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三线”的“普通”英雄走进观众视野
——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观后感
近日,一部聚焦新中国成立之初“两弹一星”大三线研发事业的电视剧——《那些年,我们正年轻》(以下简称《那些年》)引发关注。这部年代大戏,把使命、忠诚、奉献和执着贯穿于爱情生活之中,书写了一代热血青年为了国家“两弹一星”事业挥洒青春的故事。
“美国人说,中国至少5年内不会有运载核武器的工具,因为美国和苏联都用了12年,那么中国至少需要10年。”“3年,我们就用3年,完成两弹结合!”这是《那些年》播放之初的一个画面。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做出了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为此,中央军委成立了专委会,在“两弹”中的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导弹的研制与爆炸被提上日程。为了打破外国对中国研制核导弹时间的蔑视,专委会决定将核导弹研发的时间,由美苏两国预测的10年或8年缩短为5年,而最后,钱学森在会议上表态:“用3年时间让核导弹上天!”
这一段关于“两弹一星”的叙事,历久弥新。
据历史资料统计,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400万人来到了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等地,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那些年》的故事就发生在这400万人之中。该剧主创团队选定了位于四川梓潼的 “两弹城”厂房,真实地还原了当时大三线攻克技术难关的历程和生活图景。
《那些年》以20世纪60年代至新世纪为背景,讲述了在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以张利军、马朝阳等为代表的无数热血青年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从大城市来到祖国西南偏远地区,投身到国防大三线科研事业中,以身许国、奉献青春甚至生命的故事。
据了解,在今年暑期荧屏宫斗剧和玄幻剧大行其道的态势下,这部在市场上被视为不折不扣的“非主流”电视剧自开播以来,收视率逐步攀升,连续多日稳居北京卫视收视排行榜前三。观众群体中,有不少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他们和父母一起在电视机前追看“造导弹”成为了每日的必修课。
“为什么一向对主旋律题材有些‘绝缘’的年轻观众群体会喜欢这部剧?原因是他们被那个时代所感染。有年轻观众说,通过这部剧,不仅有了对这一段历史更准确深刻的了解,也让自己对钱学森等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多了一份钦佩和崇拜。剧中有很多精神是今天的年轻人所不具备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他们的反思。此外,这部戏也把青春两个字进行了生动的诠释。青春不是以年龄来划分的,它是一种精神状态。虽然人可能已到了中年,但是依然可以有青春澎湃的心态和激情。”
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有各自的青春故事,这些青春故事深入人心的程度也恰恰能够真实地反映时代、社会年轻人的价值追求。这部作品能够让今天的年轻人感动,能够让老年人引发对过往岁月的缅怀,这正是青春的力量。
2018年恰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有无数人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贡献,却因工作的保密性而不得不默默无闻,最后只能成为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名词、一个数字。《那些年》以大时代为背景,描述小人物的命运,再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去展现时代的发展变革。“两弹一星”精神经由一部电视剧再入观众视野,其实展现的是时代的发展印迹,也叩问着每一个和剧中人同龄的你和我:当后人已为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淦昌等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竖起了丰碑时,那些同样为筑起新中国“国防长城”的“普通”英雄们,那些曾将自己的生命奉献在“大三线”的人,应该走进观众的视线了。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在那些年伟大成就的背后,凝结着广大科学前辈的心血和汗水,他们以身许国、科技报国的感人事迹和爱国情怀,将在新的征程、新的使命中继续激励新一代核工业人继续前行。(作者系中核(北京)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杨新英)
相关新闻:
-
无相关信息
- 国投公司王会生:四十年来家国梦
2018-11-20
- 谢开:我国电力市场体系发展路径
2018-10-18
- 电力员工职业病图鉴及自救指南
2018-10-18
- 【改革开放40年】一位“黄金人
2018-07-11
- 有人说我搞垮了光伏行业!我现在
2018-07-11
- · 双达标-夜巡
- · 酷暑潭电人
- · 大唐梦
- · 渔家傲•赞潭电迎峰度夏
- · 改革添活力 拼搏铸辉煌――写在贵池供电成立30周年之际
- · 【珍藏30年】清流变迁
- · 夏日风情
- · 水天之恋
- · 改革开放30年 丹棱电力大变迁
- · 【最美一线员工】贵州脱贫公路的“骄阳”们