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工匠——记广西电网公司柳州供电局的“创新三剑客”
创客团队成员在线路上寻找试验地点,因为志趣相投,他们彼此更像兄弟。
创客团队正在讨论新型拉线制作工具的改良方案。
技术创新容不得半点含糊,哪怕是细微的差异,创客团队都要认真讨论。
刘秀雄
陈永红
黎玉庭
南网报记者 谭欢 关飞 通讯员 龙海芳 叶燕 邹振远 摄影 邹振远
工业是柳州的基石、力量和自豪。犹如柳江河般,智慧和勤劳的产业工人是这座城市的财富和骄傲。
他们对工业技艺完美和极致的孜孜追求,代代相传,是柳州长盛不衰的真正密码,也成为工业柳州的文化图腾。
生于斯长于斯的﹃60后﹄黎玉庭、刘秀雄、陈永红,是柳州工匠精神的继承者和坚守者。因为数十年在电力领域的发明热爱,且成果颇丰,他们被誉为广西电网公司柳州供电局的“创新三剑客”。退休进入倒计时,三人的创新热情却有增无减。
精·诚
“坚持只是一种喜欢”
30年前,先后从广西电力学校毕业的同门三兄弟——黎玉庭、刘秀雄、陈永红,当时被分配到柳州供电局的输电、配网班组。三人对发明的钟爱,让他们迅速在各自工作领域一枝独秀。
黎玉庭很早就尝到了创新带来的甜头。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架空放线是输电线路作业中的家常便饭,粗实沉重的导线让当时体重只有90斤的黎玉庭难堪其重。几番琢磨,他发明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小工具:把导线一头绑在横担,另一头连接架空地线,利用杠杆原理用扳手一搅,导线就上去了。
后来,老师傅们纷纷向这位愣头青取经,“我教会了他们,第二天主动请我吃饭。”此事给了黎玉庭极大的触动。类似的小发明让他轻松胜任工作任务时,也让他成为深受同事欢迎的人。
“别人当垃圾扔的各种废旧设备,在他眼里都是宝,改改造、升升级,重新组装一轮,垃圾还真给他弄成了宝。”在同事和亲朋的眼里,刘秀雄风趣乐天,思维活跃,观点独特。而在刘秀雄看来,身边的每件事物都不可低估,都有着可开发的正能量。
至今,创新工作室摆放着一台红色袖珍变压器,生产于1980年,已退役多时。刘秀雄将它擦拭得一尘不染,每次有人参观,他都会亲拍设备向众人介绍,“它陪我的时间比老婆还长。”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他善于思考,做事主动,入职不到3年,就以熟练的技术本领,担任了高压试验班副班长,成为柳州供电局当时最年轻的副班长。1991年,检修工区成立电缆专业班组,班组技术力量薄弱,刘秀雄自制交直流耐压设备及核相仪,带领班组员工完成了近十年柳州供电局所有电力电缆的运行维护。“他工作起来很有瘾,摆弄那些设备对他来说是特别有意思的事。”刘秀雄的妻子韦拥艳说。
“世界上的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为了提效减负。”陈永红说。从他发明的输电线路杆塔绝缘放电闪络批示器可窥一斑:雷电击中绝缘子会造成跳闸断电,这时,抢修人员就要爬上一个个铁塔电杆,逐一排查被击中的绝缘子。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一个片区的输电线路绵延十几公里,有些地方不通车,只能步行。就算找到了,肉眼还不一定能看出来。
如何让故障点直观地表现出来?陈永红利用“敏感”的保险丝和一根铁管,制作出了输电线路杆塔绝缘放电闪络指示器。只要雷击绝缘子,牵制铁管平衡的保险丝就会被烧断,铁管失去平衡就会立起来。“不用再爬到塔上去看绝缘子,直接在塔下肉眼就能看到铁管立起来。这个指示器成本低、制作简单,还能免维护,既降低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安全性。”
陈永红带领班组员工大胆先行先试,开创了输电带电领域多个“第一”,比如组织开展广西电网公司系统首次夜间带电作业、首次带电更换杆顶跨越带电导线上方锈蚀外角拉线、首次带电安装维修覆冰在线监测系统。最近,他对于施工中常常陷入泥坑中的车子,又有了一些脑洞大开的想法:他想要制作一个类似弹簧一样的装置,能够把陷入泥里的车自动弹出来。由此,他又得了个外号——跨界的“偷懒”专家。
