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朔铁路大准线开工30周年:光阴的故事
火车笛鸣,朝阳初升。
1990年7月17日,当建设者们用顽强与坚韧扣响沉睡的黄土地,大准线铺下了第一根让故事继续的轨枕。
山川向两边开道,海洋在远处呼唤。
30年斗转星移,时光涛涛。264公里的大准线作为西煤东运的黄金通道,舒展于高原与黄河间,开过中国改革开放振奋而激昂的锦绣卷轴,驶过中国能源史上壮阔前行的大美征途。
身驮乌金,跋山涉水。
一条路、三十年、一代建设者,几代参与者,一个必须要讲的宏大故事。
芳华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83年的准格尔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汉,抽着旱烟放着羊,一曲漫瀚调道不尽古道心肠。
与之相对的,是百里煤海在地下涌动不安。老百姓依旧按照他们的时间过着日子,殊不知,黄土地正在酝酿着一场石破天惊的改变。
1983年3月,国务院提出加速开发准格尔煤田,大准铁路作为准格尔煤田一期建设配套工程随之启动。
1990年7月17日,大准铁路正式起建。
乌金只有驾上奔往时代的列车,才能真正全速开往社会主义建设的浪潮中去。
1991年9月,大准线迎来了它的第一批储备人才。
21岁的奇永霞,从呼和浩特市铁路司机学校毕业后,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准线。那个时候的薛家湾还是个“土圪卜”,用奇永霞的话来说:“心凉了一大截,欲哭无泪,如坠冰窖”。这种心理状态是第一批来到线上所有职工的真实写照。当奇永霞还未从失落中走出,就和同学们一起踏上了去小站的路途。首车上,同学们沉默的坐着,各自咀嚼着失意与难过,周围太黑了,奇永霞看不清坐在跟前的同学的脸,偷偷抹了眼泪,这时已经有女同学哭出了声音。
不论是第一批参建者,还是第一批职工,他们都是开拓者。纵观中国能源史的开端,开拓者的精神始终是最勇敢、最无畏、最值得被后人称道的。
而他们所到之处,渐渐有了人,有了路,有了烟火,有了发展。
奇永霞和同学在凉城下了车。彼时,大准线仍在紧锣密鼓的建设过程中,一下首车,虚土掩了半截腿,深一脚浅一脚,他们走向的是一个漫长的没暖、没水、没电的岁月。尽管如此,没有一个人牙缝里蹦出过个“走”字。
建设大准线的热情与职工的单纯熔铸出了一段激情燃烧的日子。没有电,可以点蜡烛。没有暖气,那就多穿点,再不行,就硬抗。没有水,那就联系老乡从六苏木赶了个毛驴车给拉水。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吃不上菜,无数个日夜,奇永霞和同事们顶着口腔溃疡,在烛光下背《技规》来捱过漫长的等待,他们渴望着,渴望在《技规》上背到的每一句话何时可以用到实处。凉城等待的岁月,是大准线开工建设到开通运营,无数铁路职工青春时期的必修课。而他们的坚韧与不屈,更是“大准精神”的真实写照与源头根基。
奇永霞记得当时有个同学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凉城城凉心不凉,下联是:单身身单心不单,横批:建设大准。
这是独属于大准精神的乐观与豁达,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们的芳华才被注入了重量。他们也终于等到了运营通车的那一天。
在参建者们纷纷亮出“我们区段不挡道”的誓言后,1993年8月8日,丰准段铺架贯通;1994年5月,二期工程大丹段破土动工;1994年7月20日,大准线临官运营,1995年3月25日,开行首趟运煤列车;1996年7月,大丹段铺架贯通;1997年6月28日,大准铁路全线电气化开通,11月19日,第一列运煤列车驶向秦皇岛港。
荒凉与孤苦,是繁华的前奏。
从此,他们的生活、成长、爱情、青春、理想,都与这条铁路发展的每个印迹休戚与共,息息相关。
希望 开往春天的列车
黄土高原依旧按照它的时刻表缓慢地走着,黄河水也如停滞般顺从地流淌着。
1993年,在改变并未彻底发生之前,每个人都不知道等待是否值得。
陈培福是带着“一身技艺”从呼铁局来到大准线的,可谓是举家搬迁。走之前,陈培福跟媳妇说:“咱们去住楼房,拿高工资,让孩子上好学校。”一到薛家湾,陈培福一拍脑门:“这是让骗了吧!”楼房不说了,陈培福一家从砖房住到了土房里,两个月没有领到工资,孩子上学的学校还在建设。满天黄沙,吹的陈培福一家看不到希望,每天吃饭前,都得拿水先漱口。
而现在的陈培福说:“当初幸亏没走!”
