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福泉供电局局长杨建林启动中层干部全员竞聘:真换人了
从人的融合,到横向协同,再到业务提升,杨建林用了三年来提升福泉供电局的工作,打好基础,炼好指标,而这一切,都是今天他可以在福泉供电局进行中层干部全员竞聘、而不会影响供电局日常工作的大前提。
这是一次各方均受益的竞聘,参与者清晰了自己的职业规划;落选者明白了自身短板和本领恐慌;观察者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
“深化改革的大背景,正是福泉供电局启动中层干部全员竞聘的初衷和目的,未来的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无论是干部还是基层员工,都应该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岗位胜任能力,与企业共同进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福泉供电局党委书记余焕江意味深长地说。
“大家都震惊了”
“即日起,现任所有中层管理岗位人员,全部就地免职,放开所有职能管理岗位进行组竞聘。”2月17日,贵州电网公司都匀福泉供电局局长杨建林,通过视频会议向全局277人发出公告。这句话,就像一记春雷,惊醒了还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员工们。
“中层干部岗位组竞聘,这倒是有过,但是刚过完年,而且又是27个中层干部岗位全部开放竞聘,如此大的场面,如此彻底的轮换,如此高调公开,还真是第一次。”受访的福泉供电局基层员工回忆说,大家都非常震惊,“有些人也觉得,你看,局长这是在作秀,怎么可能全部都换,这就是走个过场,我们就当是看戏吧。”
被震惊的,不只是基层员工,还包括27位县局中层干部,只不过他们是在前一天的中层干部会议上得知的。福泉供电局人资部主任徐幼雅说:“当时的通知,是我在中层干部会议上宣读的,读着读着,我就震惊了,因为包括我自己在内,都在就地免职的范围内。我自己宣布自己被免职,岗位开放组竞聘,而这么大的消息,直到宣读通知前,我却毫不知情,读完后,自己都蒙了,我还能继续当人资部主任吗?”
通知公开后,27个岗位的组竞聘的消息,就成了大家在食堂吃饭时讨论最多的问题。然而,真正“被下岗”的27位中层干部的内心却五味杂陈,自己还能聘到原岗位吗?如果聘不到又将何去何从?所以与广大基层员工的热议不同,他们却不太说话,生怕把自己的想法不经意间泄露给了竞争对手,毕竟,公开竞聘,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有机会。
在党支部纪检委员办公室旁边,设置了一个封闭的、像投票箱一样的小箱子,每一位参加第一轮组聘的人,按照要求都要把自己的简历投在里面,除了个人简介,还要写清楚对参加竞聘的岗位自己有何优势、有何信心、有何计划,每一个去小箱子前投简历的人,都无法知道别人的简历上写的什么。然后,由福泉供电局领导班子和各业务部门专业人员组成的评委会进行分析。
直到此时,还有员工觉得,这依旧是一场作秀。可当第一轮组聘结果出来时,他们不得不收回自己的想法。27个原有的中层干部岗位,只有10人再次获聘,也就是说,有2/3的岗位要换人了。而即便是再次获聘的10位原中层干部,也有多位的岗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像办公室的正副主任这样的关键岗位,竟然全部没有获聘。一下子,大家议论的焦点再次发生转移,从这是一场作秀,变成了到底有哪些黑马会脱颖而出。
这时,开始有参加组竞聘的中层干部,中午在食堂一起讨论:“你想聘哪个岗位?”“哎呀,你比我有优势,那这样,我不和你争了,我聘另外一个岗位去。”甚至还有两位原中层干部相互帮忙,给对方分析选聘的优劣势,为什么曾经的对手,此时却成了朋友?因为他们清楚,随着选聘的深入,剩下的岗位会越来越少,自己可以选择的余地也就越来越少,如果非要和一个比自己更有优势的对手去硬拼,很可能的结果就是自己落选。当所有的岗位都有人获聘了,自己就会被剩下、淘汰。不如帮助对手分析精准,让他获胜,自己再去选择一个更有获聘把握的岗位,退而求其次,至少比竹篮打水一场空要好。
第二轮组聘结束,一共23人获聘,更有4个岗位存在争议。现在大家发现,这真的不是一场作秀,获聘的23人里,也大多发生了岗位变换,办公室的去了工会,调度的来了办公室。
然而此时,还有几个在惴惴不安,别人都获聘了,我们几个怎么办?
