报记者梁 晨 丁廷立)
三峡工程完成“治水兴邦梦”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聂卫国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独家采访时表示,自2010年开始,三峡工程连续完成试验性蓄水达到175米水位的任务,确保了工程的防洪效益。三峡工程曾于2010年和2012年遭遇两次大洪水,洪峰流量分别达到每秒7万立方米和7.12万立方米,都超过1998年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三峡工程成功发挥拦洪削峰作用,为下游拦洪削峰每秒3万立方米,有效缓解中下游地区的防洪压力。有武汉市民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湖北很多地方往年汛期防洪压力很大,但随着大坝的建成,以往“全民上堤”防洪的现象没有了,节省了很多人力物力。
2010年7月,三峡工程迎战特大洪峰期间,有数十家境外媒体到现场报道。美国彭博社相关报道称,“世界上最大的大坝遏制了12年来中国最大洪水的水势,缓解了中国中部地区的洪水灾情”。“加拿大在线”称,“三峡工程驯服了长江最近十多年来罕见的洪峰,堪称现代发展的奇迹,还有效产出大量急需的电能、发展航运、减少水害”。新加坡《联合早报》当时的报道称,“三峡工程在今年防洪中的巨大作用,可能会减轻人们对它的指责”。专门研究能源与气候变化的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安德森参观完三峡工程后表示,“了不起,非常佩服中国有这样一个控制洪水、利用水能的工程”。
三峡工程作为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经过科学、严密、慎重的论证过程。三峡工程从1919年提出设想、1988年完成可行性论证到1992年通过人大审议,又从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再到2009年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对此,聂卫国感慨地说:“三峡梦是我们驾驭洪水、治水兴邦的梦想,从孙中山提出来至今,中国人有浓浓的三峡梦。如今看来,可以说实现了我们的三峡梦。”
质量换来电能与航运效益
世界上任何一项大工程,遭遇质疑或引发各种议论都是正常的,中国的三峡工程也是如此。从论证阶段开始,就有人想知道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到底有多强,能经受“多少年一遇”的洪水,还有人担心工程是否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国际河流组织政策主任白好德(Peter Bosshard)2011年曾在美国《赫芬顿邮报》撰文称,“都江堰体现出中国顺应自然的道家哲学,长江上的大坝则是毛主义征服大自然的象征,三峡大坝被视为全球大坝的建设范本,但即便拥有最伟大的技能,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依然有限”。
对社会上的各种议论,三峡工程的建设者和管理者都会积极回应。聂卫国主任介绍,从对三峡工程的论证阶段开始,国家就非常重视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环保部每年都发布《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从监测数据来看,“利大于弊”的论证结论没有变。据介绍,建库以后,库区干流的水质保持总体稳定,部分污染物指标还有所改善。三峡水库蓄水后,受水域扩大影响,库区近水地区出现冬季增温、夏季降温的效应。由于库区本身处于地质灾害多发区,自古以来地灾频发。三峡建委一直高度重视对库区地质灾害的整治工作。聂卫国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2001年以来,近300个勘察、设计、施工队伍约3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参加了二、三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央财政拨款100多亿元,实施完成430个滑坡崩塌的治理项目,对13个县级以上城市和69座乡镇,302段库岸进行了保护。由于建立专业的监测体系和群防群治的监测体系,三峡库区地质安全得到有力保障,至今已连续10年实现库区地质灾害零伤亡。
聂卫国提到,三峡库区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鱼类资源,尤其是对中华鲟生存环境的影响。大坝建成后,阻碍了中华鲟回到上游产卵。目前,主要通过每年大量的人工放流中华鲟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试验性蓄水期将水位提高到175米以后,又需要在汛前腾出库容等待洪峰,把水位降到145米。这一涨一落之间,产生30米的落差,形成约302平方公里的“消落带”。“消落带”带来的沉积物,也会对景观和周围群众的生活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针对类似“三峡库区触发汶川地震和都江堰地震”的传言,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枢纽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厚群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进行了反驳。陈院士认为,汶川地震与三峡工程没有任何关系,三峡蓄水后,库区微地震频率有所增加,但三峡大坝总体安全,三峡工程总体安全。另外,三峡水库沿线设置有24个地震台网遥控监测站,监测结果显示三峡库区地震活动有所增加,但是地震级别并不高,并且地震的频次呈下降趋势。
曾有人担忧三峡大坝的工程质量问题,说大坝二期工程存在“细微”裂缝。已故两院院士潘家铮曾解释,这些裂缝虽然存在,但极为细微,最宽不超过0.2毫米,对大坝安全几乎没有影响,而且这些裂缝的产生均为技术问题,绝非质量问题,世界上其他一切水电站也都存在这种裂缝。
