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和重拾信仰之旅
6月17日,“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四川线活动启动。5天时间,电力作家分4组来到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采访当地供电企业,感受长征精神。这是一段电力作家找寻和重拾信仰的旅程。
我是个经常出发的人,可这一次出发不同,它在我心中庄严神圣。出发前,我心里有些小激动。我是受红色教育长大的,“红军”“长征”这些词语从童年起,就在我幼小的心灵打下了鲜明的烙印。
接到“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活动四川线的通知后,临行前,我再次阅读了有关红军长征的知识和故事,那些曾经活跃在历史册页上的文字,那些激战,那些人物,那些故事,仿佛从历史书中走出来与我相会。身未行而情先动。最早报到的我,当晚就将心中呼之欲出的几个小故事写进了《沿着红军长征路捡拾珍珠》。这是我此番重走长征路的主题:我一路都在捡拾当年红军长征撒下的精神和信仰的珍珠。
悠悠铁索 系着红军坚定的信仰
6月17日晚上,我们落脚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贡嘎雪山下的摩西小镇。月亮在云中穿行,依稀可见雪山轮廓。摩西小镇上音乐响起,三三两两的藏族青年男女在镇上独有的石板街上溜达。夜风凉意袭人,我想,明天再往西,就该加外套了吧。
那天一早,所有队员在成都翠月湖电力培训管理中心按线路分成雅安―邛崃,泸州―宜宾,甘孜,巴中―仪陇―阆中四组开拔,重走红军长征路。我被分到甘孜线,这一组路程最远、最艰难、海拔最高、藏族风情最浓厚。这一段,越往前行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
沿着318国道川藏线,我们甘孜小分队8位电力作家和 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的4人乘坐一辆小中巴,一路翻山越岭,途经雨城雅安和天全县,穿越全长约8600米的二郎山隧道。一路但见大山峡谷,电力铁塔伫立在高高的山头,银线飞越重重大山。所有人都在感慨,不知道我们的电力工人是怎么把配件运输上去,又是怎么把铁塔架上去的,这样的大山峡谷,我们坐着车都感到费劲,他们是怎么把线牵上去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去,我们电力一线的工人又何尝不是在进行长征的“红军”呢?他们风餐露宿,负重爬山涉水,把输送光明的“哈达”送到高原的千家万户。这又何尝不是在为了藏族同胞的幸福和安康流血流汗呢?
经过近300公里的山路,近6个小时的车程,17时多,我们来到了著名的红军飞夺泸定桥战役所在地泸定县。泸定桥横跨大渡河,是一道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上面铺了木板的铁索桥。它由清康熙帝御批建造,是四川盆地通往康藏高原的重要通道。1935年5月,红军长征至泸定桥,国民党兵紧追不舍,22位勇士为先导组成突击队,冒着枪林弹雨,沿铁索匍匐前进,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消灭了守桥敌人,打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
虽然泸定桥两岸相隔只有几十米,当我站在桥头迈开第一步时,仍能感觉整个桥身都摇晃颤动起来。顺着镂空的桥板望下去,但见黄水滔滔,大渡河水在眼前湍急而下,我瞬间感觉头晕目眩,两腿发软,身子仿佛随激流漂去。我扭头望着远处惊恐地叫起来,被同行之人牵着,一步一步,战战兢兢,时而闭闭眼睛,时而望着远处的建筑物,感觉这桥老走不到边。想当年,桥面上没有木板,仅有光秃秃的十三根铁索,后面机枪扫射,下面狂浪滔滔,22位红军战士是以怎样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匍匐前进,飞渡眼前这座铁索桥取得战斗胜利的?不到实地你没法想象,到了实地你更加难以想象!走过了泸定桥,你唯一可以相信的是:这是革命信仰的力量在支撑着他们。
