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思考的“螺丝”——记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一次设备检修专家周哲
周哲喜欢玩乐器,二胡、吉他、大提琴都玩得不错。 周哲 供图
周哲珍藏着他多年来积攒的“实验器材”,图片中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周哲 供图
周哲与他的发明铜排分流夹。 王志明 摄
广州供电局变电管理二所一次设备检修专家周哲有非常多绝活。比如他可以运用小物件观测设备的水平垂直度,一眼就能判断出绝缘油在滤油机中的过滤状况,凭声音就可以分辨出焊接电流的大小,凭真空机的工作声音和排气量就可以判断真空度的高低,用手就能摸出液压机构的内漏点并找到漏点元件等。如果这些只是熟能生巧,他还有更厉害的:周哲被称为电力检修“活表单”,几十年来,过万次消缺检修无一次返工,故障分析无一例错判。
“人就是应该这样,碰的东西都要对得起自己。”他不会刻意强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千百次锤炼出功夫,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周哲无形中践行着专注。他喜欢的东西多,但每一样都竭尽全力对待,过得快乐舒坦,成为一位将科学精神与生活美学融会贯通的“粤派工匠”。
喜欢是第一生产力
周哲家里有一个“聚宝盆”,表面看是一个榻榻米,掀起来每一个格子里都是他做实验的工具,开关、电线、音箱等等,从上世纪90年代积攒起来,一直舍不得扔。
再往前追溯,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懂得和小伙伴一起做各种模型,买个马达,用刀削一个竹子的螺旋桨,看它在水里跑。“反正打小就和电有缘,电灯为什么一开就亮,收音机一拧就响,我就喜欢琢磨这些。我这辈子,能干一样我那么喜欢的东西,又是能有悟性的东西,然后我还能靠它养家活儿,甚至活得比较体面。也就是干电,让我做别的,未必有这样的成就感。”
也因为这喜欢,周哲非常享受工作,旁人看来的困难与挫折,在他这里都变成一种值得说道的体验与灵感。
比如,19岁那年,周哲在英德做外线工作,18米的电线杆从1.4米处折断,他当时在顶部绑着安全带。手脚四个地方粉碎性骨折,医院一住11个月。他说虽然之后没法做外线,但是这段经历让他成为内线里爬杆最好的,技术全面。
20多岁,到广州供电局变电服务区做检修,适逢电网建设、发展井喷期。很多变电站整站整站都是他们自己装,“观塘站,我们住了几个月,自己带着锅、铲子,几个男的没日没夜。芳村棠下站也都是我们自己做。”高强度的工作充分训练了周哲的技能。“那时候一天抓扳手的量,等于现在一个月抓扳手的量,手上的油渍污渍,洗洁精都洗不干净。但也知道了非常多跟电无关的知识,比如钢结构、防锈甚至挖坑等。”
40岁出头,适逢南方电网公司成立,急需制定一系列属于自己的标准、规程。周哲和一些年纪比较大的检修专家负责口述,一些年轻人噼里啪啦把他们这些年的经验全部打成文字。他指着自己办公室的电脑说:“那段时间这电脑基本一直开着,各种规范、PPT都通过它出来。回到家,即便躺着只要一想起什么,也会立马爬起来记下。”就这样他先后参与编写了《南方电网公司检修规程(断路器部分)》《直流系统规范》《GIS整改56条》《广州供电局变电站精细化设计施工图册》《变电二所一次设备检修作业规范指导》《变电二所技术管理汇编》等一系列技术规范与规程,为指导现场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50岁出头,周哲工作室成立。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传承。
学会对内发问
怎么传承?周哲当年有些实践经验在今天年轻人身上很难复制:“以前没有那么多电动工具,什么东西都是小钢锯。现在切割等都有电动,土建有施工队。让大家还像以前那样练,也没必要。”
这并不是说不需要经验与训练。掌握世间任何一门技艺,都需要大量的练习。但是如果能做到顶尖,必须得有智力训练。所以配件的功能结构、特点等知识性的东西外,周哲最想传授的是他如何思考。
总结下来有两点,一要懂得“翻译”,即任何概念都要变成可触摸、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学到的任何东西都要琢磨出它们究竟在讲什么,实际意义什么?二要抓住科学的最根本法则:对科学的热爱、科学深层的意义,以及为什么值得探究。
简单说,“哪怕你不小心吃饭噎到,都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噎,这是第一问;第二问是勺子的形状对不对;第三问跟米的硬软有没有关系。一定要把这个问题问出来。”接着就要断根。“一定要找到根源,比如这个问题到底是厂家设备设计的问题,还是厂家选材或者加工的精度问题,或者是我们自己施工安装、保养的问题。包括天气因素都要考虑,细到天气变化大不大,有没有雷雨因素等。”现场远比刚才说的复杂,但是周哲往往立马进入到那个状态,变成一种条件反射,最后解决问题。
周哲举了一个现场案例。有一年茶山变压器改造,属于大修。装完后要对主变抽真空、注油,不能有空气,当时真空无论如何抽不下来。周哲认为当时的情况应该和天气、真空设备力度有关,温度上不去,真空下不来,交不了差,而且停电又有时限。“当时就想,变压器下面是一个没有线圈、铁芯的全壳,先对油加温,加到60摄氏度,注进去后,整个变压器温度上来。温度越高越容易抽到极限真空,我们加注到五六吨油,温度升起来了,真空一下就上来了。”
解决这个问题依靠的全是平时积累、融会贯通。“必须熟悉真空下面那个是空壳,不可能所有抽真空都可以用这个办法解决。有时这种解决办法可能跟电力系统也没有关系,都是生活常识。”
向现场要灵感
对内的不断思索离不开现场的检验、总结以及与同行的切磋。周哲提供给后辈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
2012年周哲工作室成立,广州供电局变电二所三楼成了周哲与同事讨论检修疑难杂症的地方。周哲工作室的成员赵浩标说:“任何现场碰到的问题,都可以和周哲来说一下,在讨论中,大家可能会产生新的想法,讨论到最后或许会变成一个职工创新的项目、发明。”
一切还是得回到现场,只有那里才是创新灵感的来源。“愉悦来源于解决这个问题。有些问题有前人方法,你来操作即可,不用为创新而创新。有些可能没有前人方法,你也解决了,通过团队把这个提炼出来,当作一个项目。”
总结也非常重要,工作中任何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周哲和同事都会时时总结出来,通过内部平台与其他人共享。
这种讨论不局限于本单位,周哲和系统内许多“检修大拿”有一个微信群。“我们会自己掏钱组织活动,其实凑一起也是讨论工作中的问题。去年大家七嘴八舌凑到一起,专门讨论开关、变压器。”平时那个微信群,除了谁获得荣誉各地发个“贺电”,更多的也是群策群力,分享谁遇到了怎样的问题,最后怎么解决,还有其他怎样的可能性。
周哲现在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我的教育程度比较低。读了两年多中专,但不是专职读。当时一周只能休一天,周日才读。礼拜四下午停产半天上课。但毕竟不是系统的全日制,有时候碰到很多问题,有时候连个公式都想不出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用公式、数学模型来解释这个事。我们就只能靠经验,有时候就会力穷。”
但是学习不就是这样,认识不足,发挥长处,兼采众长,永不停歇。
南网报记者 刘杰 通讯员 何靖治 李悦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