陈厚群院士告诉记者:“实践证明,三峡枢纽工程的质量是好的,完全可以满足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的要求。由于三峡工程的重要性和重大性,参建人员都视工程的质量如生命。”他表示,2010年中国工程院三峡工程阶段性评估报告认为,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施工过程中发生的质量问题都得到认真处理。二期工程中的小裂缝已通过技术手段处理,完全可控。为保证工程质量,三峡建委专门成立由中外专家担任专业质量总监的质量总监办公室,邀请国内外顶尖的水库专家,制定高于行业标准的三峡工程质量标准体系。曾应邀出任三峡工程混凝土专业质量总监的美国混凝土专家欧内斯特・米切尔在卸任前强调,“中华民族是审慎和务实的民族,中国人民建设三峡工程,融入世界上许多最先进的理念”。工程质量让三峡工程的发电效益日益显著,促成全国电网互联格局。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截至2013年6月底,“世界装机容量最大”的三峡电站已累计发电6619亿度,去年的发电量是981亿度,占全国水电发电的11.4%。同时,三峡工程投入发电以后,相当于22座百万千瓦级的燃煤发电厂,每年可减少消耗约5000万吨原煤,这对全球推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无疑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因此曾被《科学美国人》杂志列入“十大可再生能源工程”。
三峡工程航运效益同样突出,它提高了长江干流、库区支流和库区港口通航能力。三峡水库蓄水运行,结束“自古川江不夜航”的历史,且平均货运量为蓄水前最大货运量的5倍,船舶运输成本降低约1/3。三峡使长江航道安全性提高,事故率降低。三峡工程建成后,重大水上交通事故锐减,仅为蓄水前的1/17。用聂卫国主任的说法:“长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为推动沿江区域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每年长江下游干旱极度缺水期间,三峡水库可向中下游补水200多亿立方米,增加中下游航道的深度是0.8米。
“大坝:大,更大,最大”
三峡工程作为举世瞩目的世界级工程,创造上百项“世界之最”:如建设规模、工程总量、装机容量、泄洪能力等均为“世界第一”;三峡双线五级船闸是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三峡升船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等等。2007年和2009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英国Windfall films制片公司先后到三峡大坝拍摄纪录片。英国公司拍摄的《大坝:大,更大,最大》一片是在五个国家的7座大水电站取景,最终以三峡大坝为落脚点,由“小”到“大”反映世界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与演变,展现人类水电工程建筑方面的成就。
据中国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介绍,自三峡工程开工以来,来三峡工地和集团公司参观考察、学习交流的国外人士每年达数百人次。在三峡工程建设期间和投入运行后,有欧美俄日等数十个国家的政要、能源或水利部官员及专家来参观三峡工程。俄罗斯前第一副总理涅姆佐夫曾表示:“三峡工程是独一无二的,工程完全是按市场机制规律进行的,这非常重要。”
国际媒体对世界各地修水电大坝的消息十分关注。英国《卫报》6月20日刊文说,在全世界的可再生发电量中,水电占据78%。在全世界4.5万座大坝中,有25%是用于发电,其他大多用于水库、防洪和航运。国际水电协会执行理事理查德・泰勒认为,“面临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水电工程能成为治水、防止极端天气损害和治理灌溉系统的宝贵资源。”
加拿大《环球邮报》近日也提到,随着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灾难后核电发展趋缓,水电站已成为重中之重的项目,但人类曾为一些“豆腐渣工程”付出过代价,因此要考虑到安全等问题。文章说,在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中国,水电项目多集中在地震活跃带的西南地区,更会尽可能地考虑到安全、环境影响和当地居民搬迁等问题。专门讨论严肃新闻话题及刊发观点文章的美国policymic网7月18日刊文称,“三峡水电站发电能力相当于15个核电站,是中国解决其能源危机的‘绿色’举措的关键部分”。美国“可持续发展商业”网站6月18日以“世界正进行大型水电站建设狂欢”为题报道说,“在核电危机后,如今我们好像正进入一场盛大的水电复兴”,中国三峡大坝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大坝,但规划中的刚果(金)英加大坝和巴西亚马孙水电项目将会更大。(本报记者梁 晨 丁廷立)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 大唐集团原董事长陈飞虎去向落
2021-01-03
- 能建总经济师:电力投资建设的“
2020-12-31
- 习近平: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
2020-12-15
- “国之重器”三峡工程完成整体
2020-11-01
- 目标规模超2亿千瓦,完成率仅1/4
2020-06-21
热点排行
- · 意外!华电集团公司董秘王绪祥升任华电国际董事长
- · 五大发电集团2017年供电煤耗对比
- · 2019光伏发电上网电价补贴政策草案提前曝光!工商业0.1-0.12,户用0.15-0.18
- · 2018年1-12月各地火电装机及利用小时数情况及排名发布 山东居榜首
- · 涉及11省共34台机组已移出停缓建名单!2018年分省煤电项目汇总表公布!
- · 欲哭无泪!华电控股入驻凯迪生态 18亿定增两年缩水78%
- · 配额制将落地 绿证交易出现颠覆式变化!
- · 混改大幕揭开!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拟募资不低于200亿元,引入2-10个投资方
- · 重组改革硕果丰 奋进标注新时代──国家能源集团2019年工作会议解读
- · 华电集团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