“没有竞聘,我就还在抄表”
福泉供电局地松供电所所长助理潘刚,从得到选聘通知的那一刻起,就认认真真地着手准备起来。当很多人还在怀疑这是一次走过场的时候,他却对于这次组竞聘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一点都不怀疑。
原因很简单,没有竞聘,他就没有今天。从进入供电局至今,他参加过两次竞聘,每一次都拼尽全力才最终得到今天的位置。
时光倒流至2007年,潘刚大学刚毕业,因为家中经济状况不好,本想着出去打工赚钱,可是想到父母年迈多病,只好坚持回到了家乡工作。刚好福泉供电局在招工,潘刚就当起了农电工。
他得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也离家不远,可以照顾父母,但是现实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他不止一次想要辞职。“但是每每困难的时候我就想,2008年冰灾,那么苦、那么累都熬过来了,还有什么熬不住、过不去的?”这个贵州汉子一咬牙,就又坚持了5年,但是说实话,他对未来也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只能是走一步,算一步。
2012年,福泉供电局成为贵州电网公司理顺农电用工的试点地区之一。潘刚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喜出望外,他赶紧回去给家人报喜。当时他妻子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只能在家做些轻便活,女儿患有先天疾病,父母的身体也不好,一家人的生活担子都压在潘刚一个人的肩上,如果再不理顺,他真的就只能辞职出去打工了。
理顺考试那一刻,就像是苦苦等待的黎明终于来了。然而他还不知道,他的曙光才刚刚开始。
2013年,福泉供电局组织了专业技术岗位的选拔。潘刚看到所里贴出来的选拔公示,心里有点激动又有点怀疑。“老实说,第一次确实是担心这只是流于形式,很多人都觉得报了名也没有用,但是试一试总是没错,反正我没什么可失去的,竞不上又何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潘刚准备竞聘营销专责助理一职。毕竟有几年的供电所一线服务经验,加上当时县供电局基层里并不多见的大专文凭,再加上他勤学苦练的能力,潘刚的竞聘资料和到岗计划写得通通透透、见解独到。选拔结果一出来,潘刚直接跳了起来,他从一名农电抄表员,竞聘成为营销专责助理,虽然岗级不算高,可对他来说就是一次飞跃。
“我在做农电工的时候,想都不敢想还有这样的一天。南方电网公司给了我职业发展的通道和平台,给了我机会和信心,让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平台是有的,通道是打开的。”
尝过一次甜头后,只要有竞聘公告,潘刚一定不会错过。当然,他也竞聘失败过,但是完全没气馁,下次有机会,继续参加。
2014年,他聘上所长助理,当年和他一起在所里干活的同事们,眼见着他一步一步地走上管理岗位。
2016年2月17日,他决定,竞聘客户服务中心副主任一职。“这一次跟前两次又不一样,前两次只是少数几个岗位竞聘,这次所有管理岗位全部空出来。”作为一名有想法、有斗志、有能力的员工,潘刚热血沸腾,机会再次降临,而且是这么轰轰烈烈,大张旗鼓地降临了。
“无论上下,我们都有所得”
第一轮组聘结果公布后,福泉供电局所有人吃饭、上班路上都在聊这个话题。“你竞聘什么岗啊?”“来,你帮我分析一下,我要竞聘这个岗位有没有什么劣势?”“这回来真的了,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上。”两天过后,第二轮组织竞聘拉开帷幕,杨建林笑了:“这次的竞聘报告明显比第一轮好嘛。”
两轮组聘后,23人获聘,仍有4个管理岗位存在争议,尚未确定人选。于是,召开竞聘大会。参加竞聘大会的有领导班子组成的评委、各部门派来的观察员、工作人员、竞聘人员。竞聘过程全程监控录像。参加竞聘的人,上场前有专人安排在小房间“候考”,全程不能交头接耳,完成竞聘演说的选手,由另一侧出口离开,以免泄露考题给候考者,手机全部没收。
这简直就像是福泉供电局的一次“高考”。
胡鑫,是刚入职还不满3年的员工,尚不具备竞岗资格,然而作为观察员之一,他觉得参与这次竞聘大会足以改变他的职业生涯。“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还以为是被派去充数的,结果一到现场,整个人都愣住了。非常严肃,在场所有人都着正装,不允许交头接耳,包括领导在内所有人的手机全部没收。两边的摄像头转来转去,比高考还严肃。”坐在台下的胡鑫,额头渗出汗来,好多年没见这个阵势了。
“一开始就当众宣布了评分细则,甚至包括了每位评委的打分权重,大家都知道,这个权重是非常重要,公开了权重就等于完全公开了,我们坐在台下,根据权重和现场公布的打分,都能算出得分排名,再想暗箱操作是不可能的。”胡鑫回忆说。
12个竞聘员工轮流下场后,竞聘结果当场宣布。散会后,不知不觉间,胡鑫心里的敬意油然而生。“再过几年,我也一定会站在这个讲台上来,像他们一样从容不迫地大谈职业设想,步骤清晰、目标明确。这件事对我和很多年轻员工最大的意义就是,等工作年限够了,我们也要参加竞聘,就好像我们现在是‘高一’,看了‘高三学长们’的考试现场,就有了目标,以后想考清华还是北大,要准备什么,还有那些短板,剩下的两年就要好好准备了。”
不仅仅是胡鑫,那天起,几乎所有的年轻员工都开始做职业规划了,以后要往哪个方向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现在我们宿舍的兄弟,没有抱怨的,都铆足了劲,给自己定学习计划。”这次的竞聘,就好像给一条条小河指明了通往大海的路,霎时静水变激流,小河里每一滴水都活了起来。
“以前跟我们说职业上升通道,那个概念很抽象,虽然懂得但依旧不知道该怎样,在竞聘现场一看,就全懂了。”胡鑫说。
