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故事】埃塞俄比亚康乃馨——玛塔的故事
玛塔,埃塞俄比亚籍,全名Zewudinesh Abera,中国电建属水电一局埃塞区域员工,现任埃塞俄比亚城网升级改造项目部厨师,十年工龄。
我很喜欢玛塔的家,每逢埃塞节日总会应邀上门拜访,这是两间干净整洁的小屋,墙壁按照传统粉刷成黄色,窗上悬白色纱帘,略暗的室内光线,氤氲的咖啡香气,使坐在沙发上闻香赞叹的你,体会着一种温暖的、含混的、充满异域感的氛围。
每次来到玛塔的家都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触目总能发现新的变化,买冰箱了,换了大电视,新的布艺沙发,墙上挂的孩子的照片也越来越丰富多彩——出生,周岁,上幼儿园,幼儿园毕业,上小学。这跟到处触目可见的棚户区有很大不同,要知道,大多数亚的斯平民都住在棚户区里,环境脏乱,房屋逼仄。然而在玛塔家里,空气是新鲜的,气氛是活泼的,可爱的玛格丽特总爱偎在我的怀里,桌上总是整整齐齐摆满了吃的喝的,餐具鲜洁,再配上玛塔精心烹饪的埃塞传统菜肴,每次我都得一边嚷着要减肥,一边克制不住的吃个肚皮溜圆,然后满足的喝着咖啡,唠着嗑,看着两个孩子跑进跑出的玩耍,安闲的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谁能相信这是一个独自来到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打拼的乡村女子的家呢?
在亚的斯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她就是凭借与中国电建的遇见,凭借自己十年的努力,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美满的家庭,重新塑造了自己的人生。
玛塔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在乡村度过,父母养育了她和七个兄弟姐妹。那时候的生活充满了艰辛,村子里没有水,没有电,每天要在尘土中走很远的路去背水、拾柴,学校也很远,父母也不认为孩子必须要接受教育,所以她只断断续续上完了小学,不会英语,只学会了简单的阿姆哈拉语读写。然而她不想像父母一样在乡村里生活,安静的出生,忍耐生活的艰辛,最后默默的死去。
于是她毅然跟随亲戚来到了亚的斯,迈出了改变人生的第一步。
初到亚的斯的日子是艰苦的,她当时只有16岁,跟着亲戚,做起了每天提篮走街串巷卖咖啡的小生意,每天凌晨即起,要走很长很长的路,然而冒着风雨奔波一天艰难挣到的一点比尔只能勉强换来衣食,亚的斯的房租贵到离谱,她只能与同伴挤住在贫民窟的棚户里,晚上只有一个勉强可以容身的铺位。
说起这些,玛塔很感慨。她说,她至今记得遇到中国电建的那一天,就好像经历了艰辛和绝望后上帝赐给她的礼物。
那一天,经朋友介绍,她应聘成为中国电建水电一局埃塞区域的一名员工。那是她第一次接触中国公司和中国人。
玛塔充满感慨的回忆:公司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很友善,不仅给我每个月2000比尔的工资,还给我安排了宿舍,我终于远离了贫民窟的脏乱和嘈杂,那个瞬间我感觉自己来到了天堂!
那时候我什么都不会做,他们就手把手耐心教我如何做清洁,如何使用各种工具,还教我做中国菜,我觉得一切都很新奇,从来没有见过的调味料,各种新鲜的烹饪方法,从没见过的食材,就好像打开了一扇大门,让我看到了埃塞之外的另一个世界。
“我喜欢做菜!”玛塔笑眯眯的说。“每次中国人做菜我总在旁边认真的看,努力的记,并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变化,慢慢的,大家开始夸我做的菜好吃,每次看到中国人辛苦工作后,开心的吃着我做的饭菜,我心里真的很高兴,觉得自己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玛塔如是说。
确实,玛塔不仅勤劳,而且有着厨艺天分,她很聪明,爱琢磨。生活的艰辛教会了她吃苦耐劳,中国人的勤奋也在不知不觉间感染着她,她以信仰玛利亚的坚定,信仰着努力可以改变人生。
煮咖啡的木炭火一明一灭,玛塔颇具传统美的脸庞在火光的映衬下分外美丽。
她在动情回忆着:在一起的两年生活,我会做的中国菜越来越多,我有了积蓄,买得起漂亮衣服,感觉自己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城市女孩了。我英语说的不好,为了提高,在公司的鼓励下,我还报名读了夜校,两年的夜校学习,可以简单的读写英文,跟中国同事的交流也越来越顺畅了。
之后,我遇到了现在的丈夫,我们有了孩子,买了自己的房子,一点一点建设着我们幸福的小家庭。而这期间,中国电建始终与我同在。
转眼我已经在这里工作超过十年了,公司也从最初的两三个人扩大到了现在四五十人的规模,听说我们马上要搬进公司自己建的新办公楼了,听公司负责人说,新办公楼还有我的一间宿舍呢!我的工资已经涨到了8000比尔,丈夫也有稳定的工作,我们把两个女儿都送进了私立学校,给她们提供最好的条件,让她们能够像大城市女孩子一样长大,上好的中学,再进入大学深造。
说到这里,玛塔的眼睛闪着充满幸福和希望的光芒,她说,我要让我的女儿像其他办公室白领一样,有体面的工作,有幸福的未来。那时候,我就可以退休了,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我的积蓄足够自己养老,想到这个,我就觉得充满了力量!
感谢玛利亚,让我来到了中国电建。感谢中国人,是你们改变了我的命运!
咖啡余香袅袅,玛塔讲完了,但她的故事却远远没有结束,她感恩与中国电建的遇见,我们也感恩她的为中国电建的付出。
在当地员工身上,我们更能感受到驻外项目工作的意义,感受到一带一路的惠泽,通过一带一路,水电一局走到了埃塞,拓展了市场,换来了企业的发展。然而更深刻的人文意义在于,通过一带一路,我们把中国人的友善与勤奋播撒在所经过的地方,影响并改变着跟我们一起工作的当地员工的人生,让他们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玛塔是我们众多当地员工的缩影。
祝福玛塔!祝福埃塞俄比亚!
玛塔与两个女儿
玛塔与同事在厨房工作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