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供电局变革管理开创万众创新新局面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顾萱 报道 电网行业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2016年,东莞供电局共计下达了87项职工创新项目,数量位居广东电网公司第一。其中,3项科技成果进入广东电网公司成果转化通道,数量位居广东电网公司第二位;在成果推广方面,有8项职工创新成果将在年中调整后下达,实现了零的突破。在一些坚守创新、持续实践的“创客”们的带领下,东莞供电局俨然已经进入万众创新的“小时代”。
脚踏实地勤动手解决现实生产难题
“东莞局是广东电网公司第一个获得中国电力奖的地市级单位,职工创新项目最多,我认为跟东莞局的文化是有关系的:做科研比较踏实,创新思路都很多,想法和路线都比较实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强。在本职工作当中能够思考出这么优秀的点子,我们从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来自广东电网电科院的孟源源在参加东莞供电局2016年科技项目储备库第二次入库专业评审和模拟答辩工作时对该局的科技创新作出这样的评价。
创新成果实用,才有推广价值。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项目,项目作出后想要解决什么问题,是该局创新人员在动手前反复思考的内容。“我们的创新动力源于作业现实,比如输电线路专业是中风险作业,无人机代替上塔作业就从中风险降到低风险。野外作业受天气、地质和社会因素影响较大,这些除了用人去解决之外,还需要技术手段。例如提高防雷水平从而管控外力破坏的风险,或通过抗风手段提高输电铁塔基础建设,以及改进工器具等,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降低人身、设备、电网风险。”该局输电管理所主任助理夏云峰说。
该局变电管理二所继保分部卢迪勇是保护压板快速测量装置项目的负责人。据了解,在对保护装置进行检验时,传统的测量压板的方法存在耗时和易对设备造成损害的弊端,其所带来的误操作风险一直困扰着卢迪勇和他的同事。于是,面对保护压板定检时的运行状态,卢迪勇带领技术人员成立QC小组,潜心钻研新技术,在单位利用工余时间泡在试验房,晚上回家还要把设备带回去继续研究。卢迪勇带领小组针对当前万用表测量法、继保测试仪测量法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潜心研究出新型的压板测量方法并制作成测量装置,并获得了广东电网公司职工创新一等奖。“这个装置成功解决了继保人员在对电力设备保护装置进行定检时,因误操引起的开关跳闸事故发生问题。”卢迪勇和他的小组通过脚踏实地的研究,使保护压板测量准确率从原来的65%提升到100%,让设备供电更加可靠。
管理创新做铺垫 解除科研后顾之忧
近年来,东莞供电局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和考核机制,加强科技项目立项策划和成果推广转化管理,并落实配套资金,实现了职工创新项目的随时立项和及时评审,为及时解决基层一线创新问题高效率地拓宽了渠道,有力地鼓舞了大众创新的热情。
今年,为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该局建立了“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站,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全方位科技创新服务,其中包括对科技创新制度、业务指导书、科技项目(含职工创新项目)申请、实施、验收以及科技创新其它多方面相关工作及业务流程解释。“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申请、审批流程以及成果奖励申请、鉴定、转化、推广等流程方面存在很多疑问无从获解,现在有了‘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工作站,随时打几个电话就可以得到详细的解答,在创新工作各方面都相较以前更加明了,少走了很多弯路,工作效率也随之大大提升”。基层创新工作人员从工作站获益良多。
此外,为了项目组安心钻研项目,该局在今年创先性地厘清了人员职责分工:科技管理人员在生产设备管理部科技分部的指导下,担任本单位各项目联系人,负责做好本部门(单位)科技创新业务的各项管理工作。“简单地说,以前的科技管理人员是‘二传手’,接到任务后再传给项目组,而如果让项目组兼职做科研秘书的话便无法静下心来钻研科技项目,于是我们要求科技管理人员承担项目科研秘书的角色,如此一来项目组的科研人员便可以专门做好科技的研究工作。”该局生产设备部科技分部的主管梁万龙介绍。项目组成员纷纷表示,重新划分人员职责分工后,减轻了项目组项目管理负担,免项目组因不熟悉科技创新业务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要求而产生的风险,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全身心投入到项目研发当中。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