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18
  • 网站首页
  • 最新
  • 新闻 要闻 国内 电企 国外 电网 发电 深度 财经 评论
  • 管理 安全生产 经营管理 党建政工 人力资源 企业文化 社会责任 企业风采 管理创新 实践案例
  • 政策 公告通知 政策监管 电力法规 资料报告 访谈观点
  • 商务 商务 招标采购 项目 产品 企业 会展
  • 行业 电网 发电 可再生能源 风电 光伏 光热 氢能 储能 售电 核电 农电 规划设计建设 综合能源服务
  • 频道 能源互联网 电力科技 电动汽车 数字电网 全球能源互联网 增量配电 电力市场 特高压 电力数字化 电力自动化 电力通信 泛在电力物联网 节能环保 电力教育培训 电力技术论文 电力人物 电力文苑
  • 招聘
  • 热点 2020电企年中工作会 2020电力安全生产月 “十四五”电力规划 2020两会说电力 电力新基建 电企2020年工作会议 2019中央巡视电企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国务院要求降电价 电力央企审计整改
  • 热词
  • Tags
首页 > 专题 > 电力文苑 > 正文

记忆中的核工业改革开放40年

  2018-12-19 00:00:00    来源:中国核工业报 
A- A+
电力18讯: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如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势不可挡。核工业是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自然首当其冲。站在历史潮头,核工业当时也面临重大且深刻艰巨的调整转变,大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但经过核工业人艰苦奋斗勇敢攀登,最终还是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改革之初,核工业初定方向

  国防科工委和二机部先后于1981年和1982年联合向党中央、国务院写了请示报告,即《关于原子能发展方针的请示报告》、《关于核工业进一步调整问题的报告》。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批复同意,并提出具体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一是解放思想,认真贯彻改革开放方针;二是减少军品收购,“保军”只是提高产品质量和武器性能;三是降低核燃料的生产产量;四是减少基建投资,缩小基建规模,合理调整,求得效果,有上有下,有收缩,有发展;五是在“转民”中应以核电为主,核电建设、运行管理由核工业部负责;六是精兵简政,向下放权,整顿企事业管理经营,提高效益等等。

  5万核工业建设者转向民用工程

  改革开放头十年,核工业施工队伍80%的工程量在核工业之外。

  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核工业基建任务缩减,基建投资大量减少,近5万人的施工队伍不可能再吃“窝工费”。当时6个公司的党政领导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四处寻找工程项目;他们把施工队伍从三线地区调往上海、深圳、江苏、浙江、黑龙江、山西、湖北等省市,参加国家重点工程和特区建设工作。还有一部分施工队伍走出去到国外承包工程项目。这样一来,核工业的施工队伍从原来的常吃“窝工费”,转变为可以创造一定利润。

  当时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核工业二三建设公司五处进驻上海石化总厂,员工发扬吃大苦、耐大劳、重视工程质量等优良作风,完成任务的同时又掌握了特殊焊接、防腐、大构件吊装等施工技术,取得了好成绩,赢得了好信誉。1984年10月,五公司(原二三公司五处)和石油总厂组织联营,由五公司长期承包总厂的基建、检修和技改任务。

  继五公司之后,二七公司(即后来的华兴公司)在江苏仪征承担了仪征化纤厂的土建施工任务。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华泰公司在深圳完成了上亿元的工作量。

  二二公司在1981年组织1500多人赴约旦王国,承担了一批民用工程的施工。

  二三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初,在天寒地冻的恶劣天气下,组织施工队伍到大庆油田承包施工任务。

  截至1985年,核工业施工队伍全年的工作量中,有80%是系统外的工程。核工业施工队伍成为中国核电建设的主力军。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现在的30多年中,建成21台核电机组,还包括中广核的10余台商运和几台在建机组。通过30年的艰苦奋斗,成功造就了一支能吃大苦、耐大劳、施工技术高超,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核建设队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支队伍还参与第一条动力堆元件生产线建设任务,1988年完工后,又参与了多条动力堆元件生产线的工程建设。

  重大历史性机构调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核工业部机构、队伍发生重大调整。这些调整对核工业后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一是二二一厂搬迁至三线。工厂缩小,人员精简,迁出高原。二二一厂职工分散安置在青海西宁、河北廊坊、山东淄博、安徽合肥等地。

  二是1990年,九院离开核工业部,成为国务院直接管理单位。

  三是精兵简政,减少机构。上世纪90年代初,核工业部精减二局五处等中间机构。到2000年,核工业队伍已减少到15万人以内。

  四是调整地质队伍部署,将其集中到地质条件好的地区作业。同时,抽调10%的地质人员从事民品生产。

  经过10多年艰苦的改革、整顿、调整,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核工业走上了一个新台阶,逐步走上了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要的军民融合道路。

  核电建设使核工业彻底实现“军转民”

  为了加强对核电建设的领导,国务院于1983年9月成立核电建设领导小组。该小组的任务是提出核电发展方针,确定重大技术方案,统一组织对外谈判,协调各部委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根据国情决定发展核电,确定了“中外结合,以我为主,走自己的路”和“核燃料立足于国内”的方针和原则。在已拥有实验堆、工具堆等的设计、建造、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核工业人自主创新、自主建造了第一座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并逐步掌握了60万、100万千瓦核电技术。