2013年5月8日,黎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创新三剑客”有了华山论剑的平台。随即,北斗星创客空间设立,试验场地和设备完成标准化建设,功能日趋完善。
三位匠人由此拧成一股绳,迸发出惊人的创新热情。从高压塔绝缘子万能安装卡具,到电缆护套管内故障精准定位系统,再到带电更换绝缘子新方法运用。三剑客取得硕果累累,解决生产中问题35个,创出成果17项,获得国家专利6个,获得电力行业、南方电网公司和广西电网公司荣誉9个。
“坚持只是一种喜欢”,回顾30余年创新之路,三人的回答何其相似,爱好发明成为一种习惯。相对于黎玉庭和刘秀雄30余年一线经验,陈永红的经历更能说明一切:曾有相当长一段时间,陈因工作调动从事着安保工作。虽远离电力一线工作多年,但动手创作热忱未减。陈永红回忆说,当年结婚时,家具都是自己动手制作的,连婚床也是。
精·品
十年淬炼线路检修神器
对完美技艺的孜孜以求和对品质始终如一的坚守,成为“创新三剑客”的鲜明标签。一款名叫“直流试送仪”的发明,成为三人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真实写照,更成为他们十多年的青春刻度。
说起这套设备,它的研发过程颇具传奇。2004年夏季,柳州电网遭遇恶劣雷电天气袭击,20余条线路跳闸,抢修复电军令如山倒,柳州供电局所有班组全员出动。抢修过程艰辛漫长,而刘秀雄带领的电缆班却一马当先,仅用两个小时左右便成功复电,这在当时堪称神速。
这引发黎玉庭的强烈兴趣,他打听得知,电缆班每次抢修出发时都会带上一大套设备,“在现场像摆摊一样铺在地面,每检修一段便逐步腾挪。”虽然摊子很繁杂,但检修速度不赖,平均用时不到常规手段的一半。
从事电力抢修工作多年的黎玉庭深知,影响供电可靠性最大的因素是配电网故障抢修,其中故障排查又占了大头。在阴雨天气进行配电线路故障排查,根本无法使用传统摇表来判断线路是否存在故障。而且,传统人工巡查效率低下,遇到抢险救灾,山洪、塌方都对抢修人员造成威胁。
“这个推广并不顺利,当时没有一个厂家能够做出模具。”首先是繁琐操作程序,只有班组成员依靠
多年娴熟的相互协同才能完成。再者,大量现场设备都是废弃物资改造而来,规格不统一,图样太复杂。
问题接踵而来,不仅是技术上的考验,更是对研发者意志的磨练。经过无数次的推倒重来、无数次的修改设计、无数次的改进,“创新三剑客”们依靠各自所长,结合高电压试验技术、电力电缆维护技术、配电线路等相关原理知识,成功改制出第一代“直流试送仪”。
这更像是一次摸底考试,“创新三剑客”彻底摸清了直流试送仪的技术原理,以后每一次改进都在向完美靠近。为了让更多同事从繁重的现场检修工作中解脱出来,也为了让直流试用仪更加实用,样机开始在柳州网区一线班组试用,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和修改建议。作为培训讲师的黎玉庭每一次外出讲课时,都会把这个重数十斤的宝贝疙瘩装进行囊,搬进教室,向众人推介。
操作界面可以更加简洁,整机重量可以更轻便,配套设备可以更完整……经过9次改进,目前“直流试送仪”成功实现产品化,并在广西电网公司56个基层班组实际应用,其在缩短故障查找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上的优异表现获得“点赞”无数。
2013年10月,直流试送仪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4年荣获南方电网公司授予“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和“最具推广价值成果”奖,2015年入围《南方电网公司重点推广科技成果和引进技术目录》,检修神器终于拿到“准生证”。目前在广西电网公司各供电局推广应用215台。
据统计,运用该神器,故障排查平均用时从4小时30分钟下降到1小时20分钟,一次送电成功率达100%。每次故障查找可减少损失3万多度电,每年在柳州网区产生经济效益200万元左右,在广西全区不少于2500万元。