过了泸定桥,我们去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每看一个展厅,听讲解员讲解那些英勇激战的事迹,看到那些艰苦岁月里红军战士用过的破旧有枪洞带血渍的大衣和烂了又补的军毯,这无不像一个个钻头往人心里钻,钻得人心胸俱裂,空前撼痛。
时间紧迫,我们还要赶去贡嘎山下的摩西镇。陷入当年红军战事的思绪太深不能自拔,来自陕西的吉建芳竟站在纪念馆大门外痛哭起来。她遗憾,千里跋涉来到此地看望英灵,却只能走马观花,实在是于心不甘。本来过去安慰她的英大传媒集团策划总监刘克兴听旁人一句“一场战争留下名的只有那么几个,更多为此献身的烈士都当了无名英雄”而心里感慨万千,竟与之抱头泪流满面。一时间全场气氛肃穆,许多人的泪花都躲在了墨镜后面。
这世界上很多事你不走近,你不走进,光靠历史书上几行文字,你是不会被打动的。唯有这样实地感受,你才会发自肺腑地被感动。来自唐山的窦泽民,悄悄地把在家创作的关于泸定桥之战的诗歌撕了,他拒绝念给大家听,并后悔自己之前创作的诗歌多么苍白无力,说那样的诗歌简直是对红军战士们的轻薄。他说晚上他会挑灯夜战重新创作。
在长征纪念馆的广场上,我接受了当地供电企业的电视采访。当他们问到我的感受时,我第一次勇敢坦然地面对镜头侃侃而谈。我说,其实就在去年,我与一帮姐妹来过川西,被川西的美景醉倒,一路遇到过很多红军长征的标志,并没有深探深想。今年恰逢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感受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这是与旅游观光绝对意义不同的两件事,一个是精神的鼓舞,一个是物质上的享受。想想今天我们站在铁索桥上,木板铺得如此平整我们都怕成那样,当年仅有十三根铁索,两边有机枪扫射,下面有凶险激湍的河水,那些饿着肚子、身体瘦弱的红军战士是以怎样的勇气和毅力抢夺到泸定桥的啊!这是和平年代的人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当记者问我为什么会选择走甘孜线,我毫不犹豫地说:“这里是长征最艰难的路段,当年红军长征过雪山走草地的地方,我就想真实地体验他们经历的艰难。”
正准备要上车,发现广场边上有当地供电企业营销服务工作人员搭着凉篷,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电力宣传资料,不时地向前来围观的藏族同胞发放讲解资料,并耐心地和他们交谈,解答他们的问题。走过去和他们交流,原来他们所有的宣传资料和讲解都是双语的。我问他们:藏族人家分散居住,住得远的人家交电费问题怎么解决,电费结零任务如何完成。他们说有些藏族同胞住在关外,交电费不方便,客服人员平时就会和那些有摩托车的藏族阿哥交朋友,常常让他们帮着带来,实在不行也有客户经理坐他们的摩托车翻山越岭去收。这些电力同行为藏族同胞的贴心服务让我很感动。不到这里,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的从事供电管理工作的人根本体会不到他们工作的艰辛。我们常常讲电力优质服务要发扬“三千精神”,这和长征精神有相通之处。我感叹,我们的电网基层员工也是新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啊。
在甘孜 我们的泪点为什么那么低?
6月18日一早,我们从贡嘎雪山下的摩西小镇出发,从海拔1000多米逐渐升到2000多米,中午时分,到达被称为川西高原情歌城的“跑马溜溜”康定城,甘孜供电公司就在这里。匆匆午饭后,我们开始对该公司领导、工程管理人员、基层供电所工作人员、劳模、青工、女员工代表等各层级人员进行全景式的采访。
甘孜供电公司是一个年轻的地级供电企业,成立刚刚10年,员工平均年龄29岁,藏汉民族交错,且大多员工都来自外地,他们长期与家人分离在藏区工作,语言交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高原反应等诸多问题长期困扰着他们。为了让员工安心工作,安心生活,甘孜供电公司建立职工“心灵驿站”对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评估,并建造一批诸如职工之家网页、职工心声、心理咨询热线等不同功能的互动交流平台,竭力维护高原供电员工的心理健康,为员工提供释压场所,及时疏导员工心理压力,特别是要帮助新进员工度过心理低潮期。员工心理健康、精力充沛,对工作、生活充满信心,自然全身心地以积极阳光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