  目前,我国成功自主研发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中核集团国内外有4台正在建设。AP1000全球首堆也于2018年投入商运。2018年底,中俄合作的二期VVER1000两台机组全面建成,投入商运。

  自主研发的可用于城市供热的“燕龙”泳池式低温供热堆也研制成功。中核集团开展的小型多用途模块化反应堆、超临界水冷堆等先进反应堆科技研发均取得较大发展。第四代核能系统的快中子反应堆示范工程于去年开工。作为核电发展的第三步,聚变堆研究也取得很大进展。

  目前,中核集团在国内拥有20台商运核电机组。国外建设商运机组4台,同时还承担了15台国内外机组的建造安装工作。至2017年,中核集团核发电量突破1千亿千瓦时,连续5年国内领先,核电机组运行安全性和技术先进性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核电重大装备由80%依赖进口变为80%实现国产。

  自主先进的核燃料循环体系建立起来

  进入21世纪,中核集团在铀矿冶、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及乏燃料后处理等重要环节,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和升级,逐步建立起自主、先进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铀矿冶领域以CO2+O2绿色环保地浸工艺为标志的三代采铀技术,实现了规模化工业应用;建成了以北方砂岩型铀矿大基地为主体的绿色天然铀矿山;铀纯化转化一体化生产线建成投产,产能大幅度提高,成本显著下降。

  铀浓缩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2018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浓缩铀技术实现升级换代,掌握了铀浓缩的核心技术,具备了大规模商用条件,其技术水平和经济性进一步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核燃料元件制造实现自主化。作为我国唯一的核燃料供应企业,中核集团已形成保障国内各类堆型核电站和出口核电站燃料元件的制造、供应和服务能力,为国内大亚湾、岭澳、秦山、田湾、福清、宁德、红沿河、阳江以及国外巴基斯坦的核电基地都提供了核燃料组件。核燃料组件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生产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锆合金核燃料组件。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满足三代核电要求的锆合金材料,2018年已批量化生产,首批产品已成功下线,通过验收,其综合性能指标处于国际先进行列。如今产品已经启运发货用于CF3核燃料元件制造。

  MOX燃料元件、环型燃料元件、耐事故燃料元件等新型燃料元件技术研发也取得很大进展。

  后处理技术也实现了突破。自1975年开始确定核燃料后处理研究从生产堆为主转向以动力堆为主,经过多年科技攻关,自主攻克了乏燃料后处理系列关键技术,建成了核燃料后处理放化实验设施,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打通了核燃料闭合循环关键技术。

  过去40年,核燃料循环体系工作人员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将着力点放在消化、吸收、创新、发展方面,使外来技术转化升级为自己的核燃料循环体系核心技术。

  核技术应用产业实现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核技术在医疗、生物、农业、环保等领域广泛应用,同位素及其制品、核医学、工业用放射源、辐射加工及仪器仪表等有了很大发展。突出的成绩是自主成功生产医用钴60。这一产业虽然投资不多,但这一领域的科研生产团队奉献奋斗精神很强。目前,全国已建成10个医药中心,13个在建。深圳、成都建成2个药物基地,全国建成3个现代化辐照基地,实现运营辐照站8个。

  放射性药物领域,中核集团拥有几乎全国所有上市的药品品种文号,市场占有率70%,拥有全国唯一可以生产、供应放射源的机构。

  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品走向国际市场。2013年以工程总包模式向马来西亚出口钴60辐照站一座;放免药盒出口到韩国、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向英国出口钴源300万居里,向美国、伊朗、埃及、越南等出口伽玛刀设备及放射源等。

  核能全产业链实现“走出去”

  中核集团是我国唯一出口过核电站并实现批量出口的企业,已成功向阿尔及利亚、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出口了7台核电机组、7座研究堆和1台次临界装置。

  中核集团与俄、法、德、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商务合作。今年6月8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核电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

  中核集团以“一带一路”为主要方向,推动核能全产业链走出去。在尼日尔、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蒙古等国家开展铀矿开采,中亚、东南亚、非洲等国际市场开拓取得实质性突破。

  未来五年,中核集团海外采购整体需求将超过120亿美元。

  面向未来,核工业人应不忘初心,继续传承第一次创业时期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敢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发扬核工业人“坚持党的领导,忠诚国家伟业”的光荣传统,站在新的起点上,描绘出中国核工业在新时代的蓝图。

  国家重器,军民融合开出发展路。民族脊梁,改革开放闯出天地宽。(作者张华明曾任中核集团办公厅副主任、党群部主任)



在线投稿   投稿信箱:e@ep18.cn 请赐稿件
评论
用户名:匿名发表  
密码:  
验证码:

最新评论(0)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编辑推荐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热点排行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
推荐阅读
  •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的认识与思考
  •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慌得一比
  • ·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黄仁宇、东野圭吾和“憨豆先生”这三位文化名人居然都是学电出身!
  • · 张国宝:整整15年!我亲历了中俄间那场跨世纪的大谈判

手机版 - 关于我们 - 投稿信箱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2018 电力18 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53787号-1    北京网维八方旗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