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榆林供电公司职工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中电新闻网讯 通讯员 侯玉国 报道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也是企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在当前国家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国网榆林供电公司组织开展以创新为主旋律的生产经营活动,在技术进步支撑企业发展、提升企业的软实力、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最大结合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和人员现状,有针对性的建设了职工创新工作室,命名为“星火”创新工作室,寓意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束火光点燃企业职工创新的熊熊烈火。目前,星火创新工作室已经有7项成果申请了国家专利,其中有2项已经被授予了实用专利证书,“星火”创新工作室于2015年8月份被榆林市总工会授予市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同年10月份,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创新工作室带头人豆河伟被陕西省总工会授予杰出“能工巧匠”称号。目前,有6项创新项目正在攻关研发之中。
如何加强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建设与管理,切实发挥好创新工作室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创新创效能力,保证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是我们企业各级管理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更是企业工会面临的重大职责所在。
整合资源 构建核心团队
职工创新工作室一般以业务骨干或专家能手的名字命名,并由其“担纲领衔”,相关业务技能人员和职工“唱主角”,以生产经营活动、技能人才培养和攻克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为主的创新工作团队,是企业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的“发射源”,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建设职工创新工作室得到公司领导高度重视,从资源配置、创新规划、建设实施、费用支持等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倾斜。按照“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凸显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首先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招募创新工作室核心团队成员,经过自愿申报、资格审查、考核筛选,最后确定了创新工作室核心团队人选,公司人资部下发文件正式组建创新团队。团队核心成员注重从专业技术、学历层次、年龄结构、性格特征等方面进行考虑,把爱岗敬业、技术精湛、锐意进取、善于钻研、乐于奉献的人才吸纳到创新工作室,并实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目前核心团队成员共有7人,分别来自公司生产、营销、调度、运检等不同的专业,创新带头人豆河伟是陕西省电力公司技术专家,目前在公司运维检修部技术计划室工作,核心团队平均年龄不到30岁,是一支充满朝气、富有激情的创新团队。
建章立制 实现科学管理
公司为创新工作室提供了专门的工作场所,根据创新工作需要,结合专业特点,对创新工作室进行了必要的装修、改造,建立了工作制度和创新项目申报流程,在创新工作室配备了必要的器材和试验用具。对创新工作室做到“三定”,一是定课题。根据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问题和技术研发中的热点问题,制定创新工作室中长期和短期的攻关课题,明确月度、季度和年度工作目标;二是定任务。将创新工作室任务逐月分解,按步骤有条不紊地组织实施,让创新室成员人人肩上有指标,既感压力又有动力;三是定制度,创新工作室制定了严格详细的管理制度,活动的安排、请假的手续、任务的分配、外部的协调等,形成了按制度管人、依规章考核的良好局面。同时加强对创新工作过程管理,对创新所需要的经费、设备设施和人员等,工会及时协调解决,为他们开展创新工作提供必要条件,做到创新工作室有人员、有阵地、有课题、有经费、有制度,在企业形成“党政支持、工会实施、骨干挂帅、职工参与”良好创建格局。
创新载体 推动创新创效
创新工作室要把创新文化土壤的厚植和职工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在创新氛围的营造和职工创新智慧的培养上下功夫。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在创新工作上树立“不求高大上、但求最实用”理念,以创新工作室为载体,引导职工从日常工作中的问题入手,大胆进行研究创新,在公司营造“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源、时时是创新之机”的氛围。在日常工作中,把技术人员、生产一线中的“小诸葛”等跨工种、跨专业集中起来,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研究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难题。鼓励技术人员在创新中担纲领衔,围绕工艺优化、设备改进、技术提升等活动开展创新,研究解决制约影响生产的技术难题和“瓶颈”问题。同时抓好成果的落地转化,想方设法为职工中涌现出的“金点子”提供实践机会,着力在加速创新成果转化上求突破,满足企业发展和职工个人成长成才的需要。
目前,国网榆林供电公司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率先在公司内部开设了“互联网+星火创新工作室”微信公众平台,大大提升了职工创新工作室的覆盖面和工作效率,为公司员工创新思维、金点子、合理化建议等交流提供了一个快捷、便利、高效的空间,大大激发了公司员工的创新创效热情。公司自觉钻研业务,刻苦提升技能,已经成为广大职工追求进步的价值取向,特别是一些年轻技术人员已经加入到了创新创效的工作中来。为此公司还在变电检修专业成立了业务技能提升工作室,结合班组建设和导师带徒的开展,紧密结合变电检修专业的实际需要,开展技术攻关和“五小”发明创造,也已经有4项实用型成果和多项QC成果并逐步得到转化。我们也相信,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带动,公司会有更多的职工投入到创新创效工作行列中来,努力为公司提质增效做出自己的贡献。
周小博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