1993年10月份,第一批电力机车SS3型电力机车被大准人敲锣打鼓的接回了薛家湾西货厂,紧接着,车皮也回来了。
当最先进的电力机车出现在落后的小镇上时,小镇居民沸腾了。用现任机务分公司联运车间副主任恩和的话说:“老百姓看到电力机车的场景,无异于是现在的人看到宇宙飞船。”
时任调车长的陈培福,在老百姓的眼中,就像遥不可及的英雄。其实别说沿线老百姓没见过火车了,就连大准铁路没见过火车的职工也大有人在。老百姓看着陈培福,再看看他手里的红旗旗、绿旗旗,那是多么的神气啊!就像部队里的军官一样,火车的放风管一“撒气”,老百姓们就笑着捂耳朵。有的老百姓问陈培福:“咋了这个火车这么听你的话,你一摇旗旗就过去了?”
还有的老乡,为了坐一趟火车,带着干粮,带着水,坐火车到了唐公塔或者附近的小站,再步行回村里,为的就是能骄傲的跟同乡说:“咱是坐过火车的人哩!”
大准铁路的开通不仅仅承担国家能源集团黑岱沟露天矿、哈尔乌素露天矿以及伊泰等地方煤炭的运输任务,同时承担着东胜、万利、神木、新街、乌海、宁东等矿区和甘泉铁路进口煤炭的外运任务。它东连大秦线重要运输通道,西接煤海薛家湾,它牵手两省六旗县,情系沿线父老乡亲。
它不仅仅是一条为国家能源需要源源不断进行输送的黄金通道,它更是载着沿线村民去往更广阔世界的希望之列。
张淑玲,现任大准线通勤车列车长。1994年7月20日,两节绿皮车厢,成了大准线开通客车历史的开端。第一列车由薛家湾开往丰镇,那是张淑玲的第一次出乘,兴奋的不得了,腰板挺的笔直。她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与客车一道,奔驰在大准线上。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张淑玲开始察觉这份工作的不易。沿线的村民对于火车有种天然的畏惧,他们小心翼翼却又满怀好奇地坐上火车,眼睛里满是茫然与不安。有的小孩子上了车只敢缩在过道里,还有的老乡怕自己的衣服弄脏了座椅,怎么也不愿坐下。张淑玲每次都要不厌其烦地去把小孩拉回车厢,劝大人们坐下。有的老乡甚至会在半路上喊:“姑娘,给大娘停一下车,大娘家就在这个村了,诶,你们咋不停车!大娘过站了!”每当此时,张淑玲总会耐心的跟老乡们解释。
孩子们是这趟客车的常客,以前他们的求学路遥远极了,有了这趟客车,孩子们的求学路变得方便又安全。坐车的孩子越来越多,可这趟客车却停止向孩子们售票了,求学的孩子们免费坐车,这是大准线履行社会责任的担当。
渐渐地,这趟客车成为了老乡们出门的必备交通工具。不论是刮风下雨,大雪黄沙,它都风雨无阻地开行着。老乡们对这趟客车的感情深厚,孩子们在长大成人后,也依旧会想起那一趟不收钱的绿皮火车。
客车的开行,不仅担负着运送旅客的业务,在通信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还担负着给沿线各个小站传送文件的任务,奇永霞她们这些小站驻守者吃不上蔬菜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非典、疫情期间这列客车几乎成了唯一的交通运输通道。
这列开往春天的客车,成为了大准线与沿线居民共同奔向美好明天的桥梁。
改变 敢叫日月换新天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现在大准线点岱沟工务区段的檀国强,已经和这条铁路相处了整整30年。大准线上发生的所有“大事”,他都遇上了。21岁的檀国强刚来大准线时还是个瘦弱的小伙子,洋镐捣不了几下就汗流浃背。1996年的洪水把沿线桥梁护椎冲塌,檀国强和工友们抢修了三天三夜。2012的洪水把沿线护坡冲塌,檀国强依旧在前线冲锋陷阵,趟泥涉水,2016年的洪水,檀国强与工友们在点岱沟抢修,工务人员全员出动,没日没夜,啃着面包饼饼,困倦极了就和衣卧地而眠。
从最初运量的100万,到2002年年发送煤炭高达1544万吨,超过了1500万吨的设计能力,檀国强和所有的工务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证了铁路的钢铁之躯安全。
2002年开始,大准线开始以平均每年600万吨以上的增量高速发展。运量激增,需求与运能不足矛盾开始日益凸显。2003年大准线开始施行每年两次的“集中施工会战”,引进大型机械对线路进行清筛,扩能改造也被提上议程。2005年,扩能改造战役正式打响,这场战役涉及路基、桥涵、轨道、站场、房建、信号、电力、牵引供电和通信等多个项目,并陆续开通了三支树、庙沟、前石门、北黄土沟4个车站,运输组织能力大大提升,大准铁路干线运输能力达到4950万吨。这同时也意味着,万吨列车重载实验可以开始进行了!
