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网 > 电网人物 > 正文

编织“心脏”的人

  2018-05-13 17:08:01    来源:国家电网杂志 作者 田雪乔 
A- A+
电力18讯:

 干燥空气发生器发出均匀而稳定的轰鸣声,把热风源源不断地输送进变压器的油箱内部,“赶”出湿润的、有杂质的空气,为变压器进行出厂试验做着最后的准备。

 
在山东电工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所属山东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特高压生产车间里,这道工序已经重复了成百上千次,目睹了数百台变压器的诞生。2018年4月18日,它又见证了一项新的世界记录——连续28台换流变压器一次成功产出。
 
 
特高压变压器是特高压工程的关键设备,工序复杂,技术精尖,一次成功产出的要求很高,连续多台产品一次成功的难度更大。
 
这一次记录的大幅刷新不仅是企业实力的最好证明,也是对山东电工电气“特高压产品一次成功一定成功”信念的完美呼应。
 
这样的完美是需要守护的。
 
 
如果说特高压变压器是特高压输电工程的“心脏”,那么作为实现电压变化的关键部件,线圈就是特高压变压器的“心脏”,是电流在变压器内部运行的“脉络”。
 
一台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内部的线圈可以超过800匝,重量可达9.6吨,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而负责“编织”这一“心脏”的,是一支平均年龄只有28.5岁的年轻队伍。这群来自绕制三车间绕线一班的小伙子们充满活力、敢打敢拼,在特高压变压器生产攻坚战中迅速成长起来,用青春践行着对这一台台大国重器的敬畏与守护。
 
青春的“纠结式”
 
为昌吉—古泉±1100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昌吉换流站生产的第10台换流变压器的一次成功产出,给新的世界纪录稳稳地“盖了戳儿”,喜悦与自豪感弥漫了整个车间。
 
望着这只线条冷峻、体型庞大的“钢铁巨兽”,绕线一班的庄新全突然忆起自己第一次进入特高压净化房时的紧张心情,那也是他的“特高压”梦开始的地方。
 
 
因为对环境清洁度的要求极为苛刻,线圈绕制工序是在特殊的净化房里完成的,参与作业的员工需要严格地清洁脱尘。按照特高压标准建设的净化房,内部的净化水平甚至能够达到脑科手术的标准。
 
“一开始大气都不敢喘,也不敢接触器具,就怕身上抖落下什么东西。”彼时的青涩让如今的庄新全自己也忍俊不禁。
 
这是绕线一班的年轻员工们大多都经历过的情节。然而在稳住了心神之后,他们发现考验才刚刚开始。
 
 
线圈环绕在硅钢片叠制而成的铁芯外侧,二者一起构成了变压器的核心。“特高压换流变压器型号较多,根据每一台变压器不同的容量和电压等级,线圈有着各自不同的设计和绕制要求,必须手工操作。”班长叶禄解释说,“其中最复杂的就是‘插花纠结式’”。
 
插花纠结式,听名字就“纠结”,干起来也的确“纠结”。而“三直工程”中特高压变压器的线圈,无一例外都是“插花纠结式”。
 
一般来说,没有五到六年的工龄的人可轻易搞不定。因为在“插花纠结式”线圈的导线上走的电流不一样,员工不仅需要格外当心线圈的绕制过程,还需要把走相同电流的导线焊接在一起,如此下来,单只线圈需要焊接500多次。
 
然而,500多个焊点,边焊边绕,操作复杂,耗时太多,无法满足空前紧张的工期要求。
 
 
“三直”项目是山东电工电气在2017年负责生产的锡盟—泰州、扎鲁特—青州、上海庙—山东三个±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共计26台换流变压器产品。
 
产品能否顺利按时交付,是国家电网公司工程建设进度的关键制约,是山东电工电气的责任与使命。这是一场毋庸置疑的硬仗,也是山东电工电气多年奋斗积淀厚积薄发的绝佳机遇,需要所有人心无旁骛,敢与时间赛跑。
 
因此,虽然和“纠结式”的第一次照面颇有些狼狈,已经抱了必胜信念的员工们却没有乱了阵脚。
 
 
有问题,解决就是了。年轻人们的斗志被充分激发着。班员们展开紧锣密鼓的攻关,一次次拿出方案和相关技术部门研讨。
 
否定、再否定,否定之否定都进行了几个来回,最终确定了“先绕制线圈,预留焊接部位,再全部焊接”的方案。方案有了,实施却出现了麻烦,起初对焊接前的导线预留长度、搭接角度等掌握不好,试验出现了焊点开裂现象。
 
最终经过不断的焊接训练和拉力试验,才实现了焊接质量达标。这一项改进,使网侧线圈绕制效率提高了40%,整体工期更是大大提前。
 
 
“和‘纠结式’的这场‘较量’,我们赢了。真的特别受鼓舞,可以说自信心就是从那个时候建立起来的。”庄新全回忆道。
 
而用班长叶禄的话来说则是,“实战练兵太好使了。”
 
班组进化:标准是鞘,创新是刀
 
矛盾具有两面性,认识到这一点,这对于初战告捷、想要取得进一步成绩的绕线一班来说非常重要。
 
青年人大多思维活跃、乐于思考和创新;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普遍更跳脱、不习惯被说教,经验较为欠缺,从心态到实操都不够稳定。
 
