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长征精神 书写电力发展
编者按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按照中宣部、中国作家协会的要求,中国电力作家协会组织了“重走长征路・光明行”大型采风活动。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从6月3日出发,126名电力作家参观历史事件旧址,访谈电力人物,了解电力发展,从史实和现实中汲取不尽的精神营养,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写,一路拍,一路画,用心感受,倾力书写。本次活动内容丰富而富有特色,形成了广泛影响,实现了精神与作品双丰收。
井冈山上,红旗漫卷;四渡赤水,用兵如神;圣地延安,军民奋进……长征,一个镌刻进中国革命史的名字,在80年后被人们更热烈地谈论着。
从江西于都出发,走瑞金、井冈山,过贵州遵义、赤水,经四川泸定、磨西、康定,到达会宁、延安……电力作家走完了一次两万五千里的电力新长征。7月10日,在重走长征路光明行的最后一站,作家们望见了延安宝塔。7月11日,中国电力作协召开了“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总结大会。
精心组织,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紧密结合,精神与作品双丰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中国电力作协领导十分重视这次活动,要求该活动与正在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严密组织,取得实效。按照领导要求,电力作家们在参观学习过程中,特别注重学习党的纲领政策,在经过的长征纪念馆举办了重温党的誓词、向烈士敬献鲜花等活动。
中国电力作协的这次活动得到了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等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是中国电力企业通力合作完成的一次文学创作壮举。国网江西、四川、甘肃和陕西电力公司及南网贵州电力公司对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大量协助。来自国网、南网、国电投、中国电建、华电、华能、三峡集团等电力企业的作家从全国各地赶来,组成队伍,开始了寻找精神火炬和电力光明的行动。活动中,电力作家的创作激情得到激发与释放,大家用实实在在的作品推动着电力题材文学创作攀上新阶段。
活动分批分段进行,安排点线结合,有利于更多作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参与。参加这次活动的电力作家大多来自最基层的电力企业,他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为了参加这次活动,来自山东的苏雪依把两岁的孩子交给家人照料。7月11日的总结大会上,电力作协表彰了窦泽民、何红梅、吉建芳等表现突出的会员。电力作家在活动中悉心采访,全心体会,潜心创作,完成了一批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高质量文学作品。
重走长征路的过程,也是促进地方电力文学创作发展的好时机。在活动的四川站,电力作协邀请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原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学会副会长尹汉胤,《中国作家》原副主编、《脊梁》执行主编萧立军等分别授课,《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等社会知名作家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采风期间,中国电力作协四川分会成立。每到一处,电力作家们与当地的电力文学爱好者交流,相互学习鼓励,让广大电力文学爱好者找到了归宿感和自豪感,推进了电力文学不断取得新进展,对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丰富与提升的作用。
活动过程中,刘克兴、王彪、何红梅、吉建芳等人组成了微信编辑小组。每天采访结束后,微信小组及时向参加活动的电力作家征集作品,编辑作品,加班到深夜。一路上,微信小组随行随报,随发随编,随编随发,随发随传播,在系统内外的媒体广泛传播,中国作家网、新华网及有关省份主流媒体等大篇幅报道采风活动的信息和作家作品,强化了学习教育成效。
寻根溯源,追寻先辈足迹,在行走中经受精神洗礼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四支队伍(其中三大主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北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从此,长征成为中国革命重要的一段历史,为后人景仰、重温和学习。
2016年6月3日,“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活动将首站设在了红军长征首发地――江西赣州的于都。20多名电力作家沿着红军长征路从于都出发,途经瑞金,最后到达井冈山。
