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供电局员工雨夜通宵鏖战保障供电
中国电力新闻网讯 通讯员 黄丽蓉 梁达愿 报道 “那一夜,并非惊心动魄,对于我所在班组的前辈来说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个工作场景。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却因为是第一次而令我终生难忘!”贵港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运维四班员工梁达愿说。
“3月14日15时07分,贵港35千伏硝铵线过流Ⅰ段动作,引起线路跳闸,重合不成功。”接到调度电话后,贵港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运维四班员工紧急赶赴现场开展故障排查。
经无人机排查,工作人员发现35千伏硝铵线01号塔电缆头已经被烧得面目全非。傍晚时分,得到故障结果后,输电所工作人员立即制定了抢修方案并开展抢修。
梁达愿事后回忆道:“当时,35千伏硝铵线停电,该线路专供硝铵化肥厂,是该厂的生命线,我们心里就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全力以赴、千方百计快速处理好故障,解决企业的燃眉之急。”
在抢修现场,夜幕已降临而且淅淅沥沥地下起了雨,这给抢修工作带来极大的考验。“现场照明不足,照明灯射程非常有限,而我们又要在20米高的杆塔上取下电缆头,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困难,这跟白天的抢修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制作电缆头的精细无异于在绿豆上刻字,照明对抢修工作的重要性可见一般。”顿了顿,抢修员工张程又补充说道,“下雨是抢修面临的第二个困难,因为按照相关要求,制作电缆头时其周围湿度不能大于80%才能满足其对绝缘的要求。”
21时10分,趁着雨势渐小,施工人员一丝不苟做好验电、挂接地线等安全措施,接着在工作现场做好照明措施,并在杆塔下搭起帐篷。抢修工作就是从约20米高的电力杆塔上把烧坏的电缆头取下来,将其切断,重新制作一个三芯交联电缆热缩型终端电缆头,再安装回杆塔上,最后进行耐压试验,抢修工作才算完成。听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真正做起来却决非易事。单说从高高的杆塔上放下电缆头就需要10个人用滑轮、绳子等工具花费一个小时左右时间才能完成。制作电缆头可是一项非常精细的技术活,剥开护层、剥铠装、剥内垫层……每项工作必须有序进行且认真仔细,制作工序非常复杂,复杂程度不亚于米上刻字,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做得不好都有可能导致绝缘强度不够而击穿电缆。不仅如此,制作电缆头需耗时3小时左右才能制作好,极其考验人的耐力和体力。在抢修过程中,抢修人员要克服的困难很多,不仅有客观环境的恶劣,还有技术本身的难关。
春天雨夜的刺骨寒凉笼罩着抢修现场,雨水打湿了抢修人员的衣服,犯困、疲惫也无时不在考验着他们的意志和体力,而制作电缆头的过程却不能中止,这意味着抢修人员在抢修过程中是不能停下来休息的。抢修人员心里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完成抢修工作,为企业的复电争取时间!
“说实在的,寒冷和劳累还是次要的,在凌晨2、3点钟时,人是最容易犯困的,眼睛时不时想闭上,就用雨水把毛巾淋湿再擦一把脸。”伍桂宏诚恳地说,参与抢修而且挑大梁的他是贵港供电局输电管理所输电运维四班班长,同时也是广西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二级技能专家,话语质朴,说不出什么华丽动人的语句,却能用最实干担当的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践行着一名南网人“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深情誓言。
“铠装地线要与铜屏蔽接地线分开,且要绝缘,主绝缘外表的半导电层,必须用细砂布打磨干净,并从高压部位往接地方向单向擦抹,不能逆向进行,避免把导电粉末带向高电位。”抢修现场就是最好最生动的课堂,参与抢修的梁达愿、张程两位年轻员工从技能专家伍桂宏的身上,学到的不仅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有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贵港供电人“专、精、尖”的工匠精神,在年青一代身上传承。
次日上午7时30分,电缆终端头附件安装完毕,开始进行长达2至3个小时的耐压试验。10点整,耐压试验结果合格,满足恢复送电条件。
经过一夜的抢修,工作高效完成。在听到客户恢复用电的消息时,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于我们抢修人员来说,这次抢修并不算什么,我也不觉得自己有多么辛苦,这只是我们工作的其中一部分,没有什么值得去宣传的。”说到这里,伍班长长年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瘦弱的身子却充满着一种令人感动的力量。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