“iPhone才出到第七代,但我们这个已是第十代了。”刘秀雄打趣道。如今,第十代直流试送仪已面世,操作界面已简化为5个按钮,克服以往要通过人为的“经验数据”判断,改进为试送运行等值电压的“定性”判断和直观显示,“一般人都可以操作和判断了。”黎玉庭无比自豪,“这个线路用直流试送仪送过没?”这已成了广西电网公司各单位调度操作的非标准“口令”。
精·神
三代人传承电力情缘
在占地面积近11万平方米,广西乃至全国第一所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内,集中展示的柳州工业历史和遗产,沉淀了人们对这座工业重镇的共同历史和情感。
馆内有一张旧照片——柳州电厂工人、全国劳动模范刘隆飞与毛泽东主席的合影,记录着那个特殊年代柳州工人的荣光。刘正是刘秀雄的祖父。刘氏祖孙三辈的电力情缘,更是数十万柳州工人技艺和匠心传承的缩影。如今,刘秀雄的侄子也成为柳州供电局一名基层技术工人。
刘秀雄的创作热情,在生活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上初中的女儿搞不清楚物理课上的动滑轮、定滑轮,他就动手组装滑轮车组,现场试验,不到10分钟,女儿对课本上的知识学会了融会贯通。耳濡目染下,女儿也有了自己的物理实验室,经常动手做些小改造、小发明。
黎玉庭的家庭背景何其相似。早年,其父黎明从部队转业,进入当地火电安装公司做了一名电缆工。凭借多年的钻研,成了柳州城内数一数二的电缆好手。“学好技术,这一辈子你都不用愁。”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黎玉庭心中萌芽。“嗯,我毕业了也要搞电这一行。”
时光荏苒,黎玉庭23岁的儿子黎想再度接过父辈的旗帜。前年10月,继电保护专业的黎想经过层层选拔,成为当地一家县公司调度专业的见习生。黎玉庭认为儿子深受他的影响:以往每次技术比武前夕,他总会在家里加班“演练”,儿子则会在一旁帮忙,久而久之成了得力助手。
“搞电力这么辛苦,为什么还要儿子做呢?”不少人这样问黎玉庭。
“哈哈,我儿子有两大先天优势:老妈在变电,老爸在线路。”
陈永红的儿子应征入伍,在南海舰队从事舰艇供电系统维护,也与电结缘。因为爱好发明,屡屡在部队建功获奖。
技艺传承成了这个近百年历史的供电局,连同这座老牌工业城市呼吸吐纳的入口。2016年12月底,柳州供电局主要领导主持召开了隆重的拜师仪式——黎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创新三剑客的结对子师带徒签字仪式。毕明超等6名爱好发明的年轻人通过这种传统形式,被赋予继承衣钵的厚望。
同时,另一场意义深远的活动开展了,柳州供电局创新工作室首次同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师生进行技术探讨交流。创客们意识到,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借助高校深厚的理论支撑和供电局丰富的实践经验,创客们的目光瞄准了更远的远方。
此前,在柳州供电局的顶层设计中,创新工作室被打造成“融入中心,创新发展,集中智慧,培养人才,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柳州供电网区先后成立了13个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这些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在党政工团的大力支持下联动创新,形成“蜂巢效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有25项技术创新成果荣获国家专利,4项成果荣获全国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一、二等奖。
在柳州供电局大楼前巨幅广告牌上,黎玉庭、陈永红和其他创客一道,成为该局对外展示的形象代言人。从2014年底开始,柳州供电局每年度开展创新技术能手专项表彰,获奖者能享受此殊荣。