中国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任林举在启动仪式上说,此次活动有三个关键词:信念、情怀和传统,这也是电力作家们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尽管都学习过历史,知道长征,但是走进长征的历史现场,作家们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7日8日参观会宁会师纪念馆的电力作家们听着讲解员的述说,听着红军队伍长征之前和到达会宁时的一组组对比数字,无不震撼!革命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这句话的含义此时才有了深入骨髓的感受。
来自陕西的电力作家吉建芳站在于都河边,听讲80年前于都民众支持红军的故事潸然泪下:沿河的民船自发汇集,有的架设浮桥,铺上木板让红军轻松过河,有的一趟又一趟地穿梭在于都河上摆渡。她说:“我想象当时情景,作为延安儿女终于在80年后来向那段历史致敬了!共产党人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是多么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啊!”“不怕苦、不怕死”的崇高境界,让每位电力作家从史实中认识到了长征精神的激励价值。来自江西的电力作家彭文瑾在遵义红军坟前陷入了沉思,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情深让她流下了热泪,这样的历史值得永远铭记,这样的先烈值得永远缅怀。
精神的洗礼让作家对历史和先辈的情怀充满敬仰和感激。在瑞金红军烈士碑前,作家窦泽民说,听着黄公略、赵博生和八子参军的故事,他感慨万千,在他眼里,赣南苏区充沛的雨量,是苍天在为这片红土地最忠烈的儿女涕泪。
长征沿线的供电企业,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履行央企社会责任。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在2010年“4・14”玉树地震、2013年“4・20”雅安芦山地震、2013年“8・31”得荣地震、2014年“6・8”乡城特大泥石流、“6・28”丹巴特大洪灾、2014年“11・22”康定地震和2016年甘孜特大雪灾中,第一时间组织电力抢险人员抵达灾区,忘我工作。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牺牲、连续作战的精神,抢险抗灾,恢复供电,给黑暗中的群众送去光明与温暖,充分彰显了大灾面前有大爱的国家电网人情怀。
在女红军纪念馆,红军女性的遭遇令人动容,深深打动着每位电力作家的心。仰慕一个个坚强的容颜,想象她们冒着敌军的炮火,背着孩子吃野菜、啃树皮、饮溪水、爬雪山、过草地,以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丈量完二万五千里的漫长旅途,有的骨肉分离,有的落下终生残疾……电力作家们的眼睛湿润了,很多人泪流满面。
重走长征路,让电力作家亲近了长征,更加深刻理解了长征精神。一路走来,作家们领略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的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的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的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的高尚品德,让每个重走者都为之肃然,从心底产生出跟随的信念。
“竖起的石碑,嵌入一个个汉字/汉字的背后,是一颗跳动的心/红旗漫卷,巨浪淘沙……”多少英雄无名,多少青春殒逝。伫立纪念碑前,作家们为先烈们敬献了花篮,将承继先烈们的牺牲与奉献精神的一腔情怀寄于楮墨。
回望源头,汲取到精神营养的作家们,面向未来思考着为电力书写的使命担当。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行走中感受电力发展
电力作家沿着红色长征足迹,采访于都长征营业厅,瑞金500千伏洪都变电站、张思德共产党员服务队、参观了沙洲红井革命教育基地……既接受了红色爱国主义教育,更感受到供电员工弘扬革命精神,服务老区发展的情怀。
传承是个动词。长征经过的地方天然植入了红色基因。凡是长征经过的地方,在电网建设、发展、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受地域文化影响,都自然融入了长征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这些精神与历史一起被电力人一代代延续,是传统的继承,也是精神的发扬。
作家们看到,在革命老区建设中,电力总是一马当先。 网江西省电力公司从1998年开始,先后对老区进行了两次农网改造,第一次实行农村“两改一同价”。他们对老区进行了“户户通电”工程建设,老区再也没有了无电村。仅赣州一市,2013年就完成了近100万个智能电表的安装,使全市城乡居民家庭智能电表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而智能用电小区的建设也让电力光纤到户,形成智能双向互动用电模式,让百姓享受到了智能生活的便利。
遵义市启动2013至2017年小康电行动计划,遵义供电局安排27.9亿元(年均5.6亿元)用于小康电建设,到2017年实现农村供电可靠率99.9%,用户平均停电时间小于8.76小时;解决城乡居民用电客户交费难问题,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到2017年城乡居民半小时交费圈覆盖90%以上乡镇;解决农村电网供电质量低问题,到2017年实现农村居民端电压合格率达97%。这是电力人的奉献!这是老区人民的福祉!
