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双配套
作为一名老电力工作者,在近40年的工作生涯中,我切身体会到了电力事业一步一步持续成长的历程。“机电双配套”的往事,就是其中难忘的一幕。
那是上世纪70年代末,我参加了河北衡水地直“支农工作队”,来到这个距衡水市区十多千米的小村。作为专业人员,我决心为老百姓办点实事。当时,正是农村办电高峰,打井、办电自然成为我们的首要工作。靠着单位的坚强后盾,我们支持该村打了一口200多米的深井。而且,很快配套的电气设备也安装好了。合上电闸,水花喷涌而出,村里的老乡们喜笑颜开,我们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可是,没过几天矛盾就暴露了――三天两头停电,守着机井浇不上水。
村支书保申说:“老丁,你在这里下乡,咱村就是电力局的点了。你回去说说,这么大的电力局,保咱们这么一个小村浇地还算个事儿!”
我说:“理论上,别说保你一个村,保你一个公社也没问题。但是,你知道为保你一个村得花多大代价吗?这个井在594线路上。594的主干线大约25千米,加上支线起码带着100多眼井。一送上电,100多眼井都会开。加上其他负荷,没有1500千瓦打不住。现在,每个县平均不过2000千瓦左右的用电指标,保你一个礼拜不要紧,其他地方的老百姓水都吃不上!所以,保你一天两天行,长期做不到。”
保申说:“那怎么办?”
我说:“你买台柴油机,咱搞个机电双配套。”
保申说:“你得了吧!咱这是深井潜水泵,柴油机能配?”
我说:“我是干什么的?电气技术员!我给你搞个异步机发电。不浇地了,柴油机还可以干别的,不会浪费。”
保申说:“你倒好,电力局的人鼓动买柴油机。”
我心里不是滋味,嘴上却说:“管他是机、是电,能浇上地就是好法。”就这样,由于有了“双配套”,不管有电没电该村照样浇地,老乡们心里也平衡了。
从后铺回来后,村干部经常来串门。问起浇地的事,都说“你出的主意好,别的村都在学呢!”我自己知道,这算什么“好主意”,如果不缺电,还用“双配套”?此后多年,我一直把自己管的电不能满足老乡浇地的需要,当成一块心病。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当了农电科长。那年,计划在衡水县西部建一座35千伏变电站。天时、地利、人和这几个条件一综合,就把站址选在了后铺。凡是去过后铺站的同志,回来都说:“那个村的老乡真好,站建得顺利极了!好多老乡都认识你呀。”我说:“那个村的老乡好是真的。他们可不是光对我好,他们对电更好!这些年等电等的都红了眼,如今把变电站建在自己的地头上了,他们能不热情嘛!”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管规划。那时正在筹建衡水发电厂,需要在附近建一座并网变电站。省公司主管人员来选点,我毫不犹豫地把他们领到了后铺村南。我说:“这个地方不但地势优越,社会环境也好。保你建得顺利,运行平安!”果然,该变电站顺利建成,多年来一直运行平稳。
一眨眼,30多年过去了。电力供需形势已经是大不相同了,我与后铺村的友谊也有了新的发展。说起浇地的事,他们都说:“现在可不会为浇地犯难了。前几年已经是轻易不停电,近两年又实行了‘井井通电,户户持卡’,浇地更方便了!”提起过去的事,老乡们都说:“大家都感谢你,都盼你常回去看看哪!”我说:“过去浇地难,难在大环境缺电;现在不难了,是因为电多了。这,要念党的恩情和改革发展的好处!不然的话,就是把我老丁全身变成电,也解不了你们的难哪!”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家电网公司最“大方”的人!是
2018-02-10
- · 铁厂村的“老铁们”——记楚雄牟定供电局扶贫干部
- · 桃李不言——记云南电网公司基建部小型基建及基础管理科专责杨荆秋
- · 瑶乡心灯——记广西电网公司桂林临桂供电局五通供电所黄沙营业点阳昌彬
- · 当好村民脱贫致富引路人——记遵义凤冈供电局驻村干部罗文武
- · “南网创客”梁钰:从半路出家到行家里手
- · 海南电网公司驻村书记郑德怀:做贫困户的知心人
- · 《国家电网》丨国网山西运城供电公司总经理张军六:做工作要严谨、彻底
- · 贵州晴隆供电局:“阿妹镇”上的“供电哥”
- · 他愿当山乡“孩子王”,义务服务家乡教育十余年打开一扇窗 洒下一片光——记梅州供电局变电管理所琴江巡维中心技术负责人廖金威
- · 南网超高压公司百色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谭永殿获得了第十四届全国技术能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