我们坐在甘孜供电公司会议室观看完该公司成立十周年成就宣传片及微电影《路》,人人眼里满含泪水,人人心灵被震撼。没有哪个企业的宣传片像甘孜供电公司一样,以一个企业的新进青年员工的心理成长路程为主题进行人文关怀。这样细腻的表述,也代表了一个企业的成长历程,新颖,独特,寓意深刻,深情而动人心弦。企业对员工人性化的引导和关怀,像美丽热烈的格桑花一样在高原上绽放芬芳。
紧接着,我们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分别进行采访。我负责采访长期在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工程建设岗位上从事管理工作的曾吉银,还有在海拔3400米的拉波乡供电所,靠一根18米长的钢丝溜索作为通往河对岸唯一的交通工具,为藏族群众服务了12年的汉族技术员王安全。
甘孜州理塘县的外乡人――58岁的老师傅王安全,满脸黝黑,刀刻一般的皱纹,穿一身整齐的制服,白衬衣扣得紧紧的,笑容羞涩。第一眼看到他,有十年新闻采访工作经验的我眼睛一亮,断定这是个有故事的人。职业的敏感让我按捺不住地兴奋起来。我先期顺利采访完善谈的曾吉银,怎么也没想到在王师傅这里“卡”住了。老实肯做的王师傅是个心善手勤嘴笨的人,无论我怎么引导,怎么询问,他都不上“路”,讲不出我要的“细节”。眼看采访时间到了,我和王师傅都急出了一身汗。
吃晚饭时,我们彼此满怀歉意地坐在一起,满桌的机关小青年有说有笑,王师傅却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他很少动筷子。我的心感觉突然被莫名的“锥子”给刺痛了,我知道王师傅吃完饭还要赶回拉波乡,我想他吃得饱饱的去溜索,我想拉波乡的藏族同胞看到他们喜爱的王师傅一定会高兴。在桌上我不断地对他说:“王师傅你夹菜啊,你要多吃点,你要吃饱点。”王师傅不断地对我笑着说,我吃了我吃了。然后,他过来给我敬酒,说很感谢我,说我辛苦了。我的眼睛瞬间红了,我采访王师傅一无所获,我不知道我值得王师傅感谢什么!我感觉那把无形的锥子直接刺到了我眼里,眼泪终于不争气地流了出来。我借口去了洗手间。等我打理好自己的情绪回到桌上,王师傅过来告辞,说所里有事找他,他要赶回去了。我惦记着他路上会饿肚子,劝他再多吃几筷子,王师傅坚决说自己吃饱了。见他小声地对身旁也是来自供电所的藏族劳模小甲嘀咕什么,我心里想,好吧,你们兄弟俩到外面放开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去吧。
当晚,我很快创作出了曾吉银在电力天路建设中去施工现场安全检查,遭遇风雪和泥石流的惊险故事。当编辑来电话催稿时,我说我怎么也写不出王安全的故事。我对王师傅感觉太好了,可就是没法写出他的故事。电话一放,我躺到床上独自流眼泪去了。我这是羞愧、遗憾、心痛的眼泪。像王师傅这样在基层默默奉献的老工人,最应该值得我们去书写去赞扬,可是我就是写不出,又不想“炒”资料上看到的“现饭”。写不出王师傅的故事,成了我此番重走红军长征路采风活动最大的遗憾,至今王师傅羞涩、谦虚、朴实的笑容还在我脑海里浮现。
那天下午,我发现很多人采访后都心思恍惚,食不甘味。听说被分配到采访女工的那几位电力作家,听到那些女职工诉说自己是怎么思念在外地的孩子、老公、妈妈以及亲人的时候,都抑制不住和她们哭成了一团。现在我们远离了高原,我常常静下来想,在甘孜,为什么我们泪点都这么低?因为我们被这些工作环境特殊的同行打动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被这些战胜了种种困难而努力工作的普通供电员工和真挚关爱员工的领导感动了,被他们在高原上为藏区同胞默默奉献,不惧千辛万苦的精神感动了。
到新都桥 看海拔最高的变电站
6月19日,又是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的一天。
一早上从康定城出发,我们采风团成员带着氧气瓶,翻过至高点4298米的折多山,经过被人称为“世界上最颠簸的村级公路”的江巴村公路。颠颠簸簸,车后半截的人几乎一路站过来。剧烈的颠簸不是让他们“上天”头上顶出个大包,就会“入地”滚到座位下面去,站着是最明智的选择。