张思德的名字因毛泽东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一文而为众人所知。在陕西延安供电公司,也有一支以张思德的名字命名的电力服务队,16年来,他们兢兢业业、风雨无阻,为了老区的发展默默服务。“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电力服务队以此为宗旨践行着毛主席的嘱托。他们有一份详尽的“一对一”帮扶档案,记载着他们所帮扶对象的点点滴滴。服务队成立16年来,队员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他们扶弱济贫、服务群众的情怀始终不变。他们照顾张思德的老战友崔同胜直至逝世,他们捐助学子张丹圆了大学梦,这样的事情数不胜数。
长征精神具有感召激励价值。80年后,长征精神依然引领着电力人的价值追求。他们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的基因一代代传下来,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
激情书写,赞美光明,用优秀作品弘扬长征精神
80年前的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它不仅扭转了中国革命的命运,而且把红色的火种撒在了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上,生根发芽、逐渐生长、慢慢壮大,及至开花、结果,然后收获更多红色革命的种子。“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活动也是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电力作家在活动中重温入党誓词,领会党的宗旨,弘扬长征精神,宣传革命老区电力发展成就,以手中的笔践行“两学一做”。
尽情讴歌长征精神,显现出电力作家们的才华。他们用不断创作出来的作品为80年前的长征英雄们点赞,为电力一线员工点赞。岁月的风烟拂去了80年前的尘迹,先烈们永远安息在青青的山脉。可作家们的面前,仿佛又闪现出了浓浓的硝烟,仿佛那撼地的厮杀和隆隆的枪炮声犹在耳畔。他们奋笔疾书,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散文、一个个剧本、一章章小说在酝酿、成熟,有的甚至当时就见诸笔端。《脚下红色的土地》《遵义诗札》《那些藏在红花深处的名词》……唯有书写,才能让涌动的激情释放;唯有赞美,才能表达对先烈们的仰望;唯有回眸,才能感恩现在,对生活中的磨难粲然一笑!
电力作家林平写道:“让我怀揣梦想去跋涉吧/趟过沼泽,渡过江河/翻越凶险的万仞高山/让我手举火把去摸索吧/即便前路风雪肆虐/即便荆棘前面是戈壁荒滩……”
一些作家在重走之前就做足了功课,学党史,读长征史料,试图更深刻地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与价值,让书写更有力量,更有厚重感。
书写时代精神是作家的职责。电力作家们在行走中受到鼓舞,心有所悟,诉诸笔端,一路走来,佳作迭出。《为遵义供电精准扶贫而作》《左宇龙:心系职工的人》《两学一做在平凉》《坚守甘孜, 电亮藏区》……重走的结果是一批电力题材作品的大丰收。
作家们走进变电站、营业所,与一线员工交流,目睹了长征所经地区电力发展变化,看到了电力员工为百姓服务的热忱、奉献及创新。来自湖南的电力作家姚雅琼写道:“在甘孜青藏联网工地,为什么我的泪点这么低?”面对父亲的遗像长跪不起的刘明志、在天路舍身历险的曾吉银,看到甘孜供电公司的专题片,同为电力人,心心相通。理解,让作家找到了激情书写电力题材作品的切入口。
当鲜艳的红旗又一次在先辈们走过的长征途中迎风招展时,当密集发布的中国电力作协官方微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快速及时地报道采风活动成果时,当《国家电网报》以一个又一个整版大篇幅报道采风活动时,长征精神就一次又一次被传播得更远,在人们心中播下了一颗颗光明和希望的种子。
电力作家窦泽民在活动期间激情豪迈,创作了《大渡河――长征的绝唱》等作品18篇。中国电力作协副秘书长、中国三峡集团作家廖望阶创作的《长征路上》:“用一生准备着出发,用一生把光明洒满一路”,饱含激情。山西电力作家协会副主席郝密雅参加了江西和甘陕的重走活动,先后写下了《穿越会宁》等多首诗歌作品,同行给予高度评价。
短短两个月,200多篇文学作品,是作家们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对先烈的深切缅怀;是对光明生活的憧憬,对党的深情。这些作品在全国电力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有的被新华网等社会媒体转载刊发。
电力作家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企业文化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的要求,每个作家都应该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为职工书写,为电网放歌”的创作导向,以长征精神为创作的底气,将电力行业发展中的长征意味书写出来,以一个电力作家应有的担当,书写能够为职工和社会记得住、留得下的作品。
长征,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史册;长征精神将永远被中国作家所践行和书写。而中国电力作家们将用自己的热情写出更多有温度、有力度、有道德的好作品,为时代讴歌,为光明的电力事业讴歌!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