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源头练兵忙――武警水电二总队官兵春节坚守羊曲电站施工写真
2015-02-11 14:07:01 来源:
A-
A+
电力18讯:
高原的寒风肆无忌禅,海拔3500多米的黄河羊曲峡谷更是滴水成冰。零下15摄氏度,大风夹着冰雪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尽管天气严寒,环境艰苦,春节临近,青海羊曲水电站工程建设现场却焊花飞溅,装满混凝土的车辆来回穿梭,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练兵场面。调度指挥黄勇吹着口哨,手持指挥旗,精确指挥门机将混凝土卧罐吊送至浇筑舱位。下士张方荣正在浇筑仓位里绑扎钢筋,脱下手套和笔者握手时,被他如锉刀般的手掌握得生疼。他每天绑扎钢筋189根,绑扎质量均一次通过。他说简单的事,坚持做好就不简单。
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骨干电源点――黄河羊曲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龙羊峡水电站上游河段规划梯级电站茨哈水电站、班多水电站和羊曲水电站三个规划梯级电站的最下一级。工程总投资约68亿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9亿千瓦/时。2007年,武警水电二总队五支队100多名官兵从温暖的江南,来到这天苍苍野茫茫的戈壁高原,承担了水电部队在黄河流域首座电站班多电站建设,2010年10月,班多电站收尾工程结束,他们又转战到了羊曲电站。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粗犷,更激发了官兵们扎根高原、征服戈壁的火热豪情,他们以编织“电亮高原、光明圆梦”夙愿的情怀,在高寒、缺氧、低气压的极度环境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以超人的毅力践行着光明使者的历史使命。
尽管水电官兵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面对工程紧、任务重、工程施工及工程协调工作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扬“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水电铁军精神,在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下,紧紧抓住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效益”这三个原则,用真情、智慧和汗水建设精品工程。
笔者在左岸溢洪道卸料平台看到,十多辆混凝土侧卸车奔忙在卸料平台和混凝土拌合站之间,冒着热气的混凝土从车上的卸料斗倒入可装9立方米自蓄能混凝土吊罐,官兵冒着零下十多度的严寒,正在浇筑坝段的仓号内紧张地平仓振捣,同时为浇筑好的混凝土铺盖保温棉被。
羊曲工程指挥所工程技术科科长江新长告诉笔者,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413个仓位混凝土浇筑58400方,还有8400方混凝土需要赶在冰冻期前完成浇筑,官兵们克服了高原缺氧,地质条件复杂,现场作业面狭小,交叉作业等困难,对高寒混凝土施工采取了保温加热措施。按照应急救援模式组织工程练兵,在现场设置前进指挥所,24小时采取人歇机不停的方式练兵,在10个作业面都配备了调度指挥员和安全员,32台套重型施工机械高速运转,为确保任务安全高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支队三中队重庆籍下士唐道风,白天在作业面上精确放样,夜间认真整理测量数据资料,为了让成了家的老兵回家过年,他在7月份把假期休完了。四级警士长许升,在羊曲已度过了四个春节。许升老家在安徽蚌埠,他的妻子在农村,不仅要带幼子、下地干活,还要照顾长年受高血压困扰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艰辛,最大的希望就是许升过年能回来团聚。但作为中队代理排长,工程现场的组织人,他一次次把对亲人的思念埋在了心里,毅然走上了工地。虽然妻子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对他的默默支持,每年春节都将自己和孩子老人过节的照片发给他。谈及此,许升说,有时想想也很心酸,但想到岗位的需要、当兵的责任,我还是愿意选择坚守。
司务长尹涛正在做采购计划,因为工程指挥所离县城60多公里,一路蜿蜒险峻。他说要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多买些新鲜菜肉做储备。2007年,22岁时,他随中队从河南宝泉工程指挥所进驻青海高原戈壁已经第8个年头,三中队已是连续13年被武警水电指挥部表彰为标兵中队,2014年还被武警总部表彰为调整转型先进单位。他从入伍至今,一直在中队干,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今年他主动留在部队过年,要为战士们搞好过年期间的伙食质量。他常对战士们说,“吃饱吃好不想家!”