海拔上到4000多米时,车上有人开始一罐接一罐地吸氧气,好在有过几次高原反应经验的我只感觉到喉咙发紧。路边停车稍事休息时,看到草原上遍地鲜花,电力作家们欣喜地发出欢呼声。当地工作人员马上告诫:不要跑不要跳不要太兴奋,小心高反;也不要乱踏入草地,小心陷下去。当年许多红军战士就是这样一脚陷进沼泽地再也出不来了。望着远处天边巍峨的雪山和眼前这片辽阔无边、鲜花遍野的草地,我们顿时默默无声,陡生无限敬畏。
到了新都桥藏区,我们参观了“海拔最高”的新都桥500千伏变电站,了解了新甘石联网工程建设的情况,然后分组采访该变电站工作情况。我与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尹汉胤老师共同采访了新都桥供电所藏族工人杜吉汪秋和扎西洛布,了解到当地藏族同胞的用电情况。
到新都桥云关村藏族村民家家访,我们受到了藏族兄弟最高礼仪的款待。这家男主人是非常典型的康巴男人,雄壮而大气。女主人也是典型的藏族女人,五彩缤纷的客厅里挂着她一副大眼睛高鼻子、轮廓挺括的照片,惹得大家纷纷与这对康巴藏族夫妇合影。这对夫妻经营着一家摄影人客栈,来来往往的人他们见识得多了。
新都桥是摄影家的天堂。这里风景美丽,藏族同胞对人热情,很有经济头脑。旅游开发后,家家经营起了民居旅游。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云关村的村长顿珠江措,他是甘孜州人大代表,多年前第一个在村里经营起民居旅游,带动村民致富。他说自己刚搞民居旅游那会儿,新都桥还是地方电力供电,仅有一个小水电站。旅游旺季游客来了,电不好使,连水都烧不热,人家就走了。“电不好使,肯定留不住人啊。”顿珠江措说。自从国家电网进入新都桥,电网建设舍得花钱投入,电网坚强了,供电质量就好了,各种电器都进入了藏民家里,民居旅游越做越火热。藏族同胞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烧牛粪的原始社会一下就过渡到使用电器、电脑的现代社会,村里每年每户收入十几万。顿珠江措爽朗地大笑着说:“村里贫困户一年比一年少了,这都是拜托国家电网的优质电能和对我们贴心的服务,给我们带来了实惠和幸福啊。扎西德勒!”望着村长一脸灿烂的笑容,我想这话一定是发自他的内心的。
6月20日,我们驱车一天,傍晚时分从康定回到了成都,“中国电力作家重走长征路・光明行”四川线四组分队在成都胜利会师。
晚餐时,大家交流感受,谈一路所见所闻,谈走长征路对个人思想感情的升华,同时也就此话别,充满浓浓惜别之情。这些天来,我们共同走过的路,共同看过的风景,共同采访的人和事以及集体,都已经刻在我们心上了。这些天来,我们累且快乐着,快速地采访,每天晚上挑灯夜战写作,次日一早“长征路上移动编辑部”――电力作家微信平台准时推出作品,磨炼了我们采访和写作的能力。共同经历的艰苦路程,让作家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收获了友谊,在红军长征精神的鼓舞下,我们成为了特别能战斗的采访和写作队伍。
记得6月19日晚到康定城后,我们甘孜组进行了一次小小的总结。我在总结发言上说,我们此番走过了三个“长征”,即历史的长征、电力建设者的长征和电力作家采访和创作的长征。无论哪个长征,都让我受益匪浅。身体有毛病的我,之前一直担心这么高强度的采风和写作活动会承受不住。奇怪的是,我一路既感觉身体疲劳又感觉精神亢奋,居然没有出什么毛病,也没有出现高原反应。这事发生在经常一累一饿就低血糖的我身上,简直是个奇迹。此番甘孜之行既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考验了我的身体素质,又磨炼了我的精神意志。回来后,我一直在追问自己:难道是“长征精神”在支撑着我?
我以为,“长征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信仰。我们生活在高度文明的工业社会里,物质上我们什么都不缺,但精神上缺少信仰,所以常常迷失。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次重走长征路也是一次寻找和重拾信仰之旅。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