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素煤矿:打好“三张牌” 构建平安矿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刘阅兵 报道 在传统印象当中,煤矿似乎是高危行业的代名词。一提起矿井,首先涌入脑海的大都是“环境恶劣、工作危险”等词汇。可是,当隶属于国电建投内蒙古能源有限公司的察哈素煤矿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之后,从根本上扭转了这一状况。提起这个大型现代化煤矿,国电建投公司领导信心满满:察哈素煤矿安全工作顺利推进,主要得利于我们在安全方面打好了三张牌。
第一张牌:打好“文化”的王牌
企业的安全工作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刚性的监督考核,更需要柔性的文化引领。察哈素煤矿将安全工作的突破点与着力点放在提升安全意识、宣贯安全理念、健全安全体系上,将文化宣贯作为搞好安全工作的“王牌”。
多变的安全知识“宣贯战”
如果将察哈素煤矿的安全知识宣贯用“战斗场面”来比喻的话,那就是既有动辄千人参与的大规模的“阵地战”、又有针对特殊受众的“麻雀战”;既有对传统宣贯模式的推陈出新,又有对新媒体的合理应用。
2015年度,察哈素煤矿结合企业实际与青年员工多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煤电一体化企业特点的宣贯活动。在利用好传统的安全手册、员工手册的基础上,充分借助公司微信公众平台,开展了安全知识“100题”微竞赛等具有新媒体特色的安全宣贯活动,受到了员工的广泛欢迎;开展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咨询人数达到300余人,发放安全生产宣传资料千余份;开展了2015年知识竞赛活动,以赛促学;增设安全生产知识宣传册取用点12个,全年共取用1200余份,进一步普及安全法律法规知识,有效增强了各级人员安全生产意识。
小李的“压力”
小李是该煤矿负责员工培训的专责,2015年他所负责的培训工作,高标准通过了公司年度考核。可是小李却实实在在的感到了压力:“今年员工持证上岗率达到了100%,那明年的工作可就容不得半点马虎了,不然这个100%还怎么保证?”
远高于行业要求的培训率,既是小李的“压力”也是察哈素煤矿安全工作顺利开展的诀窍。在坚持“安全理念引导和实际操作技能实训并重”的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三种人”、特种作业人员、“三违”人员、事故责任人以及职业卫生健康知识的培训,建立起安全教育培训考核长效机制,打造了一支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员工队伍。
通过开展事故案例宣讲和案例剖析、事故“回头看”等活动,以实际案例教育、警示员工树立安全、风险意识。同时,增强培训工作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按计划组织培训,建立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档案,做到一人一档,如实记录每位从业人员参加安全生产和职业卫生教育培训的时间、内容以及考核结果等,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推进安全培训由“应知应会”向“必知必会”的更高要求转变。
第二张牌:扣牢“落实”的底牌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缺乏有效的落实措施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察哈素煤矿将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牢牢扣住这张“底牌”,开展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活动。
关于安全体系建设的数据
谈起察哈素煤矿的安全建设工作,国电建投安全生产部主任喜欢用一组实际数据来说话:“仅在2015年,我们就明确完善了察哈素煤矿168个岗位的安全生产岗位职责,修编47项煤矿安全生产管理规程,新增57个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修订安健环及生产技术考核指标22项”。
明晰具体的岗位职责与安全标准规程的采用,不仅高标准践行了安全生产责任体系“五落实、五到位”的具体要求,也理顺了安全工作的管理流程,划清了安全责任权限,有效提升了安全工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确保了“生产经营延伸到哪里,责任体系就覆盖到哪里”,真正做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通过对先进技术指标与对标指标考核的不断优化,突出解决了“抓得紧不等于落得实,严处罚不等于管得严”的矛盾。
“花式”的检查法
“监督”与“考核”虽然不是管理的目的,但却是确保安全责任落实到位的有力保证。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2015年度察哈素煤矿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恐怕只有“花式”这个词最为合适,因为不仅有矿上的自查、公司组织的统一检查、当地政府的检查,还有独具煤电一体化特色的“煤电跨行业互查”等形式。
为了彻底排查隐患,做实“三反四保”工作,2015年,该矿组织开展井下文明生产检查6次,煤矿质量标准化检查12次,季节性及专项检查51次,下发检查通报47期,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54份,累计排查安全隐患2652条,已整改2630条,整改率99.2%。察哈素煤矿自行组织开展月度检查12次,专项检查20次,共计检查安全隐患和问题854项,整改闭环率100%,全年共查处“三违”事件1175起。有效细致的检查将风险隐患消灭在了萌芽之中,为察哈素煤矿的连续安全生产打下了基础。
第三张牌:树好“创新”的招牌
“创新”理念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在安全工作当中“创新”理念的作用依旧突出。察哈素煤矿在安全工作当中创新工作方法、工作思路,为企业树立起了“创新”的招牌。
生产技术新
煤矿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人的不稳定因素”是事故易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状况,察哈素煤矿依据《煤矿安全生产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的具体要求,在高危区域、重点防护部位按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原则,对相关的操作、巡检、点检等作业进行优化设计,将“人员的不安全行为”降至最低,在根源上降低了隐患系数。
在全公司范围内鼓励开展科技创新、创效活动。在2015年QC小组活动中,涌现出如“矿井风立井除尘”、“降低3-1煤层回风顺槽变形量”等高质量、有针对性提升煤矿安全管理水平的课题15项目。
管理思路新
为了确保安全工作的实际效果,察哈素煤矿积极在安全管理思路上动脑筋想办法,创新外委单位考核管理办法。
针对煤电一体化企业特点,察哈素煤矿对外委单位采取了被称为“一二一”工作法的新型管理模式,即采用“明确一个标准、实施双向考核、注重奖惩兑现”的管理模式。实现对外委单位管理的三个转变与两个有效,由业主被动检查向承包方主动检查的转变、安全隐患发包方被动监督整改向承包方主动整改的转变、粗放型检查向精细化检查的转变,有效规避了用工风险,破解了外委单位数量多,人员流动量大、变化快的安全管理难度大的课题。
环保标准高
察哈素煤矿在创建之初就以建设“安全、绿色”的大型现代化矿井为己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察哈素煤矿主动适应国家最新环保标准,把煤矿的环保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业内人士常用“吃干榨净”来形容布连察哈素煤电一体化项目的环保能力:开采出的原煤经过洗选后优质的煤炭直接运走销售,洗选出的煤泥作为布连电厂机组的燃料进行掺烧,产生出的粉煤灰则作为凝胶、水玻璃及黄土等制浆防火材料的替代物,作为井下阻化剂使用,重新回填至采空区。
打好“文化”王牌、扣牢“落实”的底牌、树好“环保”的招牌,在这三张牌的合力下,察哈素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逐步提升,这个年产1000万吨大型现代化煤矿不仅实现了自掘进以来连续安全生产(掘进)2000余天的安全生产记录,更在2015年度国电集团组织的两次安全质量标准化验收中分别获得96.826与97.87分,达到一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水平。
刘卓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