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铁路“包神进行时”——包神铁路“智慧铁路”建设纪实
11月5日,包神铁路新准铁路公司的“工供电”三个专业的数字编码工作已经全部完成,“智慧铁路”建设融合阶段的最具支撑性与基础性的“大数据池”已经具备雏形,数据库的具体作用将在今后的“智慧铁路”建设中进行系统性的评估,从而验证它的可操作性和可实用性,当评估通过,新准铁路公司作为试点在“智慧包神”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将在包神铁路全面推行。
在国家能源集团9月30日印发的《关于建设现代化运输产的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段话: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运输结构调整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先进技术为支撑,深入实施集团公司“一个目标、三型五化、七个一流”战略,不断完善集疏运配套体系、优化运输组织、推动重载技术创新、提高运输智能化水平,打造全球领先的安全指挥高效绿色的现代化运输体系,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能源集团提供坚强支撑,为建设交通强国贡献力量。
可以看到,智慧铁路建设,这是国家能源集团铁路运输板块史上的又一次历史转折点,也是包神铁路刻不容缓需要立马出发的一次浩荡征途。
从整合到融合 将过去写进未来
当人工智能、区域链、物联网新技术呼啸而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铁路融合发展的脚步也变得愈来愈快。新形势、新任务,催生出新要求,刚刚整合成立的包神铁路集团,凭借敏锐的嗅觉,已经感受到了这种自上而下以及自下而上的诉求,开始迈进智能铁路建设的门槛。包神铁路公司、新准铁路公司、机务分公司针对自身特点和实际,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IT技术,研发应用了部分行车设备智能感知、智能控制、智能分析系统,智能铁路雏形初备。
随之,2019年4月,“智慧包神”建设在此基础上升级至公司统归、统建,智慧铁路建设中最复杂与艰辛的阶段——融合的征程就此展开。
尽管包神铁路各子分公司在前期已经具备了智能铁路的雏形,但是包神铁路公司、新准铁路公司、甘泉铁路公司、机务分公司、运输服务分公司在智能铁路建设的整体步调上有所差距,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每个子分公司都有其特色特点,所以一个能够兼顾有加,行之有效的执行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从2018年底,“智慧包神”工作组就已经着手进行前期的各项调查,评估各个子分公司进行智慧铁路建设的条件,掌握各条线路设备的基本情况,挑选最具“资质”成为智慧铁路建设的先行试点,明确设备数据库中有哪些内容以及数据库的最终用途。
正所谓功名需百战,水滴方石穿。早在2017年6月,包神铁路以巴准线海勒斯壕南站电务工区为“引火之薪”,开始撬动企业的新旧动能转换“无缝衔接”,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和持久发展的铁路运输企业愿景。“物联网”“云平台”“互联网+”等要素形成的安全生产管理系统开始了与巴准线的碰撞磨合。最初,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为解决上道防护问题而设,经过新准铁路公司二年的摸索与探索,它已经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覆盖安全生产全过程、全专业的信息化、智能化解决方案。新准铁路公司也以智慧铁路建设最具资质的身份,成为了先行试点单位。
从“孤岛”到“群山” 夯实大数据基础
在信息碎片化,各类数据爆炸的时代,甄选有用信息,为我所用已经越来越难,这也是公司在进行“智慧铁路”建设过程中要面对的首个难题。各个专业、各个层级、各条线路、各项设备拥有着海量的数据。
这些海量的数据像一座座“孤岛”,分布在各个专业中,它们本身没有形成交互,容易造成大量信息的浪费。当设备的感知层,静态的感知层主要为设备的履历,动态的感知层主要是铁路安全生产管理系统,以及故障的监测感知通过协议与接口形成集团的数据库,这个包含各类设备静态动态信息的数据库是流向应用层与决策层的重要基础。
为了解决“孤岛”的问题,打破信息壁垒,让感知层通过协议与接口“流向”决策层,2019年10月数据治理工作组成立。
数据编码工作率先在新准铁路公司展开,根据新准公司的基础数据,编制“工电供”编码字典,形成统一的标准化数据,消除信息孤岛,使不同系统数据相互完成“工电供”编码字典。
数据编码工作,是“智慧包神”建设融合阶段最基础也最“苦脏累”的活,因为计算机只认识数字,工作组需要把所有的设备来写成数字便于计算机识别,大到一个设备整体,小到一颗螺丝,都需要将其写进数字,变成大数据库中的一条信息。在参照国铁的数据编码文件时,智慧包神建设工作组需要贴合自己的设备,对文件的架构、原则,进行技术性调查和适用性改造。
工位不够用;铁塔上面有无和机房同样的设备;无法写语言描述;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至,在智慧铁路建设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参与者们一次次走到分歧路的交点,再一次次去验证更合理的路径。
这样的“争吵”无时无刻不在“智慧包神”的建设进程中发生,而这也印证了那句名言——科学的进展是缓慢的,是从一个点爬行到另一个点,而科学也始终是不公道的,不提出十个问题,就无法解决一个问题。
尽管“智慧包神”的建设进程曲折而迂回,但是在数据融合共享的这个关键环节,参与者无人敢掉以轻心,他们正以一名科级工作者的高度严谨和负责,为下一步促进“智慧包神”各专业协同发展和智能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年的智能铁路建设征途,为“智慧包神”的发展奠定了腾飞的路基,2019年,是包神铁路在智慧铁路建设征途上融合发展的一年,全体包神人进入了“融合倒计时”状态,按照时间表来融合已建成的各专业感知系统,规划覆盖公司各专业、各管理职能的感知群。
可以说在智慧铁路建设的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是建设者,更是受益人。未来,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高度智能化铁路系统,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新技术的应用,将实现铁路移动装备、固定基础设施及内外部环境间信息的全面感知、泛在互联、融合处理、主动学习和科学决策。通过对路内外环境透彻的感知度量、全面的互联互通、深入的智能分析,实现铁路移动装备和固定基础设施状态的自感知、自诊断、自决策,达到运输生产作业智能化、运营管理组织智能化、经营决策分析智能化,“保障安全、提高运输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新一代智慧铁路运输体系将有所可期。
目前,在全国的智慧铁路建设中,大数据的应用并没有真正成型,这就代表着包神铁路进行智慧铁路建设的参与者们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只能在泥泞中去摸着石头过河,这是一条还没有人走通的道路,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努力才显得弥足珍贵,不问结果,但问耕耘,这是他们的信仰,也是属于他们,属于智慧包神铁路建设的“进行时”!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