在次第花开的创新工作室内,获奖证书和发明错落摆放在桌面、地板上,少了陈列柜和橱窗的隔阂,眼前这些大抵由废弃物资演变而来的实用发明,似曾相识,触手可及,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感。
■经验
精益与创新两者可兼得
近年来,柳州供电局以“双创”为契机,将精益理念与创新有机融合,发挥劳模先进示范带头作用,引领员工立足岗位钻研技术,传承劳动精神,并为成果推广应用搭建通道,让来自员工中的成果最终造福员工,兴起了创新创效的风潮。
精在问题导向,依托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以日常工作为平台,以提质增效为目标,鼓励员工开展发明创造、技术革新:一个年轻员工发明了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小工具,可以让储能弹簧检修效率提高近20倍;没有工作经验的小姑娘用了新发明的工具,制作出的拉线能让技能过硬的老师傅汗颜不已……
益在实效,小发明蕴藏大能量。以陈永红研发的闪络指示器为例,按国外同类型仪器设备每套需投入资金20万元计算,仅柳州电网范围就能节约200多万元,如在南方电网系统内推广,将节约大量资金;而根据评估,市场推广以后“直流试送仪”每年创造的直接价值会超过1.5亿元,间接价值超过10亿元。
良性循环,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和创造活力。对普通员工来说,除了可以享受到创新带来的便捷与效益,还可以在创新中获得劳模先进带动帮助,锻炼成长,“enjoy”的思维吸引了大量员工参与,锻炼出一大批技术优秀、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队伍,从根本上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邹振远)
■观察
“偷懒”的哲学
“我们搞创新,就是为了能‘偷懒’。”柳州供电局“创新三剑客”之一的陈永红一语惊人。
在他看来,古今中外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为了提质增效,“更换500千伏绝缘子,以前光工具就有几百斤要几个人扛,发明了新工具只有十来斤,一个人就可以搞掂,其他人不就可以‘偷懒’了吗?”
地处桂北山区融安供电公司工作人员杨镒华想起以前线路故障抢修,尤其阴雨天绝缘电阻表用着不给力,翻山越岭一整天巡查完整条线路也不一定找得到故障位置,“现在用‘直流试送仪’只用跑几个点、几分钟就能确定故障。这样的‘偷懒’能不给它点赞?”
尝到了甜头,很多员工从原来的“想不到”“不敢想”,转而踊跃参与,展尽才华。柳江供电公司员工韦树友就基于农网实际,产生了研发工具提高电杆拉线制作工艺、效率的想法。好的想法有了,但技术、管理等细节尚待完善,如果一切从头做起,慢慢摸索,研发周期会很长。在柳州供电局创客团队体系支持下,黎玉庭等党员主动上门开展结对帮扶,很快就完成拉线制作成套工具的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
截至目前,以创新工作室为基地,该局已聚拢起劳模、技术能手、先进工作者、首席作业员等250多人的创新骨干团队,并成立“北斗星创客空间”进行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领域课题的攻关,劳模(技术能手)创新工作室在县级供电企业也实现“全覆盖”。同时培养出技术专家20人,技能专家24人,专家数量在广西电网公司系统名列前茅。
“技术创新不一定要贪大,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一些提升工作的小改进,一样可以出成果。”柳州供电局黎玉庭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年轻的成员姜钦云给同样年轻的师
弟师妹们讲起经验来特别认真,他的成果“绝缘子专用取销器”已经获得国家专利。
