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网 > 电网人物 > 正文

三十年磨一剑,只为那一刻——记海南文昌龙楼供电所的配电班班长符洪仕

  2017-02-14 00:00:00    来源:南方电网报 
A- A+
电力18讯:

 

  2016年6月25日,符洪仕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发之日前往测控站驻守。  (李璐 摄)

 

  2016年6月25日早上,符洪仕和同事带着工器具前往铜鼓岭测控站进行全天值守,刚下过暴雨的路特别泥泞。  (李璐 摄)

  南网报记者 吴思 通讯员 代进 习霁鸿

  临近新春,位于祖国南端海南文昌的小镇龙楼,越发地热闹起来。冬日,飞往海南的“候鸟们”除了享受暖阳,还多了一个好去处——文昌航天城。

  2016年,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发射,让文昌航天发射场举世瞩目。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的龙楼镇,生活也随着“一飞冲天”。几十年来,全镇2万余人靠着农业和渔业为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收入微薄。“现在光靠卖椰子,有些村民一天就能卖8000元!”龙楼镇有关负责人乐不可支。“航天效应”给龙楼带来经济腾飞,镇域范围不断扩展,航天主题旅游业给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额外收入……

  一片沸腾中,在龙楼镇生活了几十年的符洪仕,日子也随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高考落榜生、农民、村委电管员、农村电工,再到供电所的班员、班长,符洪仕见证了龙楼30多年电力的发展。然而不管岁月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他一以贯之的人生态度。

  好态度:

  三十多年的时刻准备

  1961年,符洪仕出生在龙楼镇全美村。1980年,恢复高考的第三年,符洪仕满怀希望地参加了考试,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有了清晰的目标。

  但在那个年代,所谓天之骄子,才能闯过独木桥,上大学的难度可想而知。最终,符洪仕像多数学子一样,高考落榜了。没有时间忧伤,生活的窘迫将19岁的他推向茫茫人海。挣钱养家迅速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那时候高中生已是“知识分子”,复读来年再考,或者外出打工,符洪仕的命运或许截然不同。但他选择留在农村,父亲身体不好无法务农,家里的重担都压在母亲一个人身上,符洪仕心里放不下。

  留在家务农的符洪仕,脑瓜子机灵得很。他学着种西瓜,跟着渔民出海打鱼,看到渔民喜欢吃面条,他就去买面粉,自己捣鼓着做面条,再挑到海边卖给渔民。“很受欢迎,一天能卖10元钱,在当时可是大数目了。”1985年之前,这里的小渔村还没有电,用的是煤油灯,“买油还得油票,我就自己去摘海棠树的果核榨油,泡着灯芯点着用,省了不少钱。”

  1985年下半年,全美村的第一盏电灯才点亮。因为是村里少有的学过物理的高中生,符洪仕顺理成章地成了村里的第一个电管员。符洪仕从此开始了与电的漫漫情缘。

  虽然有电了,但每家每户的“电器”仅限于一颗小灯泡,整个村只有一个75千伏安的变压器,容量非常小。电管员每个月只管在月底把各个自然队的总表抄个数字交上去就可以了,偶尔帮村民换换灯泡,一个月工资30元。

  2000年,全美村迎来第一次农网改造,符洪仕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这个电网要怎么规划、怎么拉,我也不懂。”符洪仕有些忐忑,第一次感受到了压力,“大家都相信我,我必须拿出最大的勇气,把这事做好。”符洪仕偷偷到临近几个村子看别人怎么做,“发现大家都不懂。”符洪仕只好到图书馆去翻阅资料,没有专业工程队的帮助,搬材料、拉导线,都得自己干,“电杆这里种一棵、那里埋一根,把电接通了就是胜利。”就这样,符洪仕横冲直撞完成了第一期农网改造,村里的灯,由此变得更亮了。

  “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一个小小的目标去牵引着你往前走。”回忆起跌跌撞撞的青涩岁月,符洪仕说,集中精力去完成好每个阶段的小目标,做到了就是通关成功,做不到换个轨道继续闯,“生活总是要继续前进的。”

  好作风:

  3000多个日夜的不懈拼搏

  2007年底,中国首个海滨航天发射基地——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获批立项,选址就在龙楼镇。“这是龙楼人的骄傲。”作为土生土长的龙楼人,符洪仕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龙楼镇这个不起眼的小镇,将迎来大发展,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过得更好。”

  此时的符洪仕,身份是龙楼供电所的配电班班长。作为南网人,符洪仕首先感受到的是航天保电“万无一失”的高要求。在2007年以前,龙楼供电所从来没有过特级保供电,压力可想而知。新的规划、新的设备、新的线路,怎么安装、如何调试、怎样运维,甚至很多设备供电所的员工还没见过。“就算有技术人员来指导,但人家不可能天天在这里看着你,你学不懂就管不了这些设备,那还谈什么保电?”