如何扬长避短,引导、凝聚好这样一股力量?绕线一班的解题思路颇为清晰:两条腿走路,求稳求新两不误。也是在这样的“进化”过程中,绕线一班先后斩获2014〜2017年度“山东设备公司先进班组”,2016〜2017年度“山东电工电气先进班组”,2016年度济南市工人先锋号、山东省创新型班组等荣誉称号。
 
 
求稳,稳的是标准。
 
线圈绕制对操作者的质量意识和技能水平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力度和松紧度上的稍有出入,便会影响线圈尺寸,进而影响变压器的各项技术参数。
 
为了“尽可能让所有员工绕出来的线圈是一个标准”,班组在标准化上下了大工夫。每个新项目开工之前,班长带头一点一点地啃过程细节;项目完成之后,制作出PPT形式的标准图片和问题,把每一个关键环节的操作标准都形成规范化的卡片,所有需要统一的细节都被充分标识,为以后的作业提供参考。
 
 
“即使做过一次,第二次再做的时候也很难非常流畅。”班员蒋庆志坦承。而规范化的标准不仅稳健提升了班员们的操作水平,也避免了不规范操作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绕线一班成立7年来一直保持着“安全零事故”的记录。
 
求新,因为创新是动力。
 
如果说标准是刀鞘,守护住了操作的基准,那么创新则是进取的利刃,用来取得前进道路上的突破。
 
“三直”项目中线圈的特殊结构很容易产生短路点,以往常规的检测方式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一个线圈有800多匝,绕完之后再进行检测,一旦出现问题,短路点怎样才能被快速找到?有时候处理一个短路点就需要两三天,效率要如何提高呢?
 
 
针对这个问题,班员们一起商量,创造出了“短路报警器”这个简易有效的“小玩意儿”。
 
相邻的两根导线分别连接报警器的正负极,如果导线出现短路形成闭环回路,报警器就会报警。一旦被报警,员工能够及时排查这一段的绕线情形,把风险点及时消灭。
 
这个简易的发明在实际工作中效果出奇地好,及时“侦破”了好几次短路“险情”,节约了时间和经济成本,如今已经在常规项目中得到了推广。
 
 
2017年,绕线一班共有96项创新改善,平均每个员工每月2项,爱好创新、持续改进已经蔚然成风。这离不开班组成员的努力,更得益于山东电工电气的大环境对于创新的倡导和支持。
 
作为国内变压器行业领军企业、国内最大的电工装备及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山东电工电气高度重视科研创新体系的建设,成立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技术委员会,并组建输变电设备、铁塔新材料应用、智能运检、智能配网等领域技术分委员会,充分发挥技术专家的咨询和引领作用。
 
 
有技术专家们“做靠山”,活跃在一线的班员们顿时底气十足。
 
张立国劳模创新工作室是2017年的“国家电网公司劳模创新工作室示范点”,多项变压器关键技术在这里取得突破,先后承担并完成国网科技项目30余项,申报授权各类专利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荣获国家电网公司、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等科技奖励20余项⋯⋯
 
这些数不清的荣誉曾经晃花过交流设计部张志强的眼睛,如今他的注意力却更多地集中在这里自己能学到什么知识上。
 
 
近年来,创新工作室坚持每月为青年员工授课,由创新团队的骨干人员为青年员工讲授变压器基础理论、讲解典型生产案例,还组织编制了《特高压产品生产问题案例集》《职工大学专业教材》等培训资料,努力满足青年员工们的学习需求。
 
在这样“传帮带”的氛围中,在实验室和一线车间的互动里,创新的节奏被真正带了起来。
 
匠心:“看不见的责任感”
 
“全是良心活儿。”班长叶禄的表情很严肃。
 
在线圈绕制接力赛中,一个班次绕上几段之后就要换下一个班次,接班的员工对于之前的作业情况很难完全掌握——线圈焊点在焊接完毕、包好绝缘之后,焊头的完成情况无法被看到——很大程度依靠员工的严谨细致。这也就是叶禄所说的“看不见的责任感”。
 
 
培养责任感的过程并不容易,还好班组有“一硬一软”“两把刷子”。硬抓手是思想建设,青年突击队是其载体;软抓手是班组交流,老帮新是主要模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时间久了,绕线一班的形象又有了新的转变和提升。
 
“从我这个旁观者角度看,能明显感觉到这个班组整体的责任感特别强。从车间负责人到班组,再到班长、每个班员,每个人都有向心力、凝聚力和责任感,这一点非常突出。”党建工作部的孔令鑫说,“这种责任感和凝聚力不仅体现在工作方面,还体现在工作之余。”
 
 
绕线一班是公司各种运动比赛的“主要承办方”,足球、篮球、羽毛球联赛,他们做起整体组织策划来已经驾轻就熟。
 
“足球队基本就是以我们班为主要框架的,其他活动我们也有不少主力”,班员们对此都颇为自豪。去年的足球联赛上,他们还主动承包了志愿服务,送水送药送绿豆汤,场上场下都有他们飞奔的身影。
 
 
这种责任感虽然“看不见”,但已经形成了可以被辨识的气质;这份热忱虽然无法量化,却结出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这群青春奋发的年轻人,不仅他们“编织”的特高压变压器“心脏”在强有力地运转着,他们自己也逐渐成长为坚强的存在,砥砺奋进,奉献不息。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热点排行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