10:00整,车站值班员下达指令。万吨列车缓缓启动了。国内单线首开万吨列车先河的历史时刻定格。
乌金长龙坚定的驶过祖国西部的大好山川,鸣着汽笛,欢快极了!
当火车路过新店子站时,正在值班的檀国强跑到站台,他望着向他驶来的万吨列,心里一阵激动,“一节、两节、三节……”他不自觉的数着火车的节数,继而感慨:“这万吨列可真长啊!
这长度,是大准线荣耀的长度,更是大准线职工们幸福的长度。
万吨的成功开行,是为了迎接亿吨时代的来临。
2008年,大准线着手增二线建设,2010年的大准铁路年运量突破7100万吨大关,是设计运量的4.7倍,运输收入从亏损1877万元发展到盈利10.26亿元,增长了155倍。2015年,大准铁路正式迈入亿吨时代。煤炭的黄金十年,也是这条黄金通道繁华如流的十年。最初只有土房房的薛家湾,开始被人们戏谑为“中国三大湾”,黄沙早就不吹了。不论是曾经因为在黑暗中看不到希望而抹泪的奇永霞、张淑玲,还是觉得自己“被骗了”的陈培福,他们早就通过自己的勤劳双手,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车。
大准,也开始踏上了它的下一段征途。
初心 迈向高质量发展
火车一动,黄金万两。
当能源运输企业迈进“后黄金”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考题就来了。
王忠,现任机务分公司检修车间主任。1993年,公司首台DF7型内燃机车投运,王忠被派驻到丹洲营站担任路用和调小作业,他和同事们住在施工单位遗留下的简易工棚中。机车的维修保养技术,由这里萌芽壮大。缺少工具、配件,他和同事就去60公里外的集宁机务段借,遇到技术问题,乘着三轮车到10公里外的丰镇站给集宁机务段技术人员打电话咨询,往返、求援,他与同事们在简易工棚里攻克下了一个个难题,为日后机车维修保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7年SS3型电力机车投运,2005年SS4B型直流电力机车诞生,大准线每一次动力换型背后,都是对检修人技术“淬炼”的考验。他们陆续攻克下了自主中修业务,“计划修”与“状态修”结合,外委修理等重重难关,为企业“开源节流、增收节支”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大准人不断锤炼着自己的技能,快速推进数字化铁路建设步伐。2019年大准线实现重车线75kg/m无缝线路全线贯通,运煤专线向大物流通道转型,20多种非煤品种与五金一同在黄金通道上并驾齐驱。
2019年11月27日,国家能源集团宣布,大准线、准池线、巴准线三条铁路重组整合为新公司。大准铁路作为新朔铁路网中线路最长、历史底蕴最厚重的国家I级电气化铁路,正在焕发出新的生命。截至2020年7月17日,大准铁路已实现安全生产9400余天,运量累计超过15亿吨,为国家能源集团运输生产,保障国家能源稳定,发挥国企“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改革的浪潮冲击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三十载韶华流逝,铁二代们也已经陆续涌入到大准线建设的大潮中。每一个参建者,每一个参与者的故事已不必赘述,那段关于青春与奋斗光阴的故事,已深埋进每一根枕木里,那段关于未来的希冀与砥砺,已奔驰在百里钢轨上。
未来还需要我们全力去书写,推进四站改造,建设集装站,为实现运量再跨越造血通脉,建设智慧铁路,每一个任务都在召唤我们继续出发。三十载的光荣与梦想,几代大准人的雄浑赞歌,煤海之舟深情的吻过黄河几字湾,也在深情的亲吻这个伟大的时代,拥有新身份的大准人将在新朔铁路公司“安全、智慧、高效、绿色”的战略目标引领下,延续光荣与使命,助力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发展,成为中国货运发展史上永不停歇的力量。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