在激流中若想跑在前面,就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勇于进取、勇于担当、勇于突破。罗皓是在2012年的竞聘中当上办公室副主任的,然而在这次竞聘中,他却落选了,成了名副其实的“能下”。
他有些失落,但反思一下自己却也坦然接受了。“我交选聘个人简历时,领导在第一轮时就批评过我,说别人的简历写了几页纸,我的个人简历却只写了两行字,态度不端正,现在想想,确实是我的态度有些松懈,完全没当回事。”罗皓在面对局里安排的情绪疏导人员谈话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回想起来,确实办公室工作需要沟通比较多,而我个人不是特别爱打交道的性格,想想也是内心有些抗拒吧。通过这次竞聘,我也想通了,我原来在变电,以后想再转去技术类的岗位可能更适合我,这件事也提醒了我,应该做好职业规划,不能混日子。”
人资部主任徐幼雅,这次还是竞聘人资部主任,她报名的时候思考了两天,最终还是决定报原岗位,“农电用工还有些遗留问题,我想在我任职期内完成,完成这个事儿,也就满足了。”在激流中,能保留原位,也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所有人都在进步,想要相对位置不变,只有不断奔跑、提高。“现在我们局里,能上能下,不是说你上去了,就没有压力了,能不能继任要靠你的本事。”
罗皓讲了一件事,他一位在凯里供电局的同学,几年来坚持每周末开车去贵阳,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和考试,拿到了文凭,并在省公司相关岗位的公开竞聘中获聘,就此从地市局调去了省公司,完成了职业发展上的一次飞跃,“人家就是目标很清晰,通过这次竞聘,我也觉得,我该好好规划下自己了。”
4年准备,只为做好铺垫
“这是件冒险的事儿,对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我那270多个员工认不认同,要让他们认同,就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从细节处把这三个点抓扎实了。”其实,福泉供电局局长杨建林等这一天等了4年。他认为“一定要做很多的铺垫”,“关于队伍建设,我坚持一年只做一件事情,把这个基础打牢打实。”
第一年,抓融合。福泉供电局副总经济师兼工会副主席张平在竞聘前的岗位是办公室主任。他回忆说,杨建林局长在局长办公会提议,所有班子成员一周只能有两天呆在办公室,其余时间去现场。干部与职工必须同桌吃饭。而杨建林自己,也举家迁到了福泉。同时,理顺农电工、组织集中培训。干部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各方面融合。第二年,抓横向协调与配合。第三年,抓业务素质提升。经过几年的基础夯实,福泉供电局的各项工作指标,在贵州电网公司管理评价中连续3年排名前五。
2012年开始,福泉供电局的部分缺员岗位就已经采用了竞聘方式进行人才选拔。到2015年年终,时机终于成熟。杨建林在工作执行之前向都匀供电局进行了汇报,获得首肯后,他开始给相关部门挨个派任务,“他们只知道自己手里的活,但不知道我最终是要干嘛,所有信息、材料到我这里集中。”为什么要这么做?“保密。如何保证公平?就是要前期保密,同时通知,过程严谨,现场公布。这里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连宣告会的时间,他也经过了深思熟虑:“过年前绝对不能开,放到春节以后。春节保供电的工作不能乱,并且从宣告会开始到竞聘结束的一系列工作必须一气呵成,容不下一个春节的阻隔。”
人资部主任徐幼雅也需要参加竞聘,领导班子就直接把她的活揽了过来。直到第一轮组竞聘,她顺利被聘上,才加入到第二轮以及后续的工作中来。她回忆起过去几年,原来不知不觉为了这次全员竞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性格分析、岗位适配度、中干个人业绩排名等。在竞聘大会结束后,她还有几项重要工作:充实干部人才库,为落选的原中层干部匹配合适的岗位。另外最重要的是薪酬要跟上来,“当月我们的薪酬就根据岗位变动派发到位了。”徐幼雅说。落选人员的情绪安抚工作则由局长和书记亲自完成。
队伍建设是一盘棋,这场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看上去是雷厉风行,实际上是步步为营。
地松供电局所长郝雪亚已经是在该所任职5年的老所长了,谈到竞聘,他信心十足,拍着胸脯说:“没有人会比我更熟悉这个所了。而且现在我有工作激情,一定能做得比以前更好,所以我敢再次竞聘这个所的所长。我们的局长敢担责,那我也敢担我作为一个所长的责任。”那万一落选了呢?他直言,“我也随时做好了从零开始的准备,不断改变、不断学习。这是个好的制度,我希望所有的技术专责和普通岗位也能竞聘,如果每个人都能胜任他的岗位,那么我们这些所长的工作,也就好干多了。”
采访中,福泉供电局的很多人都会提到当地电厂正在进行大用户直购电的事情。“说明大家看到了改革的大背景,这正是我们启动这次中干全员竞聘的初衷和目的,环境已经在发生变化,未来的市场竞争会愈发激烈,无论是干部还是基层员工,都应该有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更好地锻炼自己的岗位胜任能力,与企业共同进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余焕江意味深长地说,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支持杨建林做人事改革的原因。
变者,天下之公理。
本报记者 关飞 刘若思 通讯员 黄维丹 龚雅琴 金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