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电力公司创新劳模管理出实效
2015-05-06 08:47:42 来源:
A-
A+
电力18讯:
“浙江继电保护第一人”裘愉涛,现在又多了个头衔。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接受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最高的礼赞,成为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
近年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不断创新劳模管理工作,逐步健全“树立一个,培养一群,带动一方,影响一代”的劳模管理体系,涌现出了一批批劳动模范、技能人才,为浙江电力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开辟通道培养劳模
选树劳模是经过千锤百炼、精挑细选的。国网浙江电力两年一次的劳模评选有一套严苛的考评体系,不仅评选标准高,而且采用届期制。也就是说,国网浙江电力劳模在两年到期后将被取消称号,重新接受评选。
裘愉涛,是继电保护专业领域过得硬的技术人才。从业26年来,裘愉涛潜心钻研,在继保领域取得累累硕果。由他提出并主持开展的特高压对继电保护影响有关课题,有效解决了特高压电网运维管理关键技术难题,每年给浙江电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产生社会效益8000多万元。2012年,裘愉涛被评为国网浙江电力劳模。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层面开辟了“三位一体”综合竞赛和职工技术创新等两个平台,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凭自己的真本领在这两个平台上展示才能。“三位一体”综合竞赛平台通过面向全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养,以各类竞赛活动让员工得以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该公司每年都会拨付一定额度的资金,以职工合理化建议、群众性科技创新、QC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推进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员工创新创效搭建展示平台。现在有不少劳模就是通过这些平台逐渐产生的。目前,国网浙江电力系统共有公司级劳模300名、国家电网公司劳模27名、浙江省劳动模范57名、全国劳动模范14名。
劳模领衔搭建平台
劳模不仅是荣誉,更被赋予了更重的责任与担当。
2011年,国网浙江电力开始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以工作室为载体,为劳模搭建发光发热的舞台。改公司根据劳模不同专业、特长、技能,设立了劳模创新课题组、劳模敬业示范岗、劳模技能教学点三个类型的工作室,并在奖励资金、条件保障、团队汇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推动下,2012年裘愉涛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着工作室成员致力于继电保护及智能变电站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创新,创建了首个智能变电站工程应用与运维技术创新团队。“我觉得我的价值在工作室得到了最大发挥。”裘愉涛说。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系统共有劳模创新工作室150个。基于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劳模技能传承、劳模精神弘扬等方面取得的较好成效,该公司进一步深化保障各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发挥效果。2013年,国网浙江电力首次引入竞争机制,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行优胜劣汰的分级管理,对在运行管理、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效等方面量化综合考评高于80分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低于70分的工作室则摘牌撤销。同时,各地市公司也通过制定完善管理细则,开展五星级工作室评定、劳模团队项目化运作、“1+N”一专多能团队、师带徒建设。
全面发展倍出成果
“直到现在,只要有继电保护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师傅总会第一时间跟我分享,让我学习。”裘愉涛的得意门生许海峰说。
如今,许海峰已经是“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更在2013年和师傅裘愉涛一起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还在2014年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将自己学到的继电保护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许海峰的成长历程是国网浙江电力劳模管理体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日趋完善的劳模管理体系下,该公司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能手和劳模,还有不少人拥有了自己的劳模工作室,他们将劳模精神和技术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国网浙江电力劳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发了职工技术创新热潮。截至目前,该公司系统已开展各类创新活动1876项,其中有680项创新成果获奖,383项创新成果被推广应用。
劳模工作室的培训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已有3万余名员工参加了培训,并有1378人取得人才晋升。而今,国网浙江电力还开展跨地区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劳模群体示范带动的效应。(黄琳 赵梦洁)
“浙江继电保护第一人”裘愉涛,现在又多了个头衔。4月2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接受了党和国家对劳动者最高的礼赞,成为新一批全国劳动模范。
近年来,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不断创新劳模管理工作,逐步健全“树立一个,培养一群,带动一方,影响一代”的劳模管理体系,涌现出了一批批劳动模范、技能人才,为浙江电力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
开辟通道培养劳模
选树劳模是经过千锤百炼、精挑细选的。国网浙江电力两年一次的劳模评选有一套严苛的考评体系,不仅评选标准高,而且采用届期制。也就是说,国网浙江电力劳模在两年到期后将被取消称号,重新接受评选。
裘愉涛,是继电保护专业领域过得硬的技术人才。从业26年来,裘愉涛潜心钻研,在继保领域取得累累硕果。由他提出并主持开展的特高压对继电保护影响有关课题,有效解决了特高压电网运维管理关键技术难题,每年给浙江电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产生社会效益8000多万元。2012年,裘愉涛被评为国网浙江电力劳模。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层面开辟了“三位一体”综合竞赛和职工技术创新等两个平台,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凭自己的真本领在这两个平台上展示才能。“三位一体”综合竞赛平台通过面向全员的技术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养,以各类竞赛活动让员工得以展示自己,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该公司每年都会拨付一定额度的资金,以职工合理化建议、群众性科技创新、QC小组活动等多种形式,推进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为员工创新创效搭建展示平台。现在有不少劳模就是通过这些平台逐渐产生的。目前,国网浙江电力系统共有公司级劳模300名、国家电网公司劳模27名、浙江省劳动模范57名、全国劳动模范14名。
劳模领衔搭建平台
劳模不仅是荣誉,更被赋予了更重的责任与担当。
2011年,国网浙江电力开始探索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以工作室为载体,为劳模搭建发光发热的舞台。改公司根据劳模不同专业、特长、技能,设立了劳模创新课题组、劳模敬业示范岗、劳模技能教学点三个类型的工作室,并在奖励资金、条件保障、团队汇聚、经费支持等方面给予保障。
在劳模创新工作室建设的推动下,2012年裘愉涛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带领着工作室成员致力于继电保护及智能变电站技术等方面的科研创新,创建了首个智能变电站工程应用与运维技术创新团队。“我觉得我的价值在工作室得到了最大发挥。”裘愉涛说。
目前,国网浙江电力系统共有劳模创新工作室150个。基于劳模创新工作室在劳模技能传承、劳模精神弘扬等方面取得的较好成效,该公司进一步深化保障各劳模创新工作室持续发挥效果。2013年,国网浙江电力首次引入竞争机制,对劳模创新工作室实行优胜劣汰的分级管理,对在运行管理、宣传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效等方面量化综合考评高于80分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低于70分的工作室则摘牌撤销。同时,各地市公司也通过制定完善管理细则,开展五星级工作室评定、劳模团队项目化运作、“1+N”一专多能团队、师带徒建设。
全面发展倍出成果
“直到现在,只要有继电保护专业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师傅总会第一时间跟我分享,让我学习。”裘愉涛的得意门生许海峰说。
如今,许海峰已经是“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更在2013年和师傅裘愉涛一起被授予“中央企业劳动模范”,还在2014年有了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他将自己学到的继电保护专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经验传授给更多的青年员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
许海峰的成长历程是国网浙江电力劳模管理体系的一个真实写照。在日趋完善的劳模管理体系下,该公司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技术能手和劳模,还有不少人拥有了自己的劳模工作室,他们将劳模精神和技术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国网浙江电力劳模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引发了职工技术创新热潮。截至目前,该公司系统已开展各类创新活动1876项,其中有680项创新成果获奖,383项创新成果被推广应用。
劳模工作室的培训活动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已有3万余名员工参加了培训,并有1378人取得人才晋升。而今,国网浙江电力还开展跨地区培训活动,进一步扩大劳模群体示范带动的效应。(黄琳 赵梦洁)
评论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