(邹振远)
■记者手记
工匠的路不问出处
南网报记者 关飞
在刘秀雄的微信朋友圈里,我看到了这样一张照片:在一个阳台上,几条粗大的绳子,吊系着两个硕大的滑轮。
他自己给照片配文说:学习汽车专业的女儿,总是搞不懂理论教科书里讲的,什么是动滑轮,什么是静滑轮,今天刚好有空,老爸亲手安装一套,女儿看了,立马就懂了。
这就是工匠,他们觉得信手拈来的小事,在身边眼中,却能点石成金,让人茅塞顿开。工匠就像是《哈利·波特》中隐居于世间的魔法师,平日里泯然世人,困惑时一展身手。还有件事,实习女员工小赖参加转正考试,可是身单力薄的她,无论如何也通不过需要强壮臂力的打拉线作业,眼看一次考试落败,如果二次再败,就无法转正了,她求助师傅刘秀雄。
睡梦中,刘秀雄灵感迸发,一下子坐起,开始连夜画图、赶制“秘密武器”——打拉线器具,制成之后,简单培训了小赖两个小时,就匆忙上考场,结果令人惊讶,身单力薄的小赖完成作业所用时间,竟然比膀大腰圆的爷们还少用了一半时间。
在实习员工眼里,刘秀雄简直是救难的英雄。
这就是工匠,他们小小的创新发明,都是他人眼中减轻劳动强度的利器和法宝。他们信手拈来的改造、创新,在他人眼中却可能是改变整个行业工作方式的起点。
工匠从哪里来?
他们来自草根,默默无名,许多用过直流试送仪的输电人,不再用满山遍野地爬上爬下,减轻了多少苦累和汗水,但他们或许并不知道这个法宝的发明团队的人叫刘秀雄、黎玉庭、陈永红,就像记得爱迪生发明灯泡一样清楚。
正因为他们来自草根,他们热爱生活,充满自信和快乐,每日生活的伟大与平凡交响,教会了他们用更加平和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和自己所做的事。刘秀雄向人介绍创客工作室的发明时,总会说“这是世界第一个……”,他或许没有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证书,却有着比证书更重要的快乐与自信,这正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输电行业埋头钻研的动力:我们是最棒的。
正因他们来自草根,他们并不超凡脱俗,这些草根工匠的每一步,都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每一项发明,都交织着深厚的情感。黎玉庭的钻研精神,正是来自于想让父亲高兴的自我证明;陈永红发明的车辆防滑装置,只是为了让同事们不用再站在烂泥中推车;刘秀雄的发明动力,竟然是袒露心声的大实话:创新减轻了劳动强度,我们就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不用加班了。
他们一路走来,更好地诠释了真正的工匠精神:精雕细琢、钻研创新,是源于爱,对家人的爱,对同事的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在采访中,创客团队的几位大叔都有个共同点:爱柳州。他们会在无论冬夏的每个早晨,去柳江河里游泳一圈,才开始一天的工作;他们可以对柳州的山山水水如数家珍;他们对这个工业城市的百年进程的点点滴滴,都铭记于心。
所以,刘秀雄会让女儿选择了汽车专业,试验失败就想到爱迪生的千次失败;陈永红会让工作室的年轻人去柳工学习车工技术;黎玉庭搞技术研发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在这座城市的其他工业单位中找到答案。
工匠,不是一天炼成的,也不是个人风光的独角戏。
百年前,柳州的第一度电力,就来自如今柳州供电局所在的原址;柳州工业博物馆的墙上,还有毛泽东同志接见全国劳模刘秀雄的爷爷的合影。工匠是家风,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与性格,是百年不断的坚持与传承。
钻研、创新、埋头苦干、热爱生活,这些优秀的品质,是有着百年工业史的柳州人逐渐形成的产业工人性格,并以之为自豪。
工匠的路,不问出处。
默默无闻,来自草根,踏实钻研,创新助人。
他们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