四级警士长向南同志身为一名测量工,羊曲电站刚进点时,他带领3个徒弟到黄河上游测原始地形,每天在海拔3500多米的山上来回十余公里,饿了吃压缩饼干、渴了喝口带着冰渣的凉水,两个月跑破了三双胶鞋,建立测量控制点19个,原始数据点位达4.5万个,数据记录记完了9个笔记本,为部队进军工程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他担任测量以来,带领测量人员建立控制测量点48个、原始地形点10余万个。根据练兵工程现场地形地貌特点,编制简单易懂的计算程序,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运用公式对各类参数进行反复计算,确保了现场测量的准确性。在羊曲溢洪道混凝土浇筑工程中,他带领测量队完成了底板混凝土地形测量186仓的测量资料,及结构混凝土5万方231仓的测量资料,为练兵工程的有序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青海羊曲水电站,高原上又一个绿色能源明珠,这里承载了水电官兵的智慧,汗水与艰辛。在这群山环抱,与世隔绝的黄河岸边,他们离家别子,昼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不为别的,只为早日把高原点亮。和平年代的忠诚与奉献该如何书写?他们给予最响亮的回答。(徐迎华)
高原的寒风肆无忌禅,海拔3500多米的黄河羊曲峡谷更是滴水成冰。零下15摄氏度,大风夹着冰雪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疼。尽管天气严寒,环境艰苦,春节临近,青海羊曲水电站工程建设现场却焊花飞溅,装满混凝土的车辆来回穿梭,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练兵场面。调度指挥黄勇吹着口哨,手持指挥旗,精确指挥门机将混凝土卧罐吊送至浇筑舱位。下士张方荣正在浇筑仓位里绑扎钢筋,脱下手套和笔者握手时,被他如锉刀般的手掌握得生疼。他每天绑扎钢筋189根,绑扎质量均一次通过。他说简单的事,坚持做好就不简单。
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骨干电源点――黄河羊曲水电站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与贵南县交界处,是一座以发电为主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龙羊峡水电站上游河段规划梯级电站茨哈水电站、班多水电站和羊曲水电站三个规划梯级电站的最下一级。工程总投资约68亿元,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多年平均发电量49亿千瓦/时。2007年,武警水电二总队五支队100多名官兵从温暖的江南,来到这天苍苍野茫茫的戈壁高原,承担了水电部队在黄河流域首座电站班多电站建设,2010年10月,班多电站收尾工程结束,他们又转战到了羊曲电站。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粗犷,更激发了官兵们扎根高原、征服戈壁的火热豪情,他们以编织“电亮高原、光明圆梦”夙愿的情怀,在高寒、缺氧、低气压的极度环境中,不畏艰难、顽强拼搏,以超人的毅力践行着光明使者的历史使命。
尽管水电官兵来自五湖四海,但他们面对工程紧、任务重、工程施工及工程协调工作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扬“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水电铁军精神,在极其恶劣的施工环境下,紧紧抓住工程施工“安全、质量、效益”这三个原则,用真情、智慧和汗水建设精品工程。
笔者在左岸溢洪道卸料平台看到,十多辆混凝土侧卸车奔忙在卸料平台和混凝土拌合站之间,冒着热气的混凝土从车上的卸料斗倒入可装9立方米自蓄能混凝土吊罐,官兵冒着零下十多度的严寒,正在浇筑坝段的仓号内紧张地平仓振捣,同时为浇筑好的混凝土铺盖保温棉被。
羊曲工程指挥所工程技术科科长江新长告诉笔者,目前主体工程已经完成413个仓位混凝土浇筑58400方,还有8400方混凝土需要赶在冰冻期前完成浇筑,官兵们克服了高原缺氧,地质条件复杂,现场作业面狭小,交叉作业等困难,对高寒混凝土施工采取了保温加热措施。按照应急救援模式组织工程练兵,在现场设置前进指挥所,24小时采取人歇机不停的方式练兵,在10个作业面都配备了调度指挥员和安全员,32台套重型施工机械高速运转,为确保任务安全高效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支队三中队重庆籍下士唐道风,白天在作业面上精确放样,夜间认真整理测量数据资料,为了让成了家的老兵回家过年,他在7月份把假期休完了。四级警士长许升,在羊曲已度过了四个春节。许升老家在安徽蚌埠,他的妻子在农村,不仅要带幼子、下地干活,还要照顾长年受高血压困扰的老母亲,生活非常艰辛,最大的希望就是许升过年能回来团聚。但作为中队代理排长,工程现场的组织人,他一次次把对亲人的思念埋在了心里,毅然走上了工地。虽然妻子常有抱怨,但更多的是对他的默默支持,每年春节都将自己和孩子老人过节的照片发给他。谈及此,许升说,有时想想也很心酸,但想到岗位的需要、当兵的责任,我还是愿意选择坚守。
司务长尹涛正在做采购计划,因为工程指挥所离县城60多公里,一路蜿蜒险峻。他说要赶在大雪封山之前,多买些新鲜菜肉做储备。2007年,22岁时,他随中队从河南宝泉工程指挥所进驻青海高原戈壁已经第8个年头,三中队已是连续13年被武警水电指挥部表彰为标兵中队,2014年还被武警总部表彰为调整转型先进单位。他从入伍至今,一直在中队干,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今年他主动留在部队过年,要为战士们搞好过年期间的伙食质量。他常对战士们说,“吃饱吃好不想家!”
四级警士长向南同志身为一名测量工,羊曲电站刚进点时,他带领3个徒弟到黄河上游测原始地形,每天在海拔3500多米的山上来回十余公里,饿了吃压缩饼干、渴了喝口带着冰渣的凉水,两个月跑破了三双胶鞋,建立测量控制点19个,原始数据点位达4.5万个,数据记录记完了9个笔记本,为部队进军工程获取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他担任测量以来,带领测量人员建立控制测量点48个、原始地形点10余万个。根据练兵工程现场地形地貌特点,编制简单易懂的计算程序,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运用公式对各类参数进行反复计算,确保了现场测量的准确性。在羊曲溢洪道混凝土浇筑工程中,他带领测量队完成了底板混凝土地形测量186仓的测量资料,及结构混凝土5万方231仓的测量资料,为练兵工程的有序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青海羊曲水电站,高原上又一个绿色能源明珠,这里承载了水电官兵的智慧,汗水与艰辛。在这群山环抱,与世隔绝的黄河岸边,他们离家别子,昼夜奋战在施工一线,不为别的,只为早日把高原点亮。和平年代的忠诚与奉献该如何书写?他们给予最响亮的回答。(徐迎华)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