  挑战越来越大,倒逼着45岁的符洪仕和他的团队争分夺秒地去学、去做。“人被逼到一定份儿上,自然就会选择去提高自己。”

  航天保电这么大个事,需要周密的团队分工协作才能做好,每个人各司其职,才能确保工作顺利推进。符洪仕带领的配电班负责确保两条航天供电专线电缆的正常运行,其中一个重点工作是负责监测站的转换开关。哪怕供电只有0.1秒的异动,发射工作也会因此暂停下来,其严重后果可想而知……

  当文昌供电局的领导到所里开会研究保电方案时,没等领导发问,符洪仕就把自己思考许久的想法和建议详尽地提了出来。“我在龙楼当了这么多年电工,这里的电网什么情况我最清楚,既然我在这个位置上,就要为保电负好责。”

  为了配合完成发射场周边群众的搬迁工作,符洪仕和他的团队开始了长达4年的“剪电”工作,陆陆续续为1000余户村民的搬迁进行断电、接电等一系列服务工作。

  6公里,是符洪仕从家到供电所的路程,也是供电所到卫星发射架的距离。保电期间,符班长一接到检修任务的电话,便骑上他那半旧的摩托车,自我要求15分钟内必须到达。

  “想要不出问题,就得老老实实做好基础工作。”107公里的线路,从以前一个月一巡,到如今3天一巡。120多个电缆井,一个个下井检查,加强巡维。整个龙楼镇哪个开关在哪根杆上,符洪仕都记在脑子里,不用查资料,把新来的大学生况勇强佩服得五体投地。

  6月25日20时,长征七号成功发射,全国各地一片欢呼声。守在卫星发射监测站供电线路一天一夜未合眼的符洪仕,长长舒了一口气。“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忙碌,只为这一刻。”8年马拉松式的保供电,终于告一段落。

  10年光阴,符洪仕和龙楼供电所的同事们共同见证了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从建设到发射的整个历程。这段宝贵的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闪耀的一笔。“我心里总有一种时代的使命感,在这个时代,遇到这样的有幸大事,落到我们这代人身上了,你就得义无反顾地去挑起这个担子。”

  好心态:

  在服务别人中快乐自己

  记者跟随符洪仕外出巡线的过程中,符洪仕话特别少,但眼睛始终没有停下来过,不停地张望着道路的两旁。见记者一脸不解,他轻声地回了一句:“习惯了,平时走路都忍不住看看线路有没有什么问题。”

  符洪仕自嘲道,小时候看到爸爸爬电杆,觉得很害怕、很危险,长大后不想做电工。但符洪仕并没有后悔过,在他心里,社会总有分工,干一行了就要爱一行,爱一行了就不会觉得苦。“我们是供电的,很多人需要我们,他们用电用得好了,高兴了,我也高兴。”

  海南是每年台风最爱光顾的地方,台风过境,不需要等谁来催促,电网人已习惯了拼尽全力尽快复电。一次台风过后,凌晨1点多大家还在户外抢修,一个村民听说供电所的抢修人员忙了一天还没吃饭,打着伞出来说,快回家吧,今天做不完,明天再做吧,不要太累了,晚一点点来电都没关系。“他们看到我们的努力,打从心底心疼我们,认可我们,那时候肚子都不饿了。”

  得到邻里百姓的认可,是符洪仕从这份职业中得到的获得感。“村里有什么事,都愿意来找我,让我协调,很大程度上跟我这个职业也有关系。”符洪仕说,电网人的工作跟千家万户都有关联,是关乎大家日常生活生产的,做好了服务,也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赖。

  吃完晚饭,符洪仕总爱拉着老伴儿出来散步。回想着1985年亮起的那第一盏灯,到如今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是灯火通明,“这一切都跟我有关,我心里觉得特别满足,这就是这份职业给我带来的成就感。”

  退休的日子一天天近了,56岁的符洪仕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遗憾,“人生总会有矛盾和逆境,不要什么都想着去改变,要处理好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日子才能越过越好。”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热点排行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推荐阅读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