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能源黄白茨:打通智能化综采面补给通道
走在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黄白茨矿业公司950集中运输巷,只见干净整洁的巷道内一侧是皮带机、一侧是轨道,轨道旁边侧帮的顶部,一黄一蓝两趟管路一上一下整齐划一地固定在吊钩上,笔直地延伸至巷道深处,这是一条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补给通道。
该公司通风二队队长高飞介绍说,眼前这一黄一蓝两趟管路就是队里职工刚完成不久、改造后的压风供水系统的一部分。改造后的系统,既保障了矿井的正常生产,又提高了质量标准化工作水平,最主要的是,还推进了智能化矿山建设步伐。现在,矿上正加紧施工建设乌海能源公司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三支掘进队伍、一支喷浆队伍、一支钻孔队伍同时作业。该工作面投运后,可以实现采煤智能化,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科技化、信息化、自动化管理水平。此次压风供水系统的改造,保障了工作面施工队伍用风用水的足量供应,扫清了将来大量大型设备用水的障碍,打通了补给通道。
原来,该公司之前使用的主供水和主供风系统的管路都是由铁管构成,而且已经服役13年。由于井下环境潮湿,铁管内部外部常年锈蚀,一方面造成压风供水系统管路经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一方面由于管内锈蚀导致供水量下降,直接影响井下生产单位正常的用风用水。当压风供水系统出现故障需要检修时,必须做停风停水处理,导致生产单位停工。生产单位割完一刀煤后需要补打支护,如果此时恰好遇到停风现象,支护就无法及时补打,造成较长时间空顶,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也使矿井的生产推进和经济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加之,原压风供水系统的管路在950集中运输巷设置在巷道中上部,每隔9米布设一根钢梁,风管和水管就搭放在钢梁上,钢梁距离地面仅2米,当运输大型设备时,钢梁的高度会影响运输车辆通行,而该公司紧锣密鼓布置的第一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的设备都将从该巷道运输,钢梁的高度会阻碍部分设备的进入,必然会影响工作面的安装进度。
针对这种情况,该公司决定由通风二队负责对矿井压风供水系统进行全面改造。接到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后,队领导带领技术人员深入井下工作现场,对压风供水系统进行重新勘测和规划,结合公司下一步生产接续计划,研究制定出新的压风供水系统改造方案,并立即开始着手实施。
950集中运输巷承担着全矿井生产所需各种物料的主要运输任务,白天各生产单位都要在巷道内运送各种材料设备,所以,压风供水系统改造工作只能利用每天后半夜运输巷的空档时间进行。通风二队领导将工作人员合理调配,开工前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由于是后半夜作业,要求每位参与系统改造的员工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在工作现场,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化作业流程进行操作,杜绝各类安全隐患。
“每根管子有6米长,180多斤,每安装一根管子都需要好几个人配合才能完成。有人负责扶1米8高的梯子,有人站在梯子上把下面递上来的管子的一头先搭在横梁上,然后再小心翼翼地把另一头卡入吊钩中。”通风二队管道班班长曹永利说起系统改造时的情景,依旧印象深刻。夜班作业,本就辛苦,但工友们对每一道工序都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团结协作、各司其责,既要保障安全,又要保证质量。工友们半夜从地面将管子装车后运到井下车场,用绞车拉运的终点距离安装新管路的地点还有近700米,为了尽量缩短工期,大家就靠人工将近2吨重的一车车管子推至施工地点,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此次改造,重新铺设管路共3400余米。技术人员将之前的旧系统的铁管全部更换成耐腐蚀的PE管,压风管和供风管的管径也由原来的3寸和4寸增加为4寸和6寸,以确保生产现场用水用风需求。为保障改造工程顺利推进,同时也为了降低改造成本,通风二队组织干部职工自己动手焊制了施工用的四角平台铁梯,还用角钢自行制作了800余副吊具,并根据管子的尺寸设计制作了统一的吊挂耳子,按照标准高度吊挂管路,新铺设的管路全部安设在巷道侧帮顶部,并用U型卡将风管和水管固定。同时,随着系统改造工程的推进,将旧系统的钢梁和管路拆卸回撤,保障了巷道的整洁美观,提高了质量标准化工作水平。
此次改造,在改造完950集中运输巷和950回风绕道供水管路的基础上,将1002联运大巷由之前的主供水改为辅助供水,减少了1000余米管路铺设,既节约了材料费用,又降低了管道工对后续管路维护的工作量。改造后的压风供水系统,不仅使工作现场环境更加规范整洁,而且可满足几家施工单位的用水用风需求,扫清障碍,打通了该公司第一个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的运输补给通道,为下一步工作面安装工程的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