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飞之变——广州220千伏鱼飞变电站1号主变自主大修工程纪实
2018年底,广州220千伏鱼飞变电站1号主变自主大修工程结束。作为广州供电局近20年来第一次自主拆装大型主变大修项目,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入场,除了必要的运输单位配合主变移位外,其余工作全部由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三所修试、继保、运行三大专业的自身技术力量完成。经此一役,白白净净的17名青年员工变成黑炭头,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了一线工作的技术底气。“青年员工从带着疑惑做事,到能独当一面,这是我们自主大修最成功的地方。”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三所负责此次大修项目的员工刘禹总结道。
见缝插针 让工作现场变成最好的练兵场
1994年到2008年,14年间,广州变电站数量从100座升至200座。到2014年,已经飙升至300座。截至2018年底,这个数字已逼近350座。变电站数量增长迅速,员工人数却没有同等增长,电网的发展要求入企不久的青年员工迅速成长,积累实战经验,成为现场的“管理者”。这带来了一些微妙的问题:比如检修现场,还没有丰富现场经验的“管理者”甚至不如外委工人熟悉设备,有时提出一些意见,常常会被反驳回去,这让他们很难有底气完成本职工作。
变电管理三所领导班子认为必须得改变这种局面。“管现场,首先要自己懂,自己有实战能力,现在我们的青年员工存在重理论、轻现场技能的现象。”为了解决青年员工一线工作被动的问题,变电管理三所见缝插针,让工作现场变成最好的练兵场。鱼飞站1号主变大修工程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鱼飞站1号主变大修工程算得上是一场周密策划的大修。2012年,鱼飞站1号主变出现油色谱异常,长期不能满负荷运行。2017年,在老旧主变抗短路能力校核专项工作中,校核结果为不合格,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要么返厂大修,要么直接替换。根据测算,直接换新,220千伏主变设备加安装费用算下来大概1050万元。如果返厂且自主安装大修,费用约为498万元,大修后评估也能再安全使用30年。最终选择鱼飞站1号主变返厂自主安装大修。
变电管理三所决定借此机会,来一场自主大修。项目组筹备时,变电管理三所从广州供电局邀请技术顾问,大国工匠周哲就参与其中。他在总结文章中写道:“双吊车不停地摇头摆臂,指挥哨声此起彼伏,附件区一件件部件去到该去的位置,按部就班的安装,满足工艺的对接。一切好像回到了当年那个自主施工的年代。”
精益探索 用做样板工程的心态做自主大修
鱼飞站1号主变大修工程有很多与以前不一样的地方:这次要探索主变精益化检修模型。这种精益化体现在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周全的考虑,且严格按照商定的流程走。即以这次自主大修为一个模板,做出一个样板工程,提高青年员工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协作能力。
在青年员工亲自上阵之前,变电管理三所科学分析他们的基础履历及专业特长,对每位青年员工量身定制自主大修工程中提升的目标并分配工作任务。同时对青年员工做足培训,包括主变检修基础技能培训、入厂培训、现场演练等。团队里的青年员工叶青说:“集训能让我们把基础打好。”有点儿像卖油翁的惟手熟耳。以前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快速复电,常常“练老兵,不敢让新兵上”,而在大修现场,两名青年员工在前面工作,一个师傅在旁边观察、监督。这样,工前会统一讲解施工工艺,施工过程中逐步验收,工后对青年员工进行考核评价与总结,整个流程下来,青年员工的技能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青年员工胡涛认为这种大修对青年人培训有许多优势:师傅、徒弟集体在固定时间里完成一个大的项目,大家学到的还有管理中的细节与协作能力。大修工程现场地方不大,人员多,工具仪器多,设备安装工艺、安全管控要求高,如果一个环节出差错,就会牵一发动全身。因此需要极其细致的管理与员工高度配合。工位卡是其中一个管理的小工具,每个工位设立的工位卡,上面每天需要的工具、材料、工作步骤、工艺质量标准、注意事项等信息一目了然,监护人对照工位卡的内容可有效进行监督与指导。不同工位互不打扰,现场忙而不乱。
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从最早的细化安装方案,密密麻麻的施工横道图,到借助一些电子程序规范流程,对工具材料信息化管理,这样一场大修下来,叶青、胡涛这些青年员工得到了由点及面,由量到质的飞跃。“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就是我们现在的心理状态。”这种执行南网科学治企的管理标准又可以复制到之后任何的现场,提升工作效率。
老带新 电网人的“精气神”得以传承
现在大修后的鱼飞变电站1号主变完全达到了修前的设备目标,已经可以满负荷运行,同时设备损耗降低,抗短路能力提升,消除隐患,噪声下降明显。“师徒”鼎力合作的这种“情”更让他们有别样的感受。
19年前,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三所检修试验班班长郭振标主持安装了这台主变。如今,他担任大修工程现场施工的总指挥,带领一班年轻的徒弟,再次自主安装。年轻人觉得他是现场的定海神针,给予的指导细致入微。“现场培训时,手把手教套管绑扎起吊技艺,传授人员站位安全经验,还利用工作间隙和大家讲解演示母线排加工、电焊技术、冲孔切割等传统检修技能。在工作现场,不厌其烦地指导安装要点,进行工艺细节讲解。”郭振标自己则认为:“年轻人有想法,有理论知识,只是初期动手能力较差,实战经验少,一旦有机会,他们就会学得非常快。”
现在,变电管理三所检修试验班40—49年龄段员工占比已达36%,30岁以下年轻员工占比21%,5年后,50岁以上员工占比46%,员工技能断层情况较严重。师与徒在这种“同打一场仗”的锻炼中得到了最佳的磨合。师傅欣慰于潜力股的表现,徒弟在“老行尊”身上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技能、组织管理经验,还有职业感,坚持下去技能断层问题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正如广州供电局生技部主任饶毅说的:“鱼飞变电站1号主变自主大修的意义不在项目多大,而是通过这个项目很多年轻人得到了解自己专业和岗位的机会。通过这种实战能力和职业兴趣的培养,他们会有极大的获得感。包括在之后的职业选择中,做管理还是做技术,年轻员工也慢慢心中有数。”这样一举多得的举措,广州供电局会继续见缝插针地坚持下去,并将继续推广全类型关键设备的自主大修。
南网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白